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提升。④经济开放程度逐渐加深,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在增加中资金融机构竞争压力的同时还造成了优质客户的流失,削减了国内各类金融服务企业的利润。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一个较快的、质量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会有一个显著提高,作为消费性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明显增加。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卷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

何德旭

一、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1]金融服务业实际上是一个描述性的总体概念,而不是经济统计中的产业门类。目前我国对服务业生产核算时采用的分类标准是根据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 4754-94),这一分类对1984年的分类方法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产业部门包括12个一级分类和18个二级分类,其中与金融服务业相对应的产业门类为“金融保险业”,其子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包括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业、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银行金融业)、保险业。

把金融服务业界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金融保险业后,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并没有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相反,1997~2002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到2002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两个比重分别为16.5%和5.6%。就业方面,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两个比重数值都比较小,1997~2002年间金融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而占总就业的比重则略有上升。从增长速度来看,除1997年之外,之后五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997~2002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58%,要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7.15%。

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其中美国2001年的这一数字达到了9%。由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核算时多计算了居民储蓄利息这样一块,[2]因此实际比重并没有统计数字显示得那么高(粗略估算2001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实际只有4.41%)。这样,即便考虑到与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金融服务业在产业规模上也显得太低了。②增长速度过慢,不能满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增长趋势看,近些年来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要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明显乏力。③金融服务业结构不均衡,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④金融服务业内部各微观主体竞争力不强,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3]

对于上述问题,应该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毕竟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其需求和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较快速的增长,但经济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存在闲置,实际增长低于潜在水平,表现为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4]②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金融服务理念的培养还远远不够。金融服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而忽视了服务的本质。③城市化程度低是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低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是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显著因素,金融服务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中小城市。④经济开放程度逐渐加深,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在增加中资金融机构竞争压力的同时还造成了优质客户的流失,削减了国内各类金融服务企业的利润。⑤金融发展程度不高,金融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和发达,各类金融企业往往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金融服务在供给上受到制约。⑥近年来金融改革力度加大,尽管从长期看这有利于金融服务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但短期内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带来损失,表现为金融服务业增长速度的缓慢。⑦这一时期其他行业比如邮电通信、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金融服务业,从而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⑧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两个比重都很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都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劳动。

二、“十一五”期间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变动趋势

1.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政策调整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依然显著。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一个较快的、质量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会有一个显著提高,作为消费性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适度调整,市场自发增长力量将加强,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对作为生产性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快增长。

2.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规模扩大,为金融服务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条是“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左右,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这将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将迅速增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农村投入规模、产出规模、收入消费规模以及流通规模日益扩大,将对金融服务产生更多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金融服务供给瓶颈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供需两方面的配合将使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加。

4.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对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资本金问题和历史积累的潜在亏损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改革日趋深化,各类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会有较大提升。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健全,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金融创新步伐加速进行,金融产品更加丰富,使金融服务供给得以改善,能更有效地满足各类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5.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对金融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双重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势力,引进竞争机制和强化竞争压力,促进中国金融服务机构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要抢占国内客户资源,分享中资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6.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影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如果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国际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第一产业增速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规律基本吻合,那么到2010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可能达到40%左右的水平,这意味着金融服务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概括起来,“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按照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的要求,在提高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善,使金融服务业更好地发挥服务于经济的功能,促进和维护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坚持按照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成一个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并建立一个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充分认识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在确保经济安全和金融主权的条件下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具体来看,①从目前我国银行业各类机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应包括:深化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完善政策性银行的运作机制;规范和发展各类商业银行,构建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体系(大、中、小);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和股份制转制工作,切实解决好治理结构、资本金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等问题;明确定位,寻求特色,支持和鼓励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组与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②证券业的发展战略。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证券机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不断丰富证券市场产品。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应包括:继续深化保险企业的改革,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入股,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建立各种保险公司并存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同时注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总之,通过实施各项发展战略,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效的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把各类金融服务微观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四、“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金融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将促进金融各项功能的更有效发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但在就业方面,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直接吸收更多人员就业,因此对于增加就业的贡献不会很明显。

以我国金融服务业和国内生产总值近些年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为基础,进行简单预测,到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到2010年该比重约为5.4%。如果综合考虑到各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从金融服务业的上述各项战略出发,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未来5~10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在总体规模上会有一个较快增长,对GDP的直接贡献将有明显增加。预计到2005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在6%左右,到2010年该比重约为7.5%。扣除统计方面的因素,[5]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在4.6%和6.1%左右。

对于做出以上测算的主要依据,可以从金融服务的需求、供给、市场环境以及国际经验等方面加以说明。①在需求方面,金融服务既是一种消费性服务,又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作为前者其需求主要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关,作为后者则与各项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肯定要拉动城市建设、投资需求高速增长,同时也会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投资主体逐渐由政府向市场和企业转移,市场导向的民间投资比重在上升;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这些方面综合起来,整个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必定会有大幅增加。②在供给方面,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规模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金融服务产品的缺乏,这实际上是由金融服务部门利润驱动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缺失造成的,而深层次的原因则需要追溯到体制方面的障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将有效解决金融服务产品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会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其产生的转移效应和示范效应也将有效增加国内金融服务的供给。③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管制体制的放松和市场准入门槛的调整,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系统的限制将大幅减少,市场竞争程度加深,不但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会有较大提高,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服务方式。另外,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更容易实现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和均衡机制,从而使金融服务效率大大提高。④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能达到6%的水平,而美国则达到了9%,因此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总体规模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就业方面,预计金融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会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稍有下降。由于金融服务业就业比重本来就很低(0.5%左右),因此其产值规模增加对增加就业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这一判断,可以从金融服务业就业的特点、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加以解释。①金融服务业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经济运行复杂程度的提高,现代金融服务业对知识和人力资本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实际上意味着较高的就业门槛,决定了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可能有大幅增加。②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方面的快速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效率提高,而不是简单人工积累的结果,因此基本不可能成为增加就业的渠道。③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力度加大,金融系统削减机构和裁减人员趋势明显。从今后趋势看,在银行系统经过大幅裁员后,基本不可能重新大幅度增加从业人数,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允许这种做法。预计今后保险系统从业人数仍将增加,但由于其比重较小,对总体影响不大,而且目前这种需要靠大量人工完成的保险服务方式只是在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保险意识不显著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并不代表着今后发展方向。另外,科技进步、通信技术发展、网络普及等因素在提高金融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对就业增加的影响却是负相关的。这样,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确定,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总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意味着金融服务业就业比重的稳定甚至下降。

五、“十一五”期间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保障和政策选择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政策不连续往往使微观经济主体无所适从,会严重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投资预期。为了经济发展和给金融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维持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都是有必要的。

2.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金融服务行业充分竞争的开展以及金融监管的有效进行都必须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我国金融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仍存在许多空白,必须继续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立法工作,填补各项法律空白,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建立比较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

3.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①要求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和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组织。②金融监管工作应该引入成本收益法作为分析方法,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选择适用的方法(如绩效标准、市场激励和信息战略)而不是制定各种标准。此外,还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制。在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我国金融服务业企业必须加快自身改革。银行业方面,鉴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行在金融服务业中的较大比重,商业银行改革将是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证券业方面,应逐步完善证券发行制度、证券发行与定价技术、证券发行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证券的国际化与品种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多重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保险业方面,要树立诚信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摒弃不讲信用和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大力开发新型保险产品,改革销售方式和扩大销售渠道,为投保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业竞争力的提升。

5.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强化竞争意识。目前,由于国内管制体制方面的一些障碍,金融服务领域对内资仍然实行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不能展开公平竞争。必须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加强金融服务业中各种所有制的竞争力度,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其形成良好的金融竞争环境。

6.注重金融服务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包括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两方面。在行业结构方面,应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实体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地区结构方面,要注意协调金融服务业在各区域的发展。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应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中部地区应发挥承东起西的区位优势,挖掘自身潜力,防止拉大差距。

7.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业中基本决定着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行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鼓励和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观念和知识更新,培育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与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靠拢,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8.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较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民和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体制与政策问题。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需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策略和整治农村信用环境。为此,应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服务的机制,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义务;各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拓展金融服务的内涵;完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扩充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支持民间资本组建担保公司,扩大借款保证保险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5)

2.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实践.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第2期.江小涓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经济研究,2004(1)

4.田力,胡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3)

5.许宪春.GDP核算中金融媒介服务的处理方法.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4)

6.许宪春,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4(3)

(原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5年第4期)

【注释】

[1]比如在1985年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由于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因此又被分为四个层次,而金融保险业就属于第二层次,即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2]关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请参见许宪春(2002、2004)。

[3]对于这些问题的详细分析和数据支撑请参见何德旭、王朝阳(2004)。

[4]郭庆旺、贾俊雪(2004)用生产函数法、HP滤波法、增长率推算法对我国1978~2002年的产出缺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现实产出都要低于潜在产出。

[5]2001年居民储蓄利息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29%,在扣除统计方面因素时,假设居民储蓄水平按一个较低的速度增长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做出该假设的原因在于:随着保险产品的丰富和保险风险的降低,居民以储蓄代替保险的动机将减轻;同时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将产生更多投资渠道,分流居民储蓄,使储蓄率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