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8年是兰州市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十一五”科技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据统计,占兰州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目前已超过4 000家,从业人员170多万人。

兰州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8年是兰州市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十一五”科技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提高兰州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科技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一、兰州市科技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兴市战略取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6月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进一步规划部署了科技兴市战略。2007年3月,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各个部门提出了本部门落实任务的方案或加快本部门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兰州市和八个县区均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城市的考核验收。这是对兰州市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标志着兰州市科技工作显示度正逐步提高,营造了全市科技创新氛围,推动了兰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33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责任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为重点,以园区建设、院地院企合作、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项目等为载体,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07专利申请量达到882项,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25.6%。

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新进展。加大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至2008年1月,全市已建成3个大学科技园、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1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5个企业研发中心和12个中试基地。组织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制定出台了《“兰州市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选择22家企业进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组建了“兰州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兰州生物化学工程中心”等5个企业技术工程中心。据统计,占兰州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目前已超过4 000家,从业人员170多万人。但企业分布较为分散,整体规模偏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创新能力弱。近几年,兰州市在结构调整、优化资本结构、改组改制以及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

(二)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6年市级科技三项费用为3 427万元,占市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09%,R&D经费支出为120 255.9万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9%,2007年科技投入的统计口径有所改变,改科技三项费为科技拨款,据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07年兰州市级科技拨款为4 111.5万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4%,而全社会R&D经费为116 60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1.6%。从绝对数上看,兰州市的科技投入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比例有所下降。投入主要集中在支撑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项目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市财政局从2008年起将科技局列为财政预算单位,进行财政拨付制度改革,市财政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实施了一批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006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1.2%,已经实现了兰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15%的目标。2006高新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7 875 385千元,比上年增长16.2%,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8%。2007年高新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2 824 083千元,比上年增长27.7%,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5%,这一比重已接近兰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达到20%以上”的目标。2008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43.43%,实现增加值42亿元,增长27.27%,完成利税10亿元,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310余家,就业人数达到30 245人,同比增加了1 250人,增幅4%。从业人员中,有博士137人,硕士58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6 103人。

五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的蓝星清洗、瑞丰实业、兰铝股份、西脉科技完成总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31.8%;电子信息产业及软件产业的紫光智能、瑞德集团、万维信息、飞天网景完成总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39.8%;生物医药产业的奇正藏药、大得利、佛慈制药、民海生物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15.6%;先进制造产业的创力科技、四方容器、科近真空、精密机械完成总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30.5%。

(四)科技成果转化率有一定提高

2006年科技成果总数为554项,有392项成果得到应用,其中52项产生了经济效益。2007年科技成果总数共575项,其中原始性创新有308项,应用技术成果为496项,有364项已得到应用,其中13项产生经济效益。国际领先水平的有14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有32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82项。至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束辐照阿维菌素优良菌种开发及产业化”等8个科技成果在兰州市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治癌装置已初步选址建在九州开发区,该项目预计投入8个亿,建成后将使兰州成为全国首个重离子治癌基地,并将对兰州装备业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1.建成了西北地区唯一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是集综合服务、网上交易、媒体推介三个平台于一身,聚技术成果、科技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服务平台和综合性常设技术市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首批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平台建成后,坚持每周六召开技术展示交易活动,累计交易额达2 000多万元。

2.深入推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2006年到2007年末共支持院地校企科技合作项目42项,2008年上半年已征集院地校企科技合作项目30项,全市已建成3个大学科技园。促成了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铁成土建新技术开发公司对接的“预应力粘钢加固混凝土结构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等20个技术难题实现了成功对接。2006—2007年仅中科院与兰州市科技合作实现销售收入18.15亿元,利税3.31亿元。

3.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成绩突出。两年来全市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工作进展良好。在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做好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专利技术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培养专利意识和培育专利产品,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对两批21家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示范和青少年发明创造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重点支持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三个兰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其开展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的合作。共组织专题培训20场,累计培训1 365人次。认真落实促进专利申请的系列优惠政策,受理专利申请资助786项,发放资助资金49万元;发放专利代理奖励基金2万余元。2007年5月,兰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4.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兰州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累计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0.07亿元。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年共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及省上各类创新项目17项,开展“兰州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已编印完成《兰州地区科技资源公共服务手册大型科技仪器设备篇》。科技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了委托承担的“国家清洁汽车试点专项”的年度工作任务。兰州科技情报研究所圆满完成了科技统计工作,主办的《甘肃科技纵横》杂志全年发表论文近千篇,引用频次及影响因子分别由2005年的15和0.035上升到138次和0.089。此外,从北京、深圳等地引进了3家从事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等服务的中介机构。

(六)大力扶持农业及农村科技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支持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项目。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业科技专项紧紧抓住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突出主题,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入手,组织实施了“优质肉羊”、“奶牛的胚胎移植技术研究”、“高寒阴湿地区绿色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引大灌区膜下微灌综合节水技术推广”、“优质红提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洋芋(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了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由甘肃信和科工贸有限公司承担的“优质肉羊新品种现代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采用同步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先进技术,实现肉用种羊快速快繁。先后在兰州地区推广肉用种羊680只,向天水、酒泉、定西、甘南等地区和青海省推广优质肉用种羊1 870只。杂交改良当地品种50多万只,杂交改良羔羊成活率提高50%,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0%—30%,平均每只杂交羊多增加经济收入160元,为当地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8 000多万元,带动了4.8万养殖户提高了收入。

认真组织“科技特派员”工作,2008上半年,全市8个县区共组织驻村科技特派员240人,组成了蔬菜、马铃薯、优质专用粮、农作物复种技术、优质瓜果、玫瑰、韭黄、百合、双垄全膜覆盖技术、种草养羊、奶牛、养猪、水产、农机、信息服务等36个专业小组,组建了科技特派员专家组;为进一步支持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制订了《兰州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方案》,筛选10项科技特派员项目给予了重点扶持。

(七)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市民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自2006年以来,首批筛选确定了12家单位作为兰州市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组织了两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科普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了国家地震博物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及工厂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发放了科普宣传资料;开展了“兰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了8期专题培训班,培训人数2 000人(次),在2006年召开的全省“三下乡”表彰大会上,市科技局被评为“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8年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和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力宣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了科技服务、保护母亲河及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着力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对12家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工作督查。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市民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兰州市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财政科技投入不足

1.科技经费的总投入占GDP的比重太低,与全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的要求相去甚远。按《规划》要求,“十一五”末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市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目前兰州的投入水平与规划的目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2.研发经费的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虽然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总额少、占GDP的比重低,严重地制约着兰州市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如2007年132项科技成果未得到应用,占当年科技成果总数共575项的23%,其中有87项是因资金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条件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虽有所增强,但总体上仍然较弱

由于资金、人才和创新意识的制约,兰州市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少,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后劲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2007年兰州地区科技成果575项中,企业科技成果只有67项,仅占成果总数的11.7%。大专院校、医疗机构分别是186项和151项,分别占成果总数的32.3%和26.3%。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风险大、投资周期长,追求利润目标的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且很多企业缺乏创新人才,所以企业技术创新进展缓慢,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近两年由于银行信贷紧缩,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流动资金面临短缺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面对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需求,企业本身不仅自有资金不足,而且融资难度也很大,这直接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部分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走的是投入较少的模仿先进企业的发展道路,不重视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总体上不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三)技术创新中介弱,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兰州市在这些方面既没有完善的机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目前,兰州市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中介机构很少,专业化水平低,协同程度弱,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此外,各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技术与营销网络,这都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政府和社会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不够

对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支持,一方面来自政府有关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主要是以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协作的形式进行。兰州市企业来自这两个途径的技术支持均显不足,政府的扶持政策向大企业倾斜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创新机制欠缺;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和社会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明显不够。没有一套发展中小企业的独立政策体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指导和发展规划。

从资金支持方面来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为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将对工业贷款的绝大部分新增贷款投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小、急、频”的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从政府获得的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也极为有限,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果不明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虽然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建立了企业技术孵化器,新建了“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等,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一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还不健全,对供需双方未能搭起有效的桥梁,一方面,部分科技成果在省外转化,对本地经济发展未起到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又在省外寻找适宜的科技项目;二是部分成果限于资金不足,无法进行中试,难以实现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六)科技人才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

兰州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拥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近3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平均每百人拥有科技人员7名,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科技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多三少”,即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多,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少,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少,在企业从事科研创新的少。培养、使用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以事业、以感情、以待遇留人都未显示出明显的效果,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仍然突出存在,成为兰州市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难题。尤其是既精通技术又擅长管理的企业家人才匮乏,这就使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不能对科技创新起到直接强大的带动力。

三、兰州市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技工作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八项任务的第一条。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全市经济工作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中后期,兰州市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兰州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潜在增长的能力,坚持“大兰州、大科技、大整合、大联动”的工作理念,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工作核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认真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十一五”科技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一)提高科技投入,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依法保障科技投入的足额到位,确保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依法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并加强规范管理。目前,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大幅度超常规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兰州的建设。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大幅度提高研究和开发(R&D)经费,逐年增加研发投入所占销售收入比重。支持企业按政策规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和享受科技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引进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投融资机制,以壮大兰州市的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实力。

(二)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要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政府应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开展协作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按不同行业的投入要素比率和技术成熟程度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具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顺利实现产业化进行跟踪资金支持。此外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发展中小企业的独立政策体系、产业指导和发展规划,尽快使兰州的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攻克关键技术,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引领支撑作用

要发挥兰州的科教文化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充分发挥我市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大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围绕这些大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化有色等产业的延伸配套,加快开发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数控变频车床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做好“横向”和“纵向”的文章。“横向”就是进一步推进传统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融合,着力开发绿色制造、敏捷制造、协同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将这些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纵向就是围绕这些产业开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尽快促成兰州市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

(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十一五”时期,兰州市经济要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必须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从科技到高新技术产品直至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必经的三个环节。因此,必须促使有能力的高等院校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加大各科研院所民用技术投入及转化能力,促进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实验室的建设,提高科学转化为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率与速度,解决科学如何应用的问题,并从观念、体制和设备三方面加以推进。要发挥科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部门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指导,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和高新技术项目申报立项等工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多方面动员闲置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体制创新,优化综合环境,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大力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支撑体系

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一方面要把培养、使用和引进科技人才当作兰州市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另一方面,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于开发和应用创新资源的良好人文氛围,建立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潜力,激励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1.围绕兰州市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状况,把本土人才送出去学,结合项目,请进来教,培养留得住的特色型人才,形成科技人才梯队。

2.在使用兰州现有的科技人才方面,要把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纳入分配方案,形成激励机制,激发更多的人才为兰州科学技术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建立分配激励支撑体系。

3.在引进人才方面要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兰州市,围绕与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点科技项目相关的生产项目、科研课题、技术难点,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长期或者短期的讲学、任教、咨询、培训、科技攻关等活动。以项目为核心,利益为纽带,来去自由,没有约束,建立人才流动的利益驱动机制。

4.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各个层次的人才按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普遍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遏制人才的过度流失。建立科技人才成就事业的环境机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六)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落实政府及部门科技发展系列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决策、轻执行的不良倾向,影响了科技发展规划作用的发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就鼓励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兰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兰州市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现在的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要突出重点目标和骨干项目的跟踪推进,及时发现影响规划实施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要加强对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家培养,加强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落实规划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调动各方面的能力共同实现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执笔人:韩晓东 邓生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