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高原夏菜面积达65万亩,实现收入21亿元。兰州市把培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试点示范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对待,根据各个试点示范村的不同情况,帮助试点村理发展思路、商发展产业、定发展目标、想发展办法。全市现有各类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3家,市级2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5 01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99个;中介组织

兰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业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农村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结合种子工程、旱作农业工程、植保工程和灌溉工程的实施,采取城乡结对、科技下乡、院校帮扶、技术培训等各项措施,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为推动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农业开始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集资金、技术、知识、信息为一体的密集型高效农业转变。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9.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03元,净增204元,比上年增长6.57%;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27.9亿元,同比增长15%;粮食总产量达37.13万吨,为50年来第4个丰收年;果品总产量达12.47万吨;瓜类总产量达10.94万吨;蔬菜总产量达163.7万吨;肉、蛋、奶、鱼总产量达到14.23万吨。全市已形成产业化基地近30个、80多万亩,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86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呈现带动作用,重点农副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

图2-2 2007年兰州市农作物产量图

img26

(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2007年,兰州市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结构调整幅度成为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309.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6.07万亩,同比减少4.71万亩,减幅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3.38万亩,比去年增加5.53万亩,增幅4.6%,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0∶40调整到59∶41。全市夏粮播种面积压缩了6.29万亩,秋粮面积扩大了10.94万亩,夏秋作物比例由去年的63∶37调整为58∶42,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市推广双垄地膜玉米和洋芋面积达到2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300公斤,总增产6800万公斤。全市高原夏菜面积达65万亩,实现收入21亿元。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形成蔬菜、百合、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区域,加快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生产已由过去传统的满足温饱型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为目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76个,其中省部联建设试点示范村3个,省级试点村9个,市级试点示范村20个和县区级试点村44个。各级财政认真贯彻中央“三个继续高于”,持续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仅市级20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除市级3 000万专项资金外,各县区都加大了配套投入达到667万元,整合投入达到1 304万元,群众投入达到4 662.9万元,2007年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投入达到9 559.9万元。新农村各试点示范村在建设中突出了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20个市级试点示范村共安排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1 527万元,占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50%;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 306万元,占市财政总投资的43.4%。兰州市把培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试点示范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对待,根据各个试点示范村的不同情况,帮助试点村理发展思路、商发展产业、定发展目标、想发展办法。紧紧围绕发展蔬菜、瓜果、马铃薯、优质粮食、猪羊、奶牛、百合、韭黄、花卉、玫瑰十大产业,加大工作力度,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据统计,过去两年,市级新农村建设5 700万元专项资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占到50.9%。各类试点示范村两年来共培育增收产业60多项,新建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4 000多亩。

(四)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资金7 388万元,通过兴修水利、修路造林、雨水集流等工程建设,逐步夯实农业基础。到2007年累计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31.6万亩,保灌面积98.7万亩;兴修梯田共109.14万亩;发展集雨节灌31.32万亩,历史性地解决了干旱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淤地坝等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形成了以绿化开发为主的市区南北生态建设区,以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非公有制林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2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5%,森林蓄积量达到657万方,林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2007年,引进各类林业专项资金2 758万元,营造林19.4328万亩,新建经济林2.976万亩;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移动公司投资2亿多元新建基站260个。建成信息化乡镇9个,信息化村101个。新增小流域治理面积36.67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95%;新增水土治理面积86.83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10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4万亩,占计划任务54%。新增植树造林面积8.4万亩。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180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蔬菜、优质马铃薯等十大产业基地。全市现有各类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3家,市级25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10.21亿元,年销售收入9.24亿元,年实现利税0.8亿元;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51.88万户。已建成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产品市场26个,年交易量150万吨左右,拥有蔬菜保鲜加工库37处,贮藏规模9万吨,年加工总量50万吨。目前我市农产品已销往全国15个省的23个城市近50个农贸市场:年外销各类农产品95万多吨,部分名优特产品如百合、玫瑰等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和宣传兰州的“名片”。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5 01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99个;中介组织带动型27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6个;其他4 860个(含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己有各类协会和中介组织119个;参与农户会员和团体会员7 800个,带动农户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这些中介组织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项及时有效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六)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行

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截至2007年上半年,兰州市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创建县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创建县5个,市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通过认定的基地面积达到156万亩,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114个。初步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监测网络,已建成全省首家获得省级计量认证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8个县区都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站,58个生产基地产销企业、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和重点超市监测站。制定颁布实施兰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90项,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144个,绿色产品17个。制定并出台了第一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政府规章《兰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管理办法》,使全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近年来在农业部对全国37个省会及大型城市进行了多次蔬菜质量抽检中,我市综合评定农药残留合格率排名列前茅,受到了农业部、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抓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外销基地建设。在榆中、皋兰、永登、红古等地建立区域性核心千亩示范点5个,面积3.5万亩。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区,继续实行定点挂牌经营、专柜销售、台账登记和责任追溯制度。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了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提高了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七)农业多功能性开始凸现

全市紧紧围绕“城市农业”的发展思路,打造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安宁鲜桃、大枣、梨树休闲观光园;皋兰什川古梨园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红古沿湟滩涂地垂钓休闲园,设施农业观光园;南北两山为主的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和皋兰中心天斧沙宫、永登树屏风凰山、中川玫瑰园等农业的多元化格局和多功能格局开始显现。

(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全市现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413个,拥有农业科技人员4477名,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依托项目带动,整合农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绿色证书”、“青农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着力培训农村能人、致富带头人和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每年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 0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左右。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l—2项先进适用技术,其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率达到90%以上,每20个农户中有1—2人已获得绿色证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迅速。引进推广了优质专用粮食、优质高产蔬菜、西甜瓜、花卉、牧草、高产奶牛、肉羊、生猪、鱼类等新品种100多个,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优质畜禽良种达到95%以上。建立科技示范区30个,示范户2.68万户,科技示范面积达6.68万亩。推广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组培脱毒快繁、旱地双垄全膜覆盖、轮作倒茬、膜下滴灌、复种等重点种植技术8类40余种,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优势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率达95%以上;推广规范化规模养殖、冻配改良、胚胎移植、舍饲圈养等畜牧水产业重点技术5类30余种。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开发技术,建造“三位一体”沼气池2 700个,涉及农户2 700户。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较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市农村人口达130万人,占总人口的41.7%。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898元,2007年为3 102元,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中仍有一部分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再生产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业建设资金不足

除了农户自身的积累和再生产投入不足之外,政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一些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由于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机制,农民发展规模种养和农村中小加工企业难以得到必需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影响了农村规模经营和农村工业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我市的农村劳动力总数有8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5%,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少数农民的观念依然比较保守,在外出务工、经商、开拓新的致富门路等方面,差距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尚不突出

近年来虽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但缺乏带动型、深加工型的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群体依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大部分产业内部产加销、贸工农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一体化问题解决得不好,产业链条短,产业化发展和科技含量较低。总体上,农业产业中有“优”而无“势”,特色产品中有“特”而不“强”的状况较为普遍。

(五)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愈加强劲

兰州市现有耕地中,无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占到三分之二。广大旱作区自然条件恶劣,海拔1 900~2 350米,年降水量260—400毫米,加之降水分布极为不均,50%—60%集中在7—9月,素有“十年九旱”之说。中低产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加之气候复杂多变,粮食、经济作物长期沿用传统的露地栽培方式,产量低而不稳。

(六)农业受信息、资金、人才等影响较大

农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报告少,难以定期作出权威、可靠的农产品信息。科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少,政府扶持弱,招商引资难度大,银行、信用社贷款困难,产业化发展面临资金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缺少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计算机技术等农业高科技人才,缺少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少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现有农技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不高,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兰州农业必须坚持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外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兰州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兰州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高原夏菜、兰州百合等特色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不断促进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二)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用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在抓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初中以下农民人口的文化知识补习,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广校、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村种、养殖业大户的技术优势,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民掌握一至两门种养实用技术。

(三)加大投入支持农业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建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首先,要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资机制。要认真执行《农业法》,在确保各级财政中农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确保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比,形成支农资金统一管理的体制。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其次,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多方位落实农业投入资金。乡镇企业要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反哺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建设,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工、商、运、建、服等行业进入农业领域进行农业产业投资,发展高精尖项目,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四)不断探索农业体制创新

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必须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机制,在农业产业内建立科学研究部门、成果试验基地、中试工厂和示范田。也可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横向协作联合,或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为农业产业建立较强的技术后盾。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要认真实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2010年,农业技术开发领域高层次人才要力争达到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15%,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90%以上,实现每个村有5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立高级专家对口帮扶制度,研究制定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办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选派科技副职制度,每两年选派一批科技人才到县乡两级担任科技副职或助理。进一步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从涉农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选派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聘请农业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和“三支一扶”工作,组织符合农村用人要求、志愿到农村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顾问团农业组专家开展两次以上大型调研活动,提出对策意见;组织顾问团专家对区域性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及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突出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发展农业后续产业的总体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培植新优势,发展大产业,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其中主要有:

1.蔬菜产业。通过扩大面积,更新品种,推广适用技术,发展设施,扩大反季节栽培,向优质、高效、特色、无公害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集中抓蔬菜营销,组织支持运销大户,实施南下西进战略,与南方广大地区建立品种、周期、批量等方面的稳定的供销关系,使蔬菜产业成为兰州市外向型经济和农产品开拓全国市场的拳头产业。

2.百合产业。要努力扩大种植地域,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影响,把盘子做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科研,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对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使其成为鲜百合为主,包括汁、粉、饮料等系列产品的集生产、加工、销售、贮运和保鲜为一体的综合型特色产业。

3.畜牧产业。应充分发挥背靠省会大城市的优势和条件,依靠大型乳业集团和餐饮业的带动,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畜牧产业。培育优良牧草饲料,建设奶牛、肉羊养殖和繁育中心,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并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建设西北最大的牛羊加工基地,使畜牧业成为兰州农业的一个高效产业。

4.花卉产业。一是确定拳头产品以扩大规模,建立花卉基地;二是在扩大规模中形成区域合作优势并占领市场,以冷凉型观赏花卉为特色扩大国内市场,以冷凉型球根花卉扩大南方市场,以规模种植巩固特色优势,使花卉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5.玫瑰产业。重点是发挥特色使其形成产业,首先要在永登苦水、中川等地建成10万亩玫瑰生产基地,要引进新品种,优化地方优良品种,同时要开发玫瑰酒、玫瑰干花等系列,扩大符合国际标准的玫瑰精油生产,使玫瑰产业成为独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6.瓜果产业。要抓好品种改良替换这个切入点,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平台地的开发,引进品种,划定规模,突出发展苹果、梨、葡萄、杏、瓜等果类。结合退耕还林要把大果沙棘作为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和林果发展的一项重要品种。建立起优质瓜果基地,使“瓜果城”名符其实。

7.冷水鱼产业。要积极进行科研攻关,重点解决产业养殖中面临的品种退化、病害防治、营养性疾病等问题。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尽快成长壮大解决市场销路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品牌意识,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虹鳟鱼及系列加工产品,开拓国内、国外大市场,做大做强冷水鱼产业。

8.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生产在兰州有一定优势,与南方湿润地区比较,兰州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病少,可进行食用菌的全年生产。目前兰州市的白木耳、香菇、鸡腿菇、双孢菇生产已有了一定规模,要扩大生产,同时要加工增值,还要搞好销售,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配套—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方式,靠时间差和质量优势可以打通南方市场,形成一个新产业。

9.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产业。要立足兰州交通和商贸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基地。要从穆斯林方便食品的需要和资源优势出发,建设西北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加工集散基地。立足红砂、旱砂和北山土质优势,建成西北重要的马铃薯全粉、混合全粉为主的洋芋淀粉加工集散基地。另外还可建立沙棘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冷凉型花卉生产加工基地、虹鳟鱼加工基地等。(执笔人:张永东张玉斌刘心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