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008年兰州市全市常住人口331.01万人。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督查考核奖惩办法》,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高度,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统筹谋划。一是开展了人口计生集中专项整治。

兰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兰州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和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兰州实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保持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现状(1)

(一)人口数量在波动中增长,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发展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自1949年以来,兰州市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增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人口总体素质较大幅度提升,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2008年兰州市全市常住人口331.01万人。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在户籍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1.63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农业人口120.65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2009年上半年(计划生育统计年度为2008年10月—2009年9月),全市出生11686人,出生率为3.49‰,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7.47%,其中农业总出生6626人,出生率为5.07‰,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61%。

(二)人口计生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后,甘肃省人大及时修订了《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省政府制定颁布了《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出台了《甘肃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务公开程度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执法程序,开展文明执法,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督查考核奖惩办法》(以下简称《意见》、《办法》),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高度,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统筹谋划。红古、西固、城关等县区相继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的具体通知、意见、奖惩办法,以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加大了经费投入,强化了督促检查,严明了奖惩纪律,建立起了以《意见》和《办法》为主干,各项配套措施为延伸的政策体系。人口计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长足发展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基本建立起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

(三)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级党政部门、人口计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振兴甘肃、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机制,动员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兰州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启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开展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工程,把计划生育工作和为群众谋利益结合起来,努力减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给奖励、给好处,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行为进行经济限制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兰州市还高度重视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发展,全市农村突出抓了以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征收社会抚养费和解决漏统、漏管、漏报、瞒报为重点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城市突出抓了以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以房管人”和跟踪管理措施为重点的科学有效管理。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工作现状,从技术服务、生育管理、入户访视、规范村民自治、WIS数据录入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人口计生工作的日常管理得到了全面加强。

另外,立足关注民生问题,计划生育家庭各项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切实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办好事,落实了农村居民、城市下岗职工、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农村“两户”养老储蓄。2009年上半年及时核实申报2009年奖励扶助对象2588人(新增259人)。截至8月底,全市1226户计生特困家庭领取到了每户1000~4000元的救助金、165名结对帮扶对象落实了每户500~3000元的救助资金、全市新增120名符合特别扶助条件的计生对象也全额领取了960~1200元的救助资金。“1+1”生育关怀安居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成才工程”深入推进,对计生困难户的生产帮扶和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使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得到了实惠,真正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行政强制、处罚多生为主,向奖励少生为主、奖励和处罚相结合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利益导向结合转变。

(四)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成效显著

2009年,兰州市人口计生工作在继续强化和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向城市人口、流动人口的战略转移和城市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以“以房管人”为主、以户籍地管理和单位管理为辅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在全市已全面推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开展了人口计生集中专项整治。从3月份开始,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4区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公安、房产、工商等部门全力配合,按照划片负责的原则和社区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对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等全员人口信息逐家逐户再次展开核查登记,对所有房屋进行登记编号,绘制平面图,进一步摸清了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底数,为全面实施“以房管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采集了全面、最新的人口信息。二是创新了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以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和城关区渭源路街道为代表,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和网络,自主研发了具有“一个平台、二条网络、三大功能、四套系统”的街道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特别是西湖街道首创实施了高清晰、全方位、立体化的街道“三维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口计生网络化管理和动态化管理,街道、社区对本辖区人员的变动情况、居民的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家庭情况等了如指掌,极大地提高了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抓好了典型培育和经验推广。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关键作用,首先在城市五区实施城市示范性社区创建工作;按照村民自治有关要求,研究制定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办法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合同文本,在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先后试点;开展了“人口文化大院”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等工作,全市范围内互比互学、争先创优氛围基本形成。四是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贴心服务。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上学、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面实行计划生育避孕节育药具、出生缺陷营养素免费发放,四项手术全免费服务,提升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通过真心服务实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信息管理

(五)计生宣传多元化发展,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取得实效

按照“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兰州市牢固树立人口计生工作宣传先行的意识,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电台、数字移动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各项人口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知识以及在人口计生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的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的宣传报道。同时利用元旦、春节、“三下乡”、“三八妇女节”、“桃花会”、“梨花会”“母亲节”等重大节会日,通过改革计划生育墙体标语、制作宣传栏、印发宣传品、入户面对面宣传、免费提供健康服务、生活用品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习宣传中央《决定》、市委市政府《意见》《办法》和计生政策、知识的热潮,营造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氛围。永登县建成了80个生育文化大院,榆中县城关镇、安宁区安宁堡街道桃林村社区等建起了多支计生文化业余宣传队,榆中县、皋兰县、安宁区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建起生育文化宣传一条街,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使人口计生宣传工作逐步走向多元化。

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亦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截至2009年3月底,全市范围内共为5013对新婚夫妇提供了免费婚检、发放出生缺陷干预药品和优生检测等婚育保健服务,婚检率由去年全年的20.91%提高到36.92%,增加了16.01%。其中,七里河区、榆中县婚检率达到了80%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奠定了基础。二是保持了打击“两非”的高压态势。集中统一开展大规模的打击“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和集中整治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行动,检查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共337家,对有违法违规的全部进行了处理。同时加大了对育妇的孕情监测和孕期跟踪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及计划生育药械市场监管力度,有效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两非”行为的蔓延势头。三是全面加强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在依法履行打击“两非”、流动人口清理清查、计划生育药具市场监管、信访案件调查落实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行政执法职责的同时,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行为依法处理的意见》、《兰州市人口计生有奖举报工作实施细则》、《兰州市计划生育手册》等文件资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加大了有奖举报属实问题的查处力度,截至3月底,全市共受理举报案例176例,查实125例,征缴社会抚养费20.49万元,兑现奖金7.25万元。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难度较大

虽然低生育水平在兰州已经实现,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养老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未完全建立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兰州市生育水平在全国仍相对较高,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低生育水平极不稳定,生育反弹的风险仍然严峻。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2003—2013年将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任务依然繁重。

(二)就业压力加大

由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加,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人口群体中的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经济增长的成就。庞大的劳动适龄人口群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重要来源,但同时对就业形成了极大压力,如果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不但不能创造财富,而且将会在劳动适龄期即成为社会供养的负担,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极为不利。近年来兰州市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但是在现有及未来可预期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完全消化如此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致使就业压力持续居高。

(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按照人口年龄类型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10%,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例)超过3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兰州市人口自2002年已全面达到或超过老龄化标准,到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8.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2.28%,三年平均增长4.45%,比“十五”前两年4%的平均增幅提高0.45个百分点,表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或超过50万人,“银色浪潮”将更加显著。

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出现的老年人口问题。它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兰州市的具体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以及对家庭保障的影响等方面。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口的出现,使社会供养的负担增大。同时对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消费市场、休闲娱乐等都提出了特殊需求,要求经济资源的配置做结构性调整。

(四)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创新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群体将不断增大;随着城中村改造、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农民工群体也将不断增大,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计生工作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才能赢得工作主动。但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例如人口计生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规范化管理比较粗糙,没有进入良性的管理阶段。对抓好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落实不够全面。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尚未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兰州市人口计生工作的二元结构问题非常明显,既有三县五区比较大的农业人口管理,也存在全省85%~90%的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管理问题,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与发达城市相比较,差距明显。

(五)人口素质提高困难较大

兰州市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人均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使对社会服务的公共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制约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制约人口素质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且向城市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大量农村人口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存在。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低下素质的人口群体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不足。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优秀师资缺乏,教育资源很匮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十分稀缺,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各县区之间都很不平衡。尤其是受条件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困难较大。

(六)农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有限

市县区中心乡镇和社区计生服务网络的硬件建设欠账多,技术人员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兰州市人口计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最大瓶颈。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有限,严重制约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农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供给制度中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力较低,主动性不足;政策和服务方案制订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参与不够,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难以体现公共服务的根本特性,需求者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关照;对农村特殊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的经济、社会背景认识不够,宏观决策缺乏区域针对性;以行政管理为目标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案,适应环境变化和工作发展的灵活性、主动性较弱;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存在“投入跟不上,培训跟不上,设备跟不上,开发跟不上”的问题。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较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较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是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国策观念和责任意识。坚持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强化环境宣传、舆论宣传、群众宣传,进一步增强党政领导抓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意识、部门协调履职意识和公民守法意识。加强科学管理与指导,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二是进一步严格落实依法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长效机制的一系列具体安排,完善与现行生育政策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坚持依法履职原则,教育干部依法行政,规范群众生育秩序。建立健全育龄群众再生育审批结果公开和有奖举报制度,对基层执法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严把政策界限、资料审核、基层调查、政务公开四道关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三是加强队伍网络建设,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继续建立和完善具有兰州特色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以及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五是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以及以工代赈、异地搬迁工程,全面落实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六是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各种综合措施的实施,努力使生育水平不出现新的反弹。

人口计生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口计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必须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手段,依法强制实施,使人口计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体现法律的约束力。同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把法律的刚性化和管理的人性化结合起来,形成人口计生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强人口计生法制化建设,明确单位职工、城市居民、农村人口、城市外来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把对各类人群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人口计生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工作职责、行为规范,使他们忠实地执行党和国家的人口计生政策,维护群众利益,杜绝徇私情、谋私利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强人口计生法制化建设,为人口计生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利用人口红利最佳时期,扩大就业,加快发展

要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利用人口红利最佳时期,以完善长效机制、促进稳定就业、充分实现就业为目标,继续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推进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领导体系,努力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上取得新进展。

1.应提高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

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适度的人口发展目标。各项经济发展政策要有利于人口控制,以提高经济发展的相对效益,防止在农村家庭收入提高过程中刺激其多生育子女意愿的增强。在控制人口增长中,经济奖励政策和行政制约措施相结合,特别是要与消除贫困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所有到户的扶贫资金向计划生育户倾斜策略,重点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农村二女结扎户奖励政策。

2.坚持以政策扶持就业

全面落实就业服务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切实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中,小额担保贷款不仅是创业者艰难时期的“救济款”、“及时雨”,更是他们开启事业之门的“金钥匙”和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作为推进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重要抓手,建立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长效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贷款扶持,培养一批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切实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积极性,综合运用社保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尽量不减员、不裁员。

3.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活动

继续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系列活动,集中开展为返乡农民工、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零转移农户成员、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提供一系列就业服务,努力促进各类人员就业。同时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强化失业预警机制,推动全民创业

针对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完善现有的失业预警机制,对重点企业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并处理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回乡创业活动。推广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三)积极探索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积极探索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发展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还存在部分人口计生干部文化层次、能力不高的问题,要全方位、多层次、广内容、大面积、不间断地对人口计生骨干力量进行关心和培养。建立人口计生干部培训基地,制订规划,形成制度,把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结合起来,让人口计生干部定期到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和学习,既提高了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又调整了他们的工作节奏,关心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是要加强对定点计生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对定点计生服务机构规定详细的低费项目甚至免费项目,规定项目完成目标值,定期检查,完成保牌,超额奖励,连续完不成目标就摘牌;建立授牌的动态管理机制,改变只授牌、不监管的一次定终身的定点模式,加强有效监管。每年按照绩效,联合卫生管理部门,通过权威新闻媒体公布定点计生服务机构名单。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力度。一是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变口号式僵硬宣传为人性化引导宣传,变简单标语式宣传为生动形象式宣传,变单一形式宣传为多元形式宣传。如在商业广告下面加一条计生内容的宣传广告等。二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各项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加强绩效考评,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开展集中专项督查,把集中督察与日常督察结合起来,把专项督察和普遍督察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健康生殖教育,把计生药具的配送与生殖健康药具的配送结合起来,关心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生殖健康,让他们既受益又愿意,把计生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四是积极建立综合治理的部门协调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一是群众的生育愿望与国家的生育政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低生育水平面临严重反弹;三是新生儿性别比居高不下,风险越来越高;四是兰州市已进入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界点,意味着进入了大众化消费时期,众多的人口与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建立综合治理的部门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比如流动人口群体的增大问题,必须联合社会治安部门,才能摸清情况,掌握主动;城市人口增多的问题,如果联合社区进行工作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是适当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人口计生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市级配套和承担的人口计生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但还有不小差距。目前,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软硬环境远远落后于新时期省会城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和要求。要加大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切实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

六是要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尽快健全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尽力落实已经出台的市级奖励优惠政策,全面推行利益导向各项资金“一卡通”发放制度,确保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困救助、特别扶助、二女节育户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积极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新机制,健全和完善救助机制,稳步推进“1+1”生育关怀安居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成才工程”和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救治,加大对计生家庭的项目、资金帮扶力度,造福广大计生家庭。

(四)抓住根本,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贯彻优先投资于人的战略思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在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方面,应加强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农村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步伐,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增强全体人口在面对疾病威胁时的抗风险能力。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健全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大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为婚前医学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倡导普遍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实行政府补助婚前检查和预防出生缺陷的政策,对农村地区实行免费筛查和干预。建立出生人口素质监测的相关制度,积极引入和推广出生缺陷干预新技术,普遍开展出生缺陷筛查和干预工程。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大力普及青少年性教育,全面开展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咨询服务,为育龄妇女提供初级生殖保健服务,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监测、防治工作,增强全民的生殖保健意识。

在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应积极宣传各种进步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的观念转变和道德提升。应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普及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力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多项研究表明,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具有多种积极的人口效应,如进一步降低妇女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迟劳动力要求社会初次提供就业岗位的时间,提高劳动的质量,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等。而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无论在全国还是在甘肃都形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贫困的恶性循环能够被打破,打破的方式是发展教育”早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兰州的发展必须有高中阶段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尤其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传播科普知识,重点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因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治本措施,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

执笔人:杨巧燕 张玉斌 刘心刚

【注释】

(1)数据来源为《兰州年鉴2008》以及兰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