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兰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非公经济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已达61户,实现增加值41.5亿元、占非公经济总量的14.5%,重点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兰州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表明,兰州市三产业间结构不断优化,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动力源。

兰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民营经济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壮大。特别是“十五”时期,呈现迅猛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民营企业5万多户,比2000年增长214.4%,年均递增24.9%;完成营业收入154.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6.6%,年均递增21.2%;上缴税金24.8亿元,同比增长17.5%,年均递增35.6%。2008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4.5万户;增加值达到287.6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99%;占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27.5%;民营经济实现城乡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在民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年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的中小企业累计达到600户。全市非公经济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已达61户,实现增加值41.5亿元、占非公经济总量的14.5%,重点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兰州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创造地区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力促进效应分析

(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按照兰州市的产业规划,随着兰州城市中央商务区、东部商贸经济带、西部商贸经济圈、小西湖西站商务商贸经济圈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第三产业的兰州民营经济在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流通领域民间资本投资活跃,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率迅速提高,涉及餐饮、医药、百货、流通、旅游、副食业、运输等行业。2008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1.75亿元,占民营经济中比重的59.7%,一大批民营企业成为引领兰州第三产业的主力军。2007年,兰州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5%提高到32.3%,提高近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59.9%提高到63.8%,大幅提高近4个百分点,实际增长3.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市场主体和主要经济成分。事实证明,非公经济不仅是整个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之一,而且也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之一。

2008年上半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7.63亿元,增长9.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7%,其中非公经济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9.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7.57亿元,第三产业仅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就业就达26.95万人(尚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隐性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50.1%,实现了两个首次: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首次超过半数。仅以2005年数据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创造税收33.12亿元,占当年全市财政税收的49.63%。这表明,兰州市三产业间结构不断优化,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动力源。

(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兰州的房地产业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产业,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民营经济。仅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完成74.4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额达到58.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11%,土地开发投资总额达到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9.1%。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占第三产业总投资的34.4%,超过了三分之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强劲增长,势必带动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以至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07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795.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达到1077.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达到547.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到292.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4%,表明房地产业仍在高位持续稳定增长;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到214.39万平方米,仍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201.63万平方米,也比上年增长4.0%,表明房地产销售增长基本稳定;商品房屋销售额完成6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达到54.78亿元,也比上年增长15.18%,证明商品房销售价格和收益稳定增长;商品房屋出租面积达到24.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51%,显示商品房租赁服务业发展较快。2006年仅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1.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2%,因此,房地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成长最快、最有活力、也最具效益和效率的新型产业,不仅房地产业本身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极,更重要的是由于该产业中民营经济占绝大多数,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战略投资者强力介入改变了民营经济的产业格局

兰州国有企业的改制在全国都属于成功的范例,被国家部委和媒体称为“兰州模式”。其中,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战略投资者强力介入兰州国有企业的改制,既盘活了原国有资产,保住了已有的品牌等无形资产,又安置了下岗职工,保持了社会稳定。仅2007年,有173户改制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63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外合作重组,引进资金56.1亿元,盘活存量资产71.2亿元;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5户企业资产重组,引进资金1.2亿元,上半年到位资金7700万元,企业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市属80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935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1446万元,完成主营业收入158610万元,增长0.02%;实现利润总额3690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08万元,盈利水平明显提高。这80户工业企业中,有68户属于战略投资者投资的民营资本。其中不乏方大碳素、金属阀门等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使民营经济的产业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

(四)金融中心功能的集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来源

2007年底,兰州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791.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71.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346.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6%;全市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95.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55%。仅以2006年为例,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615.51亿元,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低于西安,基本与乌鲁木齐持平,排在第三位;在西部十二个省会城市中,低于成都、西安、昆明等,位居第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687.75亿元,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仅低于西安排第二位,在西部十二个省会城市中,低于乌鲁木齐、西安、昆明位居第四;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末增长18.2%,在西部十二个省会城市中居首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188.9亿元,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仅低于西安排第二位,在西部十二个省会城市中,低于成都、西安、昆明、南宁,基本与贵阳持平,位居第六。随着招商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兰州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兰州商业银行改制改组为兰州银行,兰州市加快吸纳社会资金的脚步,逐步提高社会融资规模和水平,不断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和效益,兰州在西北和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正在得到集聚和显现,并为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构建资本市场和融资平台。

(五)农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成为民营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新领域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民营资本凭借灵敏的市场化“嗅觉”,开始进入农业产业领域。高原夏菜、冷凉型蔬菜、奶及奶制品、花卉、百合及制品、马铃薯、啤酒大麦、特色瓜果等优势产业成为民营经济优先进入的产业领域,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连接基地和农户服务周边市场进而全国市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7户,市级33户。

装备制造业是兰州工业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仪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随着“兰州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兰州市委、市政府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到了战略高度作为实施工业强市的突破口,给民营经济进入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契机,由于集中在西站—龚家湾地区的兰石厂、兰通厂、兰州真空设备厂、兰州轻工机械厂、兰州电机厂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服务于这些企业的小装备制造企业,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就地拆迁征地,建成了专为这批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龚家湾工业园”。

二、兰州民营经济发展阶段性定位分析

(一)产业结构低端形态的比重较大阻碍了产业的叠进型增长

1.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上。2007年民营经济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79.9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6.47%。批发零售业的增长幅度高于三产中其他行业1.9个百分点。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8.9%;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2.6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6.2%;2007年星级(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8.5亿元,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2%,占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的15.29%,比上年增长8.13%,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

2.生产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物流、金融、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民营企业发展较为缓慢。2007年公路货运量比上年只增长4.55%,而全市的客运量却增长达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只增长了3.31%,而证券业和保险业规模小,发展慢,资本市场经营运作管理层次较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家,其中市属仅有2家,实现增加值只有6503万元,比上年减少1.33%;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4.0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1.84亿元,比上年只增长4.8%。

3.产业发展水平低层次结构特征与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并存,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相比较,2007年民营经济占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为50.57%,位居第一,高于第二产业4.7个百分点,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为41.81%,反而比第二产业低15.32个百分点,这显然表明,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较大幅度地弱于第二产业。国民经济“黏合剂”的功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不协调,缺乏良性互动和有机联系的机制,没有充分有效地衔接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低端化严重,民营经济的产业梯级结构发展不足,这显然与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趋势的客观经济规律相背离,势必阻碍第一层次向第二三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梯次推进和叠进发展。同时,也说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低层次结构特征与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并存,大大降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4.民营经济的业态形式较为单一,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快。兰州市民营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和基础,主要是常规的第三产业,低端的生产加工业,传统旅游业等,约占70%~ 80%,而连锁经营、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等企业才刚刚起步,发展严重不足,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大约不到2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仍处在累进型增长阶段

1.横向空间结构尚不完善,产业聚集小,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兰州市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过重,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等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未发展成为兰州民营经济的中流砥柱。而由于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产业联系互动性不强。民营经济的产业链一是“短”二是“断”,产业群体发育不丰满,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优势。

2.纵向结构不合理,商品市场发达,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兰州市民营经济的内部纵向结构严重失衡,低端产业的比重过大,发展较快,而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等产业比重过小,发展较慢。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地一级市场、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等发展滞后,跟不上民营经济产业发展的步伐。

3.产业发展与政府主导关系错位。一方面市场培育不良;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不力,该管的没管起来,不该管的多头在管、重叠的管,政府“缺位”、“越位”严重,产业行业政策主导不利,导致产业发展仍处在自生性增长阶段。

(三)缺乏龙头行业导致辐射效应难以发挥

兰州市民营经济缺乏龙头产业和产业集群,对整个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对其他新兴产业的催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业中,一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业态陈旧单一,竞争力不强,不能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而且,传统产业正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脱胎换骨,实现再造,处于不断的优化重组的不确定发展之中。新型科技型民营经济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行业和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和产业还需要一个成长壮大的过程和时间。

(四)产业内部结构低水平均衡造成低水平重复

1.产业的社会化水平比较低。兰州市民营经济的产业格局内部结构低端化、低水平,服务手段单一落后,产业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比较狭窄、传统,加之规模偏小,虽然有服务,但不是功能重复,就是辐射带动的范围不大,造成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

2.民营经济低产业重复造成劳动生产率低。2006年,兰州市从业人员达150.63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62.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8%。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0.53万元/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6.46万元/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17万元/人,全市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4.245万元/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略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是因为第一产业明显过低导致。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各产业的低水平均衡造成,除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达18.14万人外,其余各产业从业人员都在1万~6万人的水平上。

(五)外部经济社会化结构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1.兰州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小企业,兰州经济社会现行的体制机制中,社会化的物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使结构升级中需要大规模社会化融资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缓慢;金融体系不健全,当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还款能力下降,银贷收紧,企业资金链就会断裂,引发经济波动,导致企业经营恶化,后续的社会化物权保护跟进无力,引发社会的不安定。

2.市场经济体制基础机制尚不完善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缓慢,国有经济仍然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7年工业企业(含外资及港台企业)中,非公经济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5.54%,规模以上非公经济企业(含外资及港台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例只有5.14%。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企业占到77.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本占53.67%,集体资本占2.76%,从业人员分布中,国有经济占23.47%,集体经济占44.25%。这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形成极大反差。此外,行政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行政权力介入较多,为了部门利益行政权、执法权过度膨胀。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多的是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三、加快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迅猛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主要得益于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而我们的差距恰恰在于思想观念保守老化,行动上按部就班,缺乏开拓求实创新意识;在投资环境上存有怕风险、怕投资、怕别人赚钱、怕失去本位利益的思想倾向,甚至出现一些阻碍发展的不良行政行为。近几年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治庸计划”等,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有一些横向和纵向的体制关系尚未理顺,部门利益导致行政体制改革落后,市场意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机构间的协调配合还较为欠缺,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问题存在不少。

如何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有效地避免、抑制和分化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过度失衡的矛盾,不仅是发展民营经济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均衡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把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价值观通过改革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证上,对民营经济一视同仁。首先是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创业机会的平等。其次是通过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减少非公经济的社会负担。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和扩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低保额、扩大保障面,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临时物价补贴、取暖补贴、廉租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因为兰州的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社会需求不足,民营经济占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就慢。二是改革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立法力度,形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由于地方性立法的缺失,法律上对公民投资性资产的保护很模糊,不仅外资民企不愿意来,本土私营企业主也纷纷把资产转向省外。三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税收调节制度、检疫检查制度,健全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体系。变政府的管理为服务,变政府行为的重权利为重职责。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从政策优惠层面转向改善发展环境层面。

(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城市硬环境

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放宽民营经济的进入门槛,形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元投资机制。继续加大环保、城市绿化、生态资源化建设,增强城市功能的投资,创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二是政府要改变“包揽一切”的做法,适当合理地向社会“分权”或还权,形成社会“自组织”机制,以防止政府某些短期决策失误或政府行为“越界”导致的社会利益失衡,树立城市形象,形成宽松的创业发展软环境。三是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建立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杜绝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防止利用行政手段过多地参与市场竞争。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建立优质高效服务的新机制

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本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在重视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同时,重点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诚信型政府。一是把民营经济发展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明确近期和长远目标,搞好科学的宏观指导,建立起宏观上管理,微观上服务的协调服务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制歧视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思维;二是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向西部倾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黄帝陵二期工程建设机遇,不断加大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重点加快“一园三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违反政策和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各种收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对申办企业取消前置审批,注册登记不超过一周工作日。健全政务大厅,公开办事程序,实行“一条龙”限时跟踪服务,形成公正、简捷、高效的办事机制;四是重视协调、培训、市场营销、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民营企业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民营企业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策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选择产业领域,开拓市场,融通资金等方面提供服务。

(三)以落实优惠政策为重点,形成市场竞争中的新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必须落实制定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范围外,在投资领域、投资条件、投资方式、行业经营范围等领域实行全方位放开。二是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城建、人才使用、户籍管理、奖惩激励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三是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财政奖励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予以重奖。四是吸引人才,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民营企业。吸引各类科技人员参与民营企业发展,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在贷款扶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以强化监督机制为保障,营造强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新氛围

建立良好投资环境,关键在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支持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成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民营经济管理机构,对民营经济实施组织、规划、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和包建重点项目制度,明确责任、目标及奖励措施。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市上成立的环境保障专门机构,要重点监督执法执纪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格执行交费明白卡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制,不断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建立民营企业评价政府部门工作制度,彻底整治“三乱”行为。三是各执法执纪部门要认真贯彻《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在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的同时,要大胆履行职责,规范和整顿好市场行为及市场秩序,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开、公平的法制环境。四是整治人文环境。结合兰州的地域、人文优势,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狠抓公民道德建设,努力造就整洁、文明、诚信、优美的经济发展新环境。

执笔:牛铮超 王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