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以来,随着国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力度的加大,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加快,为兰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当前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但是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十五”以来,随着国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力度的加大,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加快,为兰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兰州非公经济正在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力军、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繁荣市场的主体力量;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的集聚和集群化发展上,已经并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当前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但是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加强非公经济的发展,力求在总量上做大、层次上提升、领域上拓展、质量和效益上提高,使非公经济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兰州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十一五”以来兰州市非公经济整体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兰州非公有制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兰州上下一致认识到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很快出台了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具体政策措施,而且社会各界、各相关部门都行动起来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36条”出台的第二年,也即“十一五”的第一年,兰州非公经济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最快的发展,此后的两年,兰州非公经济也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一)非公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兰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6年以来,兰州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兰州市私营企业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私营企业已达30210户,从业人员达17.36万名,注册资金1332461.75万元,产值144195.5万元,营业额达958834万元。兰州市非公局提供了最新的非公经济增长数据,2009年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165.8亿元,占年计划的48%,同比增长16.9%;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7.86亿元,占年计划的46.5%,同比增长12.8%。上交税金预计完成28.9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税收11.56亿元,同比增长7.43%。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8亿元,同比增长10.2%。截至2008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上3亿元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7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达61户,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中小企业累计达到600户。总体情况见表2-1:

表2-1 兰州非公经济基本情况1

img12

根据每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兰州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1.从企业数量上看

截至2008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9.15万户,比“十五”末的67711户增加23789户,增长了35.13%;年均增长率为10.56%。见图2-1:

img13

图2-1 2005-2008年兰州非公经济组织情况

2.从增加值看

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87.62亿元,比2005年的142.5亿元增加142.12亿元,增长了101.84%,年均增长26.38%;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05亿元,比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34.85亿元,增长了68.07%,年均增长18.90%。见图2-2:

img14

图2-2 2005—2008年兰州非公经济增加值和非公工业增加值情况

3.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基于数据的不完整,没有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所以无法计算“十一五”以来比“十五”末增减了多少,但2006年以来,兰州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逐年增加的,从2006年的17.8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3.3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5.76%。见图2-3:

img15

图2-3 2005—2008年兰州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二)社会贡献不断增大,主体作用日趋明显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新就业岗位增加、群众增收方面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见表2-2:

表2-2 兰州非公经济基本情况2

img16

根据每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兰州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1.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1)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看,全市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从“十五”末占GDP的25.13%逐年上升到2008年占GDP的33.99%。从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内部结构看,非公第一产业占全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只有不到15%;第二产业占全市二产的比重也不大,仅接近30%,而全市第二产业近两年在整体经济中占比分别达45.86%、47.06%;第三产业占比最多,在40%左右。说明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由第三产业创造。非公经济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小而且变化不大,一直徘徊在略超1/4的水平。见表2-3:

表2-3 2007—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及三次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

img17

根据兰州市非公局提供的数据计算。

(2)从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看,近几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6—2008年兰州非公经济分别比全市经济高出24.76、7.69、1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非公经济发展也比整体经济快。见表2-4、表2-5:

表2-4 2006—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长速度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单位:%)

img18

根据每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数据计算。

表2-5 2008年全市分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与总体经济增速比较(单位:%)

img19

根据2008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兰州市非公局提供的数据计算。

由于分产业只有2007、2008年的数据,所以分产业的增长率只有2008年的。可以看到,除了第一产业为负增长外,非公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皆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的速度。其中,第二产业占全市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少,但发展速度却快了9.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比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快了10.79个百分点。

(3)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整体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见表2-6:

表2-6 2006—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img20

2006—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分别为30.52%、32.28%、33.99%,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分别达到73.33%、44.14%、45.03%,增长率远远超过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以看到,2005年国务院制定并实行的“非公经济36条”对非公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兰州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的贡献率达到了创纪录的73.33%。

2.非公经济对全市财政收入的增加贡献大。“十一五”以来,非公企业上交的税金一年比一年多,三年共缴税103.85亿元;非公企业上交税金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虽然逐年降低,但一直在48%以上。

3.非公经济对解决就业和城乡居民增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随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民营企业创造的大量劳动就业岗位,成为容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就业环境,减轻了就业压力,并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兰州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2.6万人,增长了81.38%,年均增长21.95%。非公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十一五”以来的三年共支付劳动者报酬138.61亿元。

表2-7 2005—2008年非公经济提供就业情况

img21

根据每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兰州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十一五”以来兰州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首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地处西部、自然环境差、生产力落后的兰州来说,招商引资已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6—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每年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都在100多项。特别是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达到了182项,其中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61项,5亿元以上项目11项。全部项目预算总投资212.7亿元,合同引进资金173.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30.8亿元。2009年上半年预计各类招商引资项目8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合同引进资金69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6.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63亿元,增长28.3%,占年计划的45.6%。

其次,加强项目建设和管理。项目建设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项目建设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水平。近几年,兰州各部门各单位做到领导精力向项目、引资转移,领导班子分工向项目、引资集中,干部导向向项目、引资倾斜。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以来,把国家和省、市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作为抓投入、上项目的难得机遇,争取在兰州上一批大项目,新建一批大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亮点,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后劲。在项目管理方面,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各级领导对联系的重点项目实行责任制,对在建项目实行季报制度。总体来看,全市非公经济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2008年非公经济各类建设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分别达到226项、282项和32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也是逐年增加,分别为17.88亿元、21.2亿元和43.38亿元。2009年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各类在建项目162项,总投资9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2亿元,54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生产线建成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项目完工率达34.4%,比去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总投资4000万元的华恒水泥混装生产线、2000万元的冷轧钢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2000万元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已完工;总投资20000万元的燃油储备物流中心、24000万元的泡沫玻璃生产线、60000万元的石油物流集散中心、7500万元的年产55万吨钢材连铸连轧生产线以及60000万元的联合重工机械装备制造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来源更加广泛。除去市内工农业资源类项目外,三产及其他类别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来自市外的投资类项目也明显增多,呈现出力度大、成效好、后劲比较足的态势。同时,围绕项目建设,七里河、安宁、榆中等县区积极开发荒山荒坡,兴办非公企业集聚区,引进了一些新项目。

(二)有的放矢,采取多重办法推动企业做优做强

制定了非公经济“4111”主体成长工程,加大非公企业做优做强力度。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特点,“4111”主体成长工程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对重点培育企业在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被列入重点培育企业进一步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步伐。2008年新增年销售收入上3亿元的工业企业2户,分别是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公司和永登河桥硅电资源有限公司,累计达到7户;新增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非公企业122户,累计达到600户。在做“强”的同时,对企业做“优”更是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力度加大。在市经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下,对减排重点非公企业调查摸底,关停52家国家明令淘汰的小造纸、小钢铁等非公企业。由安监、消防等部门加强了对非公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排查治理事故隐患。

(三)着力建设非公经济服务体系

全市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了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五大服务体系。特别是今年,针对当前非公经济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抓好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了兰州市非公经济信用担保协会,建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共管机制,为全市非公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二是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建立扶优扶强资金40%用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机制;下发《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使用好非公经济专项资金;积极落实《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技术进步的实施办法》等,为全市非公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兰州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近几年兰州市非公经济虽在不断壮大,但与东部城市相比,与兰州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相比发展依然严重不足。首先是总量小,比重低。2008年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不到300亿元,占全市经济增加值总量不到34%,与其他省会城市动辄六七成、七八成相比相差太大。就是与同在西北地区的西安、乌鲁木齐相比兰州也差很多,见图2-4:

img22

图2-4 兰州非公经济与周边省会城市对比情况

2008年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达到1042.9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2%;乌鲁木齐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99.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9%;郑州、成都非公经济增加值及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更高,分别为1802亿元、2041.4亿元和60%、52.3%。无论总量还是比重,周边省会城市都比兰州高得多。特别是兰州非公经济第二产业和工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太小,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所占比重更小。2006、2007两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546和579家,其中私营企业只有142和174家,占比分别为26%和30.05%。因为近几年我市的私营工业没有新增规模较大的企业,仅靠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支撑,因此工业中非公比重提升较慢。其次是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缺乏竞争力。我市港澳台和外资投资企业很少,主要非公经济体民营企业起步晚,积累薄弱,缺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知名度高的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第三产业,从事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民营企业不多。外向型企业少,出口创汇能力弱。三是人力资源缺乏,管理水平不高。许多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落实不够,非公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没有真正发挥。四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在技术创新方面,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开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大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满足于传统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

(二)制约兰州非公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

1.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直是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我市出台了多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政策支持而言,兰州市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持一点也不比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弱,但相当一部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纵观已出台的甘肃省、兰州市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政策,普遍存在原则性表述过多,量化指标过少,可操作性不够等问题,导致在对待非公经济时仍存在思想解放及创新程度不够、无形障碍清除不力、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业难、贷款难、用地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环境方面,这几年,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实越来越宽松,但是很多无形障碍、“潜规则”依然制约非公经济的发展。几个影响民企发展的关键问题——市场准入门槛高、企业融资难、权益未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等,均未能很好地解决。特别是民营企业要想进入垄断行业举步维艰。因此,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民企尚能发展,一旦经济形势不好,受伤最严重的总是民营中小企业。如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很多中小企业就因融资难而纷纷破产倒闭。另外管制过度、服务不到位依然是最大的障碍。少数政府管理部门重审批、轻服务,重收费、轻办事,以及审批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2.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建设资金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项目按期投产,由于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一些好项目无法上马。部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资金到位不及时,进展缓慢,导致建设周期延长,加大了投资成本。首先大背景看,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报道:全国各地统计调查部门提供的企业景气调查报告证明,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及融资难的状况仍普遍存在。此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投放的天量资金对改善大型国企资金状况确有积极成效,但许多中小企业正为“融资难”叫苦不迭,一是信贷资金没能到达最需要救助的困难企业,二是中小企业“贫血”症状依旧未改。其次由于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还不完备,加上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自身资信等级低,企业难以平等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民间资本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

3.民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推动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是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讲,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市非公业主整体素质不够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现在有不少非公企业不能做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竞争太残酷,而是企业家的发展定位、管理水平、战略眼光,也就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普遍不够高,急功近利者比较多,热衷于眼前利益,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思路,特别是缺乏创业精神、团队思想和企业文化,不少企业干了没几年就下落不明了,垮了。其次,非公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小,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引进也不能久留。当前,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周期不确定,确立的劳动关系不稳固、不规范,加之我市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本市的私营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用工待遇有一定差异,因此我们这里的企业反而成了沿海企业培养熟练工的实习基地,往往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很难在沿海地区找到理想工作,他们只好屈就内地企业来锻炼两年,一旦有机会马上就走人,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的企业拿出近十万元的资金来培养一个技术骨干,最终还是留不住。结果是现有的非公企业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创新意识缺乏,无法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和产品创新。

4.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工作涉及面广、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社会化服务薄弱、服务缺乏深度。政府管理协调部门的职责有限,配套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部门之间协调及对中小企业服务度还有待加强。

(三)非公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推动中国非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三条:体制变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体制变革带来生产力的释放,对外开放带来资金供给及其有力推动,人口红利高带来劳动力的便宜。但是目前这三大动力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下降,体制变革的收益递减而成本上升,外来资金推动作用也在下降,劳动力投入的成本在上升,工资收入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的状况在改变。这些优势的消退,在客观上决定了产出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必须考虑、探索原来虽然起作用但作用不足够大的技术要素作用,在技术改进和自主创新上寻找出路。

此外,生态制约、资源制约也是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瓶颈”。随着水环境、大气环境日益堪忧,生态环境容量已不容延续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配置更趋紧张,能源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同时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薄弱,产业、规划调整,易地重建等都会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兰州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兰州市早已明确要“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但还要花大力气去落实。社会各界、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企业要共同努力,去破除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桎梏。一是要提高行政效率。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凡是能由市场、企业和中介机构来做的事情,政府部门都不应插手,更不能包揽,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关心、少指责,多支持、少添乱,多办事、少设障。同时,还要坚持简政放权、分级负责,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基层政府,给予其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充分保护和调动各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要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这项工作是解决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三是要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一方面,要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切实克服管理的随意性。要下大力气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查处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把对非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切实维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加强对非公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依章纳税等方面的监督,引导非公企业守法经营,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在出台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时,既要用好用足国家的相关政策,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定要在国家的法律框架下行事。四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非公有制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系统,这有利于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信用“品牌”。

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商品生产能不能发展,产品价值能不能实现,最终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真正公平的政策环境。但也要认识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非公有制企业也不例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并不是要给非公有制企业不同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特殊待遇,不能一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政府给钱、给人、给物,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的要求,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这样非公有制经济才会有生命力。同时,重视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能用计划经济“搞运动”的方式去推动,不管市场前景好坏都盲目支持,不管是否合法什么手段都上,这样的“搞运动”方式,最终会使企业和地方经济受伤害。

(二)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继续强化本地的融资体系建设

一是继续发挥各大商业银行和兰州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对给民营企业放贷多的商业银行予以奖励;二是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比重;三是申办新型金融机构,满足差异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四是鼓励由各行业协会引导会员企业共同设立专项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非公企业的发展,也可以用来资助非公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展销和招商引资活动,开拓市场。加大对“孵化器”的建设,通过政府的资金杠杆作用,引进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持科技非公有制型企业的发展。

(三)引导民营资本向新兴产业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一国、一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在于自然资源等低级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在于高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竞争优势。拥有初级生产要素的只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拥有高级生产要素的才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使得那些没有传统的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了的基础环境,为了发挥我市的后发优势,要逐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型、集约型、科技型产业过度,政府更应在这个过程中从“无为”转向“清醒有为”,从而提供更具效能、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政府在鼓励壮大民营经济的同时,不仅要鼓励纳税大户,更要在培植或扶持新的经济实体上下工夫,通过税收政策或建立产业园区,引导民营资本向新兴产业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具体地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培育和扶持初创型新兴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新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电子信息、软件、太阳能、制药、精细化工、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成长势头良好民营企业的同时,重视具有潜力成长科技型初创民营企业,选择一批具有前瞻潜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集中资源,予以倾斜。让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成为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第二,从政策上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认真贯彻落实兰州市现有的各项有助于民营企业的创新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力量较强的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人才不足的民营企业,政府部门积极为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技术合作关系,联合兴办、攻关,让弱小中小企业技术群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加快市场政策、服务措施落实。大力发展各类商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疏通政府为民营经济服务渠道,组建兰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开展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以及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满足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四)采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增长

非公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全国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大的背景下,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只完成了171.92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22%,与全国、全省增速差距较大。无论是保持投资增长,还是带动更多就业,我市都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缓慢的兰州来说,在继续争取中央支持、加大政府投资、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放宽领域、改善环境,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空间,进一步拓宽投资来源,扩大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从而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必须抓好这样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方面,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启动,把启动民间投资作为今年后几个月,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重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放宽投资领域、加强政策扶持等,鼓励民间投资复苏和复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真正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最大的支持和扶持。

(五)加速企业现代化改造

现代企业发展证明,家族式企业已走到尽头,民营企业家必须迅速提高素质、从初始的家族式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管理迈进。政府有责任鼓励引导民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快公司制改造,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和经营分离,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鼓励、约束机制,使企业发展建立在准确的市场预测、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上。

我市民营企业中很大比例是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包括集体企业改制后,相当部分也是家族制管理。应当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考虑如何实现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尽快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从数量型、外延型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内涵型、纵向深化发展模式。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入,舍得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放手让其来管理经营企业。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如实提供经营数据,自觉遵守新劳动合同法,维护员工合法利益。通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州市发改委.2006—2009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兰州市工商联.2008年度兰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3.兰州市非公局.2007、2008年兰州市非公报表.

4.兰州市非公局.2009年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5.新趋势、新战略、新变革——展望后危机时期民营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http://house.sohu.com/news/2009-06-09/690958_4.html.

执笔人:房先平 范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