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民营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其范畴不涉及生产资料归属问题,即不涉及所有制问题。民营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自身的特点参与了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竞争。一是从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本身就是市场主体之一。二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民营企业是加快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必将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发展民营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是我市县域经济乃至市属经济的必然战略选择。现在,大家对要不要发展民营经济已没有异议,但对什么是民营经济以及怎样借鉴外省市经验、突破性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却众说不一。为此,市社科联与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组成联合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目前,经济学界对民营经济的概念有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界定,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主要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等人的专著《中国的民营经济》就把民营经济主要定义为两种成份:一种是个体工商户,一种是私营企业。通常,一提到民营经济,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在讲到民营经济的有关数据时,引用的也常常只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数据。

第二种观点是以经营权的归属来界定,认为“民营”是相对于“官营”而言的。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其范畴不涉及生产资料归属问题,即不涉及所有制问题。它可以是民有民营,也可以是国有民营(国有民营的形式包括租赁、承包、委托、代理等) 。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了其经营特征,意味着由“民”作为经营主体,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如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童大林就说, “民营经济”这几个字最重要的一点是由民去营,贵就贵在由“民”去“营” 。可见, “民营”二字抓住了中国企业改革的核心。

第三种观点既考虑了所有制形式,也考虑了经营方式,认为民营经济指除国有国营以外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即非国有国营经济。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把非国有国营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归属于民营经济,才能在概念的内涵上达到完整性。

学术界多数人不同意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因为,个体私营经济显然是民营经济,但不是民营经济的全部。第三种观点虽然把所有制改革的内容包含了进去,但把问题复杂化了。学术界普遍认为,第二种观点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也契合“民营”这个词的语言学含义,民营经济既不排斥公有制,也不排斥非公有制,不论是国家所有,集体所有,还是私人所有,只要经营者不是政府委派的,就可以称作民营经济。我们完全赞同学术界关于民营经济的第二种定义。但是,依据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实际,并且国有企有改制后数据难以统计,为了便于操作,本课题对十堰民营经济的分析与研究,采用学术界第一种观点,即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二)民营经济的特点

民营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自身的特点参与了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竞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生俱来的市场意识。民营经济就是在市场中诞生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需求存在着众多的不均衡,在消费产品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一方面我国改革初期还不承认有市场,同时国有、集体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暂时无法转变其庞大的身躯,去适应这种需求,这一特殊的背景为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间隙,因此,民营经济的起步就是市场孕育的结果;同时,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全靠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的商机,没有市场意识,民营经济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二是孜孜孜以求的成本意识。民营经济没有什么体制包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利润。有了这个最简单不过的目的,民营企业对所寻找到的发展机会和投资项目总是希望用最少的投资去获得最大的回报。早期的成本意识建立以后,对后期民营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的竞争也就有了成竹在胸的感觉,很多地区民营经济现在特别强调分工协作,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至于浙江台州的摩托车销售价比其它地方的成本价还要低。我们十堰市很多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的同类零部件的成本价比浙江民营企业给东风公司的配套价还要高。

三是时刻萦怀的危机意识。民营企业既无主管部门,也无其它可乘凉的大树,其生与死全在于经营的好坏。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民营经济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逼迫着民营企业主时刻去关心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关心自己的生死存亡,逼迫自己去不断地发展,以减轻这种危机。所以我们说,民营经济有创业意识、有发展和奋斗精神从本质上讲是这种危机意识的驱动。有些民营企业丧失了发展意识和奋斗精神也是因为危机意识消失的原因。

(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性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本身就是市场主体之一。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运行的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国家。企业是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新的主体,资本既可以是国家出资,也可以是居民出资;国家出资构成国有资本,居民出资构成民营资本。随着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除部分国有存量资本外,竞争性投资领域将逐步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的主要场所,甚至非竞争性投资领域也会出现民营资本的身影。如民营企业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荣坤先生出资32亿元买下了50余千米长的沪杭高速公路30年的特许经营权。温州民营企业主张朝荣先生获得了十堰市公汽公司的控股权。

二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民营企业是加快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之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六大也进一步指出: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还只是为达到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在这个准备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内部的所有资源要素都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才算真正发挥。在我国所有资源要素实际上就包含了民营资本这一重要资源要素。

三是民营资本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现在更加清晰地看到,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从制度本质来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国家是上层建筑,它是有别于经济基础的,国家制度建立后,虽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很重要,但毕竟是外部力量,生产力发展的内因在基本经济制度内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过程中,这一运行过程的主体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为创造物质财富而进行服务的各产业中的劳动主体。他们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等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的动力之一。

从实际上看,我市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是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十堰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国有经济比重重,汽车工业一枝独大,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地方经济因民营经济发展不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表现出对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极强的依赖性。而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责权一体的财产利益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面向市场大胆开发的创新机制,这些机制孕育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使之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机应变,保持竞争优势。这些机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能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国企改革结合,能促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盘活存量,轻装前进。只有民营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有效减轻市场风险的震荡,才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治本之策。

其二,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市场化水平不高是制约十堰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从而有利于我们扩大开放,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市场化水平。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多种经济成分中税收增长潜力最大的一块。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富民,而且可以富乡、富县、富市。它具有增加税收、安置就业、稳定社会等重要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必须发展民营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样必须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其三,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是提高我市市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与先进地区比,我市民营企业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全市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数量、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金数、产值营业额在全省17个市州排名中,分别居8位、 6位、 9位、 9位,民营经济的总体实力靠后。我市大量民营企业外向度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下,创新能力不强。我市与先进地区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上的差距,不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民营经济落后,整个经济也要落后,在新的竞争中就会陷入被动。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十堰市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1979~1986年)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和新《宪法》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后,使个体工商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安置城镇无业人员、返城知青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到1986年底,个体工商户发展到近2万户、 3万人。

第二阶段: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 1986~1992年) 。党的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包括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大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我市个体经济稳定发展,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也有了初步发展。

第三阶段:民营经济高速发展( 1992~1997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资经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个体工商户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达到4万余户,私营企业增长了10倍,近500户。

第四阶段: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97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并放宽市场准入。这为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扫除了思想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深化企业改革,为私营企业低成本扩张和民营经济整体规模壮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全市865家国有中小企业已有785家完成改制,改制面达90. 8%,其中279户私营企业分别以租赁、买断、兼并、承包等形式对197家国有中小企业进行嫁接,盘活资金1. 8亿元。全市2135个集体企业,已有80%进行改制,其中卖断产权和经营权的达到50%以上。市公交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公交整体民营。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总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壮大,实力明显增强,行业结构日趋合理,经营方式逐步拓宽。截至2004年底,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已累计发展到70053户,注册资金达到4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86898人。其中,私营企业5300户(不包括国有、集体改制企业) ,从业人员60000人,注册资金34. 42亿元。2003年民营经济完成产值营业额47亿元,占全市经济的比重20%以上,缴纳税金3亿元,个私税收已占全市财政税收的10%以上。2004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生产总值175亿元,上缴税金7. 5亿元。这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解决社会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改善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要、活跃城乡经济、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民营经济已从八十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十堰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促进全市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纵观了20多年的发展,十堰市民营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民营经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到2003年底,户均注册资金个体工商户0. 97万元,私营企业59. 99万元。随着十堰“大开放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私营企业开始不断出现。据统计,目前注册资本在500万~1000万元的74户, 100万~500万元以上的433户。部分民营企业正向实业化、集团化、科技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如十堰荣华汽车专营有限公司2003年取得了销售额12亿元的惊人业绩,正在开拓房地产、服务业等新领域。

二是民营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遍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十堰市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主要以从事第三产业中餐饮业和服务业为主,另有少量从事简单加工的企业,但规模一般不大。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民营经济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科技开发及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中涉足,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2003年底从事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占总户数的13. 42%,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占84. 3%。虽然民营经济中从事第三产业经营的仍占主体地位,但第一、二产业也已经成为其新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的多样化、多领域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百舸争流的新局面。

三是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堰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市科技企业中的数量越来越大。由于其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和投资者素质高,近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近几年,企业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企业注册商标达600余件,他们把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争创知名品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24家民营企业被列为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一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认证、技术标准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精品名牌产品。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中“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达572户。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十堰市众多的民营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这种科学管理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使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科学和完善。截止目前,在全市5300户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90%以上。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80年初期,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主要是返城知青等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居民。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一批党政机关分流干部、技术人员、国有集体企业原厂长经理、科技人员以及一些下岗职工等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民营经济队伍,使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自身的价值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目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已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0余人。据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统计,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现有党员300多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中共建立党支部30多个。

五是民营经济分布的区域结构日趋合理,档次明显提升,为山区产业调整起到了调剂作用。全市民营经济靠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小本经营起步,锐意开拓,努力进取,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明显区域特色。较突出的是围绕东汽公司形成的汽车产业服务区、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服务区、以江汉堵河为主的水产养殖区、以蒋家堰为中心的魔芋种植加工区、以房县为轴心的香菇木耳药材加工区等。还形成了很多专业、特色市场,如白浪开发区的汽配市场,虹桥、辰泓、澳门街等建材市场,邮电街的通讯市场、香港街的精品服饰市场、公园路的电子一条街等。

从纵向看,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横向看,与全省全国的水平相比,发展明显滞后。

表3-7 2002年武汉、十堰民营经济规模与实力对比

img34

注:武汉、十堰的数据分别依据《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1期, 2003年《十堰年鉴》 ,民营企业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国有、集体改制企业。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堰市民营经济规模与实力,与武汉市有很大的差距,当然武汉市是省会城市,我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无法与武汉相比。但是,就民营经济占本市经济总量而言,十堰民营经济的块头偏小,仅占6%,而武汉市已达到25%。这说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仅就从业人员占区域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而言,2000年湖北省个体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总额的12. 37%,十堰市2002年个体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8. 8%,尚未达到2000年全省的平均水平。而浙江省2000年个体民营企业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19. 54%,比湖北省高出7. 17个百分点。浙江省2000年的平均指标比十堰市2002年的指标高出10. 74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指标,可以看出,十堰市民营经济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尚有差距,与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差距。

因此,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是大了,而是小了。要加快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矛盾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三、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因制度残缺而导致的机制危机。民营企业以其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显现出强盛的生机与活力,其整体发展势头至今仍在继续高涨。但是,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囿于企业者的素质、资本金的规模以及市场化的程度,属于仓促上阵,小本起家,一哄而起,盲目跟进,被称之为“草创型” 。这类企业,往往是一个老板,雇请一批员工,家族式管理,随意性运作,企业内部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建设。虽然我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运作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残缺不全且互不衔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制度生于技术。一个没有制度维系的企业必定是松散的凑合型组织,其内部机制极不调谐,很难做大做强,很容易被市场挤垮。尽管在社会转型期这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成本支出,但由此留下的“前车之辙” ,应当成为“后车之鉴” 。

( 2)因人才匮乏而导致的管理危机。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规模不大,产业单一时,尚能平稳运行,游刃有余。一旦扩张到一定规模,尤其是设立分公司,涉足新行业,跨入新地区后,顿时力不从心,危机四起,甚至訇然垮塌。究其原因,大多是企业在急剧拓展过程中,内部管理没有跟上,而管理的滞阻,往往缘于人才的匮乏。由于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的忽略,也由于人们择业观念的偏差,民营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需求远不能得到满足,而民营企业家本身也很少是受过现代企业管理训练的行家。加上企业在迅速崛起中招揽的第一批人才往往是具有投机心理或冒险情绪的“偏才” ,激情有余,严谨不足,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管理。初创时期,企业家不依常规,铤而走险,追求“攻城掠地” ,却忽略内部“政权建设” 。一旦企业扩张,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乃至人事管理则严重失控,终至不可收拾。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缺乏人才优势的企业必定缺乏竞争优势。我市众多民营企业难以上规模,或上了规模难以健康发展,问题出在管理不善,根源却是人才短缺。目前主要缺乏通晓法律、法规和WTO规则,熟悉国际贸易的市场营销人才和外经贸人才以及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面临入世后竞争加剧的市场局面,民营企业的这一危机亦将更加突出。

( 3)因漠视规则而导致的信用危机。从总体上看,我市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对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的尊重。绝大多数企业家就其个人品质而言也许无可挑剔,他们为人真诚、做事认真,也能淡薄名利,热心公益,善待员工。然而在经营和竞争中,却往往不择手段,蔑视国家法律、破坏市场规则、冷漠竞争对手。甚至有一些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干出一些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诈客户,蒙骗顾客,偷逃税费,抵赖债务的行为,以致“要发财,靠乱来”成为一句经验之谈。殊不知,这些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首先损害的是企业自身的信用,久之会构成致命的隐患,危及企业生存。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伪劣皮鞋所酿成的信用危机,使该地民营企业遭受重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因信用危机而没落或倒闭的民营企业也比比皆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对游戏规则和职业道德的漠视、践踏,最终葬送的是自己、是企业。随着市场秩序的日趋规范和竞争台阶的逐步提高,企业的信用程度将越来越重要。那些至今没有觉察和反省信用缺失的民营企业必将面临被“集体淘汰”的结局。

除此之外,我市民营企业中暴露出的经营短期化、掠夺式经营、经营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市场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制约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外部环境与条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环境欠“优”

一是缺乏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虽然九十年代市政府曾经草拟过《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20条措施》 ,但未正式出台实施,其后,没有根据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研究颁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决定或政策法规。近期,市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环境的决定》 ,对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促进作用,但更具体、更细化、更富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由于缺乏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缺乏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与产业导向,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没有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政策,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阵,一方面挫伤了个体户、民营业主谋求更大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能形成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因此,制定并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成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当务之急。

二是收费多且滥、 “三乱”现象远未绝迹。目前,各式各样的收费,合理的,不合理的;有文件依据的,没有文件依据的,搅在一块,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有的收费,是以执法的名义进行的,但由于其严重脱离实际,且随意性很大,因而对企业的伤害尤其值得关注。总之,各种各样的收费,不但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原始积累能力,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声誉。

三是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扰民。执法检查过多过乱,执法不公,透明度不高,文明执法不够。一方面挫伤了个体户、民营业主发展壮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频繁无序的执法检查,给民营企业带来压力,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四是市场环境和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少数马路市场不仅影响市容和交通安全,也造成了固定经营者与摊贩的矛盾,减少了税收,有关部门一直在整顿,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霸、菜霸等欺行霸市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

2.融资难,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民营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力量,企业要发展,资金是血液,而供血不足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有很多民营企业因贷不到款而痛失市场良机。近几年工商联与金融部门开展银企联谊活动,虽然为少数民营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但相对企业需要仍是杯水车薪。民营企业贷款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部门放贷权上收,县市级无放贷权;二是民营企业普遍的社会诚信度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不放心;三是没有针对民营经济的中介担保机构,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基金总量小,服务中小企业的范围有限,同时,放贷门坎过高。四是由于我市金融市场发育滞后,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仅仅依靠向金融机构贷款或民间借贷,尚未拓展民营企业股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

3.社会服务滞后

目前,民营经济的“婆婆”很多,凡是收费都在管,这种“管理”就是“收费”的现象还在延续。由于政府职转转换不到位,行政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服务,服务缺位,导致民营经济发展所需的信息、人才以及融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行业布局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来给予引导和服务。用民营老板的话说,是“又想政府管、又怕政府管” 。想管是想通过政府了解政策、信息,解惑帮困;怕管是收费多、服务少,企业负担不了。同时,目前信息咨询、营销策划、管理诊断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很少,不能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在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全国有影响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苏南模式, “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 “三来一补”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电子一条街”的中关村模式, “改制先锋”的三城模式, “政府搭台,私企唱戏”的沪郊模式,以及近几年才兴起的“宁波模式” 、由原有模式升级改造而成的“上海模式”和“新温州模式”等等。除此之外,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还有江苏省宿迁县的耿车模式、山西平定县的平定模式、山东省济阳县的孙耿模式、浙江绍兴的绍兴模式、以“小狗经济”著称的浙江海宁模式等等。

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形成历史最长、影响范围较广泛的三大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珠江模式。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一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地域上通常是指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乡镇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使苏南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显示了很大优势。1989年,中国出现经济衰退,江苏首先走出逆境,带动全国经济的复苏, “苏南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苏南模式”开始走进低谷。1998年,当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困难时,苏南的乡镇企业不仅没能再次带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反而表现得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差。什么原因?主要是“苏南模式”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上是官办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权模糊、效率低下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用吴敬琏先生的话说,主要在于乡镇企业壮大后变得越来越像国有企业,导致了企业活力的下降。

苏南地区在困境中开始向温州、台州学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企业改制。据统计,目前江苏省乡镇企业改制面已达95%左右,其中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转换的企业达88%。改制后,企业的兴衰成败都由自己负责,企业普遍由原来的“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 。2001年,江苏乡镇企业冲出低谷,营销收入创下历史记录,突破1万亿元,利税达到737亿元。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的一种模式。所谓温州模式是对温州独特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理论概括,最早由新闻界提出,遂后被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所关注,继而认可和沿用。

从农村工业的起点看,温州模式要比苏南模式晚近十年。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温州人背井离乡做小生意、跑供销,家庭工业、联户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此基础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型专业市场迅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温州模式进入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全面创新阶段,工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产品和企业向规模化、公司制和品牌经营迈进。有经济学家对温州模式作出了新的概括,如:多元产权+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城镇集聚+政府引导。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据统计,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13. 2亿元增至1055亿元;财政收入已从1978年的1. 35亿元增至126. 2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34亿美元;城乡居民( 750万人)储蓄总额已达1400亿元。

3.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外向型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在地域上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东莞市和顺德、宝安等13个县市。这些地方乡镇企业的特点是:在所有制上,以乡(镇)村两级集体经济为主、五个轮子(乡办、村办、农民联户办、个体办和其他合作形式办)一齐转的多层次结构;在经营形式上,以集体经营为主;积极发展包括同外商外资、合作经营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横向联营;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包括发展创汇型、“三来一补”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型企业;在企业营销目标上,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扩大产品外销比重,多出口、多创汇;在企业资金来源上,采取积极引进外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办法。珠江模式的成因,主要是毗邻港澳,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众多,利用这种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从而创造出“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模式。

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在探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总结和形成的。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抽象和提炼而成的区域政府与民营企业以及市场、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如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的原则,民营企业的治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企业家的战略思维方式,观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视角,区域市场的特征、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文化习俗等等。将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理念、态度、方式与方法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有机融合,就形成了特定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分析三大模式,决不是照搬照抄现存模式,目的是学习这三个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一点带根本性的经验以及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是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与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区域人文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对该区域倾斜有极大的关联性,是在这些外部环境制约下的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及市场的理性选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之间、其与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以及这些主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多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的制度体系,通过在社会经济行为的各方面影响作用左右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最终塑造了民营经济的个性,形成了特定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学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决不能照搬照抄,主要学习外地发展民营经济中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经验,结合十堰的区位、资源、产业结构等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十堰汽车产业优势与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把壮大民营经济与培植“一主四大”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符合十堰实际,具有十堰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道路。

二是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导向。为什么温州模式会成功?经济学家董辅先生总结了三条,其中的第一条就是,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模式。而早期的苏南模式却是计划经济模式。苏南模式产生于短缺年代,生存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之中。这个夹缝最终被它越撕越大,而在夹缝消失之时,它却显得无所适从,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强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从而造成农村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严重阻碍市场化进程,后来不得不进行调整。珠三角的经济能够长久不衰,除外资的大量涌入外,与他们后来所进行的市场化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也密切相关。

三是要敢想敢干,勇于实践。这一点,在温州人身上体现得最明显。温州人是否干某件事情,既不看伟人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是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20世纪80年代温州刚刚兴起的时候,被人骂成是资本主义,但温州人我行我素,仍然埋着头干自己的。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集资建一个农民城;城里的国营商场不卖温州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小,而且被斥之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合作制,既解决规模小的问题,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可见,在温州的经济模式后面,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模式” ,即温州人的思维无模式。这个思维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温州人思维中,没有“等、靠、要”这一说。

四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上介绍的三大模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苏南经过改制,完成了由集体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变。温州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进入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全面创新阶段。珠江模式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三来一补”企业向三资企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五是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温州人的自立自强意识非常了不起。温州人不愿意受制于人,愿意做老板。哪怕是身上只有几百元、几千元钱,也要做老板。所以,温州人家家户户做生意、办企业。在温州,有些年轻人读完了大学,不去找铁饭碗,而是自己去创业造饭碗。职工下了岗,也从来不找政府,而是自己去市场找职业。温州人还特别能吃苦耐劳,他们“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在温州人看来,什么是事业?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有事业!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利益的就是事业!所以,办企业、当鞋王、造飞机的大事业,温州人干;被人们视为卑贱活的擦鞋、修脚、补锅的小“买卖” ,温州人也照样干。他们挣一亿元钱不怕多,挣一分钱不嫌少,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拓展开市场。 ”温州有15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有50多万温州人漂洋过海,足迹遍及巴西、美国、日本、意大利、菲律宾等65个国家和地区,单是在法国巴黎,就有8万多温州人。近年来,全国到温州学习取经的人不少。但人们似乎比较注重温州改革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其实,温州模式的核心或精髓,是温州人的精神。

五、突破性发展我市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区位、产业结构、资源等特点与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打造符合十堰区域实际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以发展壮大个体私营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三资企业”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并且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培育“一主四大”产业结合起来,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使民营经济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体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依法管理,强化服务,在创新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1.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 1)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强化政策落实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尽管研究出台《关于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 ,并颁布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为了做到有令必行、政令畅通,应建立检查、督促和责任追究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两个督办室及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市里颁发的相关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把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准,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并由监察局、工商联组织个体、民营业主定期对其进行评议。

( 2)从制度上遏制“三乱” 。一是推行“阳光政务” ,每年由财政、物价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收费单位及其收费依据、标准进行一次清理。对与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相违背的一律取消;对一些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要公开依据、标准;未经市政府同意,不得向个体民营业主搞募捐、集资、赞助、摊派报刊杂志等。二是实施一个窗口收费,制定检查与处罚分离,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定费与收费分离,收费与单位利益脱钩制度。具体操作上,各处罚、收费单位只向被处罚、交费方出具处罚、收费通知,由被处罚、交费方直接到预算外管理局或其委托的代理处缴纳。这样一可增加财政收入,集中财力办大事,二可从源头切断小金库,消除部分腐败土壤。

2.建立权威、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

成立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有关单位为成员,民营办为其常设办事机构,最好由一名市委常委或四大家领导兼任主任,以增加工作力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也可应成员单位请求召开临时会议,研究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有关政策,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涉及多部门的问题,采取现场办公就地解决。民营办负责具体制定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规划,部门协调,落实政策,为民营经济提供政策、信息、专业培训、维护合法权益等全方位服务。

3.强化引导服务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负有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的主导作用,更有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依据我市具体情况,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引导服务。

( 1)信息导航服务。要防止一哄而上,就必须加强导航服务,及时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发展规划,提供市场分析、产业、产品、价格、技术、资金等方面信息,使投资者了解国情、市情、行情,引导投资者规避风险,选准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结构雷同,少走弯路。

( 2)人才培训服务。针对我市民营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只有加强培训服务,才能促进质的飞跃。一是引导他们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人生理念,拓宽面向大市场、新领域的视野;二是引导他们增强驾驶市场的能力,跳出用人小圈子,树立面向市场选用人才, “借鸡生蛋” , “借脑增智”的用人观;三是引导他们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 3)科技服务。在市人事局的组织协调下,建立“科技人才库” ,把我市所有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和科技成果造册、展示,供民营企业者选择科技支持者。我市虽已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科技人才库的人才和成果需要年年增加和更新,要有固定场所,长期展示,方便查寻。

在科协的组织协调下,成立“民营科技中介机构” ,组织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对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成果进行引进、验证、模拟、消化,之后选出适合本地区的项目,向民营企业推荐并负责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以减少民营企业者办厂的盲目性。

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组成科技帮扶队伍到县、区、乡、村,上门服务,对现有的民营企业进行普查,对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进行评价,查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办法,帮其提高管理能力,提高生产技能,提高产品质量。把现行的“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方法加以改变,把“企业申请”变为“专家推荐” ,使有限的科技三项费用真正有效地用在有发展前途的科技型企业上。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企业“造血功能”

( 1)政府要着力整治信用环境,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创造融资条件。这是一项功在长期、利在长远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做好。

( 2)建立形式多样、多层次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其一,政府可以协同有关部门不断扩大担保基金总量,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为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创造条件;其二,建立可由政府牵头,把效益好信用高的企业组织起来,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互助基金会,实行会员制,会员企业可享受信用担保互助基金提供的贷款担保,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三,可以由政府牵头,吸收社会游资,尝试成立股份制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信用担保;其四,成立同行业联户担保组织,实行联户共保,每个企业对联户其他企业的贷款都承担保证投保责任,促进同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其五,政府可以将闲置固定资产集中作抵押,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 3)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和本地汽车产业的地缘优势,尝试用产品+资金、项目+资金、专利+资金等方式,用产品融资、项目融资和专利融资引入资金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二是要敢于利用股权融资。股份制已被实践证明是扩大企业资金规模的有效形式。企业成长起来了,蛋糕做大了,中小企业主自己原来的那一份就有可能增长很多。而且,还可以同时引入新机制,建立新的治理结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增强企业活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是要善于利用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主要包括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和向银行借款(间接融资)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太发达,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困难重重,因此主要可着眼于银行贷款。尽量满足银行的合理要求,健全自己的财务制度。

5.营造公平的法制环境

要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对侵犯个体民营企业权益的恶性事件,应抓住一件,查处一件,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监察、工商、城管、质量技术监督、税务、公安等部门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文明执法,多做保驾护航、架桥铺路、排忧解难的工作,争做民营经济的“保护神” 。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非法经营和假冒伪劣,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公平竞争,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充分发挥商会等社团组织作用

商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自律性民间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国际经济交往接轨的载体。商会具有维权、沟通、服务、协调、自律、管理六大功能,这些都是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商会等社团组织特有的优势,使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 “非禁即入” 、开放领域,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新突破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要根据WTO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全面清理和废除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一是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民营资本均可进入;二是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资进入;三是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对国有和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也同样适用。要按照上述3条原则,进一步清除民资进入的体制障碍和市场准入歧视。在市场准入上,让民营企业享有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在政策扶持上,享受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待遇。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形式,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项目,凡正常运营可以获得合理利润的,按照一定程序进行项目法人招标;对投资成本收回较困难的,通过适当调整价格,为民营企业进入创造条件;对现有公用设施,允许规范、有序出售产权和特许经营权。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发展大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民办教育。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医疗、保健和福利事业,与“四改联动”有机结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 。对大文化产业,也要根据“非禁即入”原则向民资开放。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大胆进入垄断领域,使其尽快壮大,达到与其他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实力和能力。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培育、扶持促进中小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条件一律取消;民营资本投资项目凡不需政府出资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项目,可由审批制度改为登记备案制;有关职能部门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原有的限制条件全部予以取消。

(三)扶优扶强、集约集聚,实现培育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新突破

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创造,即要依靠技术、资本密集的大企业,也要重视技术、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同时,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要素集聚力强的块状经济。要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做到“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两手抓。龙头企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引进外资的“先行者” 。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必须努力形成“ 4个一批” :一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二是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专有技术和特色优势的专精特新的高科技企业;三是形成一批按先进标准生产、知名度较高、国际经营能力较强的著名品牌生产企业;四是形成一批与外资企业、国内大企业紧密协作的大型配套企业。在发挥块状经济优势上,要支持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特别是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些经济学家把块状特色经济叫“小狗经济” ,非常形象。“小狗经济”也是一种规模经济,是集群经济的一种。“小狗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分工合作,以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产权合作关系,以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企业管理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协作关系,有上下游关系,但没有产权关系、没有管理关系,过去的千百个车间成为千百个企业。过去的企业都是“小而全” ,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车间,块状经济把过去的车间变成了企业,把车间主任变成了老板,把打工仔变成了老板。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积极性,形成了产业集群,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挥了“葡萄串”效应,使更多的企业相互依存,抱团打天下,最终咬合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

(四)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实现民营企业体制、管理、技术、文化创新新突破

体制创新是民营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基础。推进体制创新,关键是要实现产权多元化。产权多元化就是“混合经济” ,也称为“混血儿”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最具优势、最具活力和生命力。从国际经济看,在民营经济发展初期,家族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生命力,而且家族制永远不会消亡,大多数民营企业可能始终是家族制企业。但对于民营企业中的“领军人物”来说,对民营企业中的大中企业来说,如果仅靠家族制,就不可能做大做强。要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调整和完善民营资本结构入手,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吸纳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民营企业在上海、深圳主板上市,或借壳上市,发展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体制创新。

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根本。要鼓励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他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最终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环境下,民营企业要想有所建树,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而抢占市场制高点。要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技术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科技进步,鼓励民营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广泛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嵌入式、捆绑式产品创新,使传统工业产品成为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创新是民营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增强竞争力量最根本、最难以替代和模仿、最具持久力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可利用本土化的优势,培养企业独特的文化竞争力。企业产品的文化、艺术内涵越丰富、越接近消费者,产品的品质就越高,越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融于产品的文化、艺术已成为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在服装特别是女装行业体现最为鲜明。另一方面,要将先进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中形成先进、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力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大提高。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创新党建方式方法,加强工会建设,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职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在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加大培训、积极引进,实现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的主角和“灵魂” ,建设民营经济强市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家。我们要狠抓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确保民营经济强市战略的实现。企业家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十堰的稀缺资源。十堰最缺的就是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营造让企业家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优秀企业家也是时代英雄,优秀企业家也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为什么我们要评选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先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什么中央要求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让民营企业家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我们要弘扬“三种精神” ,即:“奋斗十年添个零”的创业精神、 “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拼搏精神、 “敢立潮头当老大”的争先精神。我们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成为驾驭时代潮流和发展经济的“弄潮儿” 。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形式,培养壮大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

(六)形成氛围、搭建舞台,实现个人创业新突破

个人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坚持“发展以富民为先,富民以创业为先,创业以环境为先”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 ,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鼓励全民创业,打响“创业在十堰”品牌,建设创业天堂。所谓“创业在十堰”就是全民创业。中央提出的“四个尊重” ,我们一定要结合十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发展以富民为先。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富一方经济,更要富一方百姓,发展必须以富民为先, “小河有水大河满” ,民富了可以更好地推进发展。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发挥“知识资本化、创业个人化”的创业模式,实施好“富民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资本化、创业个人化” 。这也是美国“硅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硅谷”的很多企业,都是教授当老板,老婆做财务总管,打工者是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甚至是大学本科生。我们希望十堰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是干部会招商。衡量干部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实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带头招商,抓好招商;二是百姓会创业。

富民以创业为先。创业是富民的基础,富民之路就是大力发展个人创业。我们要用足用好政策,鼓励大专院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大学毕业生开展个人创业,积极吸引留学生来十堰创业,允许机关干部辞职创业,创造条件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鼓励农村基层骨干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创业。营造知识型创业、科技型创业、艺术型创业、都市型创业等多层面创业的格局。全面落实扶持风险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把孵化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形成对个人创业强有力的支撑。

创业以环境为先。开展“创业在十堰”的主题教育,优化创业环境。确立鼓励创业、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理念,形成鼓励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人参与创业的体制。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科技项目评估、信息咨询服务、技术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和政府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优质服务体系。在完善创业政策的同时,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类创业政策。凡是对创业发展有利、但没有现行政策规章可循的创业发展举措,要支持创业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新闻媒体要加大民营经济宣传力度,不失时机地宣传那些敢于创业的典型,树立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在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而不能无为而治。政府这只“有形之手” ,对推动“全民创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只设路标,不设路障”的要求,全力打造“全民创业”的宽松环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敢闯兴业的精神,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真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经济。要加快建立私有财产保障机制,使广大民众敢于创业,乐于致富,放心赚钱,形成全民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

(作者:牛健生 十堰市社科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