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资本结构看民营经济发展

从资本结构看民营经济发展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尤其是资本结构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资本结构形成了相互替代、相互推进的局面,上海经济增长才会形成可靠的支撑。实际上,上海民营经济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上海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取得以下八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政策落实的“突破”。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尤其是资本结构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相应地形成了国资、外资、民资共存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着三种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而且也反映着三类企业的发展规模。

从资本结构的变化轨迹来看,在GDP中,1990年公有制经济占95.4%,其中国有经济占71.2%;非公有制经济占4.6%,其中私营和个体占2.0%。2000年公有制经济占71.4%,其中国有经济占55.0%;非公有制经济占28.6%,其中私营和个体占11.3%。2009年公有制经济占51.6%,其中国有经济占45.6%;非公有制经济占48.4%,其中私营和个体占23.7%。

从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来看,通过存量调整助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增量推动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描述,20世纪80年代主要依靠国有资本,90年代开始大量引入了国际资本,进入21世纪,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国际资本在中国各地新一轮转移布局的展开,上海乃至长三角吸引外资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如此态势,有没有新的增量资本可以进入?一个新的拓展思路是:民资应该也可以起到如此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国资、外资、民资对经济增长应该起到此消彼长的作用。为此,要改变上海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外资不少,国资不强,民资不足的局面,就要把未来发展思路聚焦在“民资做大,国资做强,外资做优”。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资本结构形成了相互替代、相互推进的局面,上海经济增长才会形成可靠的支撑。

实际上,上海民营经济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09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达630701户,注册资本11292.45亿元,投资人员1176259人,雇工人数4306235人。今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全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关系到繁荣地方经济和保证充分就业

然而,民营企业发展还存在着六个瓶颈。一是传统思维影响。重国企和外企、轻民企的经济思维没有根本破除,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政策落实不够。尽管有不少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兑现难、协调难等现象。三是调整转型困难。民营企业还主要分布在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升级困难。四是融资难题未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有政策导向、商业银行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破解的难度很大。五是市场影响有限。民营企业缺乏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市场感召力需要培育。六是人才支撑不够。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影响了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上海能不能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为此,上海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取得以下八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政策落实的“突破”。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变政策推动为部门推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此,要完善政策制定机制,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还要强化政策出台后的反馈机制建设。

二是发展环境的“突破”。要切实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法制环境,尤其要加快有关扶持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把发展民营经济同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是体制机制的“突破”。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市场准入、税收减免、用人用工、社会地位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特别要关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中前置审批多、环节繁复的问题,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是政府服务的“突破”。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建立面向民营企业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务,尤其是行业协会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五是企业融资的“突破”。要多管齐下,政府要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国有银行应有专门的贷款指标,行业协会也可作为中间人或担保人而有所作为。当前,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应对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平台。

六是企业转型的“突破”。积极支持重点企业、产品、品牌,加快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民营企业集群。要鼓励民营资本向重点领域集聚,加大品牌产品培育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一代品牌产品。

七是人才支撑的“突破”。要制定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数量、质量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制定特殊的民营企业人才政策,调动民营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八是对外引资的“突破”。要切实把吸引全国民营大企业来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外省市民营企业来沪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这些大企业的进入来带动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并起到示范效应。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观点纵论“十二五”),2010年10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