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策研究

兰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都市型农业已成为各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厂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目前,都市农业已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得到推广。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和都市农业。

兰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策研究

所谓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具体体现,其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同时可以为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能够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还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近几年来,兰州市按照发展城市农业的工作思路,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力推进我市农业再上新台阶,使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全面进步,呈现稳定活跃的发展态势,已具备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特点与类型

“都市农业”的提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伴随着世界上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早在1959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欧文·霍克为阐明芝加哥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指出必须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使用了“都市农业区域”这个词;1969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斯顿·布鲁斯提出了“都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学者艾伦·尼斯撰文中指出,在日本事实上也存在着“都市农业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城市的崛起,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学者,也相继开展了都市型农业研究。至此,都市型农业已成为各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厂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gricclture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ility forurban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目前,都市农业已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得到推广。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在大城市中是被吞没、被废弃的。这样做的结果,带来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过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不仅是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和都市农业。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郊农业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活动,使城市人们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业文明。

由此可见,都市农业的提出,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期望和探索,它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对立,变为互补、融合;农业的存在,对健全优美的城市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一)都市农业的特点

1.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如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这些都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2.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城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业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投入的驱动力,因此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3.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可以利用大都市的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

4.直接受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农业内部经营也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5.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高。

6.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指导,有利于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

7.综合发挥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市民喜欢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绿化、美化市容,以及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和游乐场所,给城市添加了美丽的绿色景观。

8.充分利用城市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二)都市农业的类型

1.按农业功能划分

(1)农业公园。把公园与农业生产、消费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分为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2)观光农园。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赏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通过在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增长知识。

(3)市民农园。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还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如日本的“民宿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赏,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理想场所。

(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他们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式生活。

2.按区域划分

(1)中心区农业。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约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务和商业零售活动为主。这里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闲置地、院区和园区,具有较高价值和需要较多投资的农业。其中很多采用小型温室农业系统的形式。这类农业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

(2)走廊区农业。本类型是位于高速公路或铁路两侧的交通地带的农业,属于高集约发展地区。这类农业处在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有利环境;走廊地区的农业结构,可以经营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放牧、养殖家禽、微型动物,以农家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类农业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所取代。

(3)隔离区农业。本类型农业地处交通走廊之间,呈楔式分布,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长的时期,这里往往是城市住宅、工业、绿化等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有可能从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所以要注意保护农业。

(4)外缘区农业。本类型是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也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外缘农业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效率和自然条件特征。外缘区农业的特点是以大量中小型农场的形式,按照都市区市场的需要,要以生产鲜活农产品为主;这一带的农业家庭比一般农区有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和收入。

二、兰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与优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农村产业整体素质和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新途径;坚持“四个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一)兰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1.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3.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3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1.6%和14.4%。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全省第六。

2.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城市的功能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果品、瓜类、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37.17万吨、12.47万吨、10.94万吨、163.7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5.1%,17.9%,32%和7.1%;肉、蛋、奶、鱼总产量达到14.23万吨,与“十五”末基本持平,保证了城市供应。

3.乡镇企业继续发展。近年来,我市乡镇企业继续突出招商引资、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和小区建设等重点,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止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9702家,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7.9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长2.3%和32.5%,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分别达22.1亿元和9.8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2%和25.6%。

4.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在种植业内部,粮经比由“十五”末的61.5∶38.5调整到2007年的60.1∶39.9。蔬菜、奶牛、百合、花卉、洋芋、啤酒大麦、瓜和畜牧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较快,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已达65.01万亩,比“十五”末的57.73万亩增长7.3万亩,蔬菜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形成了远郊主打外销,近郊供应本埠的基本格局。共建成大宗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十多个,为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新农村建设产业格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5.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兴修水利、修路造林、雨水集流等工程建设,逐步夯实农业基础,到2007年累计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31.6万亩,保灌面积98.7万亩;兴修梯田共109.14万亩;发展集雨节灌31.32万亩,历史性地解决了干旱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全市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淤地坝等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形成了以绿化开发为主的市区南北生态建设区,以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非公有制林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以二阴山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经济区,初步构筑起了兰州生态的绿色屏障。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2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5%,森林蓄积量达到657万方,林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

(二)兰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

1.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创建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蔬菜县区5个,9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初步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监测网络,已建成全省首家获得省级计量认证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8个县区都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站,58个生产基地产销企业、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和重点超市监测站。制定颁布实施兰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90项,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144个,绿色产品17个;制定并出台了第一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政府规章《兰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管理办法》,使全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市已通过省上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156万亩,兰州高原夏菜这块牌子在国内市场已经打开,国内市场销量逐年扩大。

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优质马铃薯、优质专用粮、西甜瓜、生猪、肉羊、奶牛、百合、韭黄、玫瑰等十大产业基地。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3家,市级25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10.21亿元,年销售收入9.24亿元,年实现利税0.8亿元;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51.88万户,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建全。全市已建成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产品市场26个,年交易量150万吨左右,拥有蔬菜保鲜加工库37处,贮藏规模9万吨,年加工总量50万吨。目前我市农产品己销往全国15个省的23个城市近50个农贸市场:年外销各类农产品95万多吨,部分名优特产品如百合、玫瑰等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和兰州的“名片”。四是产业化组织发育良好。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5 01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99个;中介组织带动型27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6个;其他4 860个(含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五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已有各类协会和中介组织119个;参与农户会员和团体会员7 800个,带动农户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这些中介组织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项及时有效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3.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兰州市总人口为319.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0.7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70.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27.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39.2%。农村富余劳力主要集中在三县,其中永登12.3万人、榆中9.5万人、皋兰2.6万人,仅三县就有24.4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87%。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采取有组织输转、自谋输转和就地转移等多种方式,仅2007年底就有31.01万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取得的劳务收入约在6.5亿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其中,2007年底就地转移劳动力11.97万人次,比“十五”末增长14.1%。

4.农业多功能性开始凸现。全市紧紧围绕“城市农业”的发展思路,打造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已形成了安宁鲜桃、大枣、梨树休闲观光园;皋兰什川古梨园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红古沿湟滩涂地垂钓休闲园,设施农业观光园;南北两山为主的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和皋兰中心天斧沙宫、永登树屏风凰山、中川玫瑰园等农业的多元化、多功能的格局正在形成。

5.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我市现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413个,拥有农业科技人员4 477名,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依托项目带动,整合农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绿色证书”、“青农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着力培训农村能人、致富带头人和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每年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 0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左右。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l—2项先进适用技术,其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率达到90%以上,每20个农户中有1—2人已获得绿色证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迅速。引进推广了优质专用粮食、优质高产蔬菜、西甜瓜、花卉、牧草、高产奶牛、肉羊、生猪、鱼类等新品种100多个,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优质畜禽良种达到95%以上。建立科技示范区30个,示范户2.68万户,科技示范面积达6.68万亩。推广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组培脱毒快繁、旱地双垄全膜覆盖、轮作倒茬、膜下滴灌、复种等种植重点技术8类40余种,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优势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率达95%以上;推广规范化规模养殖、冻配改良、胚胎移植、舍饲圈养等畜牧水产业重点技术5类30余种。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开发技术,建造“三位一体”沼气池2 700个,涉及农户2 700户。

三、兰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

1.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决定着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水平。兰州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刚刚解决,生态环境不佳,但人们的休闲旅游等多样化需求日益强劲。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

2.要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即不能设想把整个郊区都开发成观光休闲农业区,因而忽视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也不能只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而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3.要注意都市农业与旅游业的密切结合,以旅游业发展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以都市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便于组织客源,新开发的都市农业景点,最好配置在旅游区内或旅游热线上,以形成规模优势。

4.都市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城市与郊区结合,开发农业和保护农业结合,防止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变为娱乐性开发行为。

(二)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

1.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共有四种模式,一是农业圈层模式。以市区为中心,向外递延,以距离市区的远近为主要分区标志。把都市农业布局分为近郊农业圈、中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第二种是农业区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带的不同功能分为四类区域,即中心区农业,交通走廊区农业、隔离带地区农业、边缘远郊区农业。第三种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种植区、养殖区、水产区、林业区、花卉区、蔬菜区、绿化隔离带。还应建设蔬菜高科技示范区、特色粮油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等。还有一种是农业旅游模式。按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之功能,可以分为观光农业区、休闲度假区、农业经营体验区、农业景观及自然生态区、公园绿化区。

2.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兰州都市农业园区应分两种,一种是开放性的非主题公园类型的都市农业区,一种是封闭性的主题公园式的都市农业园或休闲农场,前者属大地域、大范围、大景观的都市农业规划,景观规划要体现地方的农田、农村、农业风光、农业产品。后者除生产活动外,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活动。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8个结合:(1)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2)农业经营与康体健身相结合;(3)农业经营与农业体验相结合;(4)农业经营与农业文化展示相结合;(5)农业经营与别墅建筑要求相结合;(6)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7)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8)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三)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特别要加深认识郊区发展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认识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其综合效益。政府各级有关领导、城市市民、城郊农民都要把创建都市型农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农业充分发挥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以及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2.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目前不宜过多地发展自行采摘、承租农地等体验型项目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项目,以防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目前一些县区把若干邻近的景点连成片,成为一条专线或一片专带,这是很有前途的。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合理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尽量延长可观赏期。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同时要把都市农业规划与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结合起来。

3.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和规模,积极发展市场农业。

4.都市农业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要扬长避短,表现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从发展趋势看,要注意开发农业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旅游。

5.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股份制、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除生产性投资外,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工程,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建设高科技园区、高科技设施、高科技产品、高市场占有率。

6.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建设。要加强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建设相适应的饮食、住宿、休闲、度假等多方面设施,为游客提供方便、卫生、舒适的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引进来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技术。

7.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要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要贯彻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制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可考虑由农业、旅游、文化、工商、价格等部门协同运作。

(执笔人:张玉斌 刘心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