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3个方面,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又是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辽宁宏源测绘规划建设有限公司 安东娜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不断改变其周围的环境,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就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利用强度的改变,都会引起相应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明显加快,土地覆盖变化所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地资源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3个方面,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又是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也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比全国耕地面积多出1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据估计,每年由土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25亿元,而土地沙化损失更是高达540亿元,这些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区县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快、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区县的产业转型、人口增长、迁移等各种因素引起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产生局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改变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朝阳县是辽宁西部城市,其本身区位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得朝阳县土壤瘠薄,土质差,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情况比较严重。

2.研究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方法,动态监测县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对处于生态威胁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实现朝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理论基础

1.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转变。

(1)县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县域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耕地等农业用地面积锐减。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不断的扩张,耕地等农业用地被城镇用地、工业用地等侵占,面积大幅减少,破碎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这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即所谓的农地非农化趋势。其次,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等面积剧增。城镇用地需求增加是导致县域土地利用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从土地收益的角度来看,城镇用地特别是商业用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利益最大化的趋向使得城镇用地、工业用地等的需求持续上升,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中的比重也增加了。

(2)县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资源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参照刘纪远等人的动态度模型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动态的总体状况及其区域分异。动态度计算如公式: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Ua为研究初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Ub为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则K表示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当K>0时,说明在研究期内该类型用地是呈增长趋势;当K<0时,说明在研究期内该类型用地呈减少趋势。

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评价研究

(1)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摸清县域生态安全状况对维护县域的持续发展和架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十分必要,它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与前提。而客观的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原则作为指导。城市生态安全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可比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保证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涵义、范围和计算方法等保持相对稳定性,以提高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比性。

②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择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尽量利用统计资料和已有的规范标准等。

③非兼容性。指标之间要遵循非兼容性原则,即从多元统计分析的过程来看,评价指标的相关程度越小,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越高。

④普遍性原则与区域性原则。一方面,为了达到普遍适用的目的,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评价指标覆盖面要广;另一方面,在具体到某一区域时,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指标,使其具有区域特色便于评价。

⑤一致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为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区生态安全的程度,较好地比较区域之间的实际差异,评价标准和框架体系要做到主体上的一致性。

(2)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涉及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在进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时,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目标,并在参考大量现有的各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Delphi法,完成对指标的筛选,剔去了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了那些重要指标。本文拟构建3个层次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是目标层,代表区域生态安全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总体效果;第二层是准则层,也叫项目层,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经济生态安全系统;第三层是指标层,也叫变量层,这一层的指标考虑了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实用性原则,具体描述各类水平指数的影响指标,指标层指标都是通过科学性检验的定量化信息。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县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①指标的无量纲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评价,要立足于安全,从不安全的角度上进行,用安全指数来表示。由于评价对象只有一个,因此,拟采用以下数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

设Xi(i=1,2,3,,n)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P(Di)(Di为指标号)为第i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P′(Di)为该指标的安全指数,0≤P(Di)≤1,XSi为评价指标的指标标准值,则:

A.安全正向指标,即对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标:

若以安全值为指标标准值:如Xi≥XSi,则P(Di)=1;如Xi≤XSi,则P(Di)=Xi / XSi;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标准值:如Xi≤XSi,则P(Di)=0;如Xi>XSi,则P(Di)=1-XSi /Xi

B.安全逆向指标,即对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标:

若以安全值为指标标准值:如Xi≤XSi,则P(Di)=1;如Xi>XSi,则P(Di)=XSi /Xi;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标准值;如Xi≥XSi,则P(Di)=0;如Xi<XSi,则P(Di)=1-XSi /Xi

C.把不安全指数转换为安全指数:数学公式为:P′(Di)=1-P′(Di

②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合理对评价因子赋权,对于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精度与灵敏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AHP法的基本原理是把所研究的复杂问题看做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判断后,相应地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AHP法尤其适用于对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因素重要性进行比较或者不同量纲指标权重及贡献的确定最终得到的各指标层的相对权重值。

③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运用数学模型,以生态安全值来表示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生态安全指数越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朝阳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综合指数模型的表达式为:

式中:P(A)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P(Di)为各指标标准化值;WDi为各指标的权重。其中指标标准化值可由统计数据、遥感数据或各种专题数据处理和统计,同时结合专家知识进行分级和打分得到。

④确定生态安全评价等级。根据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把生态安全状况量化成5个等级,以反映生态安全的优劣程度,Ⅰ级,评价分值0.0—0.3,表明非常危险;Ⅱ级,评价分值0.3—0.5,表明危险;Ⅲ级,评价分值0.5—0.6,表明预警;Ⅳ级,评价分值0.6—0.8,表明较安全;Ⅴ级,评价分值0.8—1.0,表明安全。

3.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

(1)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的影响。水资源作为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维生资源,与土地资源、植被资源一起共同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同时,它又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强烈干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等用地类型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都会对水资源的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方面产生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水量、水质和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土地利用对水文因子的影响

(2)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土壤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数量与质量、土壤表面的水分分配过程、地表矿质元素的分配过程以及加速或延缓土壤系统内部的生态代谢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土地利用对土壤因子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地利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是人类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影响的重要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土地利用地质地貌因子的影响

(4)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给人类提供基本的环境,另一方面又提供丰富的资源。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当前,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包括森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上造林、城市化、工矿活动、交通及建筑等过程)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机理。如图4所示。

图4 区域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研究区概况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与锦州市接壤,西与建平县、喀左县为邻,南与葫芦岛市、建昌县毗连,北与北票市及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为界。全县辖8个镇、16个乡、2个民族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分布广泛,平原面积较小,只有延河冲积的平洼地段。河流有大、小凌河过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5℃,年均降水量486毫米。

朝阳县地处中纬段,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地区。境内四季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全县光能条件优越,属全省高值区。

朝阳县是个农业大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和小麦。油料作物有大豆、向日葵、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是辽宁省棉花基地县。森林覆盖率达24%。全县注重发展枣和杏为主的经济林,也是辽宁省苹果生产基地县。

四、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

(1)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本文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内涵、主要形式、表现形式和一般规律,并从数量变化、结构变化两方面研究朝阳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其中,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方面分析朝阳县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从各地类面积比例来分析朝阳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机制研究。要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基本原理,从微观生态因子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这对于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促进人地关系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本文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之后,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的理论内涵,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各种评价标准建立朝阳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计算生态安全指数,据此判断朝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变化情况。

2.研究方法

(1)采用遥感、GIS技术,对朝阳县土地利用数据信息进行解译与提取。本文选取的影像为朝阳县TM影像,对遥感图像进行必要的科学处理,进行几何精纠正配准等环节;结合朝阳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提供部分指标的基础数据和工作底图。运用ENVI遥感软件分别对2000、2010年这两个年份土地面积类型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各地类面积数量。其结果用于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的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

(3)综合指数模型法。运用此方法确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朝阳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聚类分析法。划分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参照国内外各种综合评价指数的分组方法,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划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综合指数的分级空间分布特征体现了生态安全状况的区域性差异。

(5)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研究时段土地利用各方面变化和生态安全状况的区域性差异,便于进行结果分析。

3.数据来源及使用软件

主要数据来源为朝阳县2000、2010年两期TM影像,包含三个波段,各波段空间分辨率为30米,2004年朝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经济、社会及统计数据,朝阳县统计年鉴等。

使用的主要软件为ENVI4.7遥感软件、ArcGIS数据处理平台。

4.技术路线

图5 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收集研究需要的数据图件,包括2000、2010年朝阳县30米分辨率的LandsatTM影像图,2004的年朝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国家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朝阳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然后利用ENVI4.7进行遥感数据格式转换、几何校正、最佳波段组合、投影变换、图像裁剪、图像增强处理、影像解译、分类精度评价、分类后处理,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从数量、结构方面进行数据的提取;同时收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和标志值,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值;最后综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对朝阳县生态安全提出建议及对策,维持朝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如图5所示。

五、朝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研究

1.朝阳县土地利用变化

对研究年份各类型土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类土地总面积及其变化的趋势。为了保证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以及满足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的要求,本文在结合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共把土地利用类型分为7个大类: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其他土地。这样的分类已经可以满足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分析的需要。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①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反映土地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朝阳县2000年和2010年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0年朝阳县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续表

从表2可以看出,朝阳县2000—2010年的11年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情况为:A耕地面积明显减少,11年内耕地面积净减少31135.89公顷,面积变化率为29.8%。B林地面积增加巨大,11年内净增54914.40公顷,C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显著。期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净增5806.27公顷,面积变化率增加了23.76%。D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及其他土地都有所减少,其他土地减少幅度较大,净减少了17726.58公顷。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相对较小。

2000—2010年朝阳县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及林地面积的增加,表明朝阳县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正在由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农用的结构向生态环境防护为主的环保型农用地结构转变。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是朝阳县11年间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果,相应的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也使耕地资源减少。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则说明朝阳县人们的生活方式、土地利用模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组成模式正发生巨大转变,土地的利用已朝着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模式扭转。

②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根据公式(1)计算本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由图6可以综合分析朝阳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总体上看,在2000—2010年这11年间,农用地中的耕地和草地都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耕地变化的速度很大,耕地的年变化率是2.71%,草地以每年1.84%的速度下降。在图中可以看出,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也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93%和-2.46%,其他土地的减少速度相对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呈不断上涨趋势,其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16%;另外,在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林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土地动态变化度多达3.02%。从2000—2004年,2004—2010年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上看,前者的年变化率总体弱于后者,且在不同时期,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也不尽相同。这11年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一直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一直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水域面积在11年间经过了先增加后减少的两个过程。2000—2004年间水域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在2004—2010这6年时间里水域面积则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上述这些变化趋势与朝阳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呈显著的对应关系,随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加快,使得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另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展开,也使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急剧增加。

(2)土地利用比例结构变化。由图7可以看出朝阳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减小,耕地所占比例减少幅度最大,由25.29%减少到18.11%,共减少了7.28%,又由于耕地基数很大,所以耕地减少的数量是很大的;草地由11.44%减少到9.8%,减少了1.64%;水域减少的幅度较小,从1.24%下降到1.20%,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说明水域面积比较稳定;未利用地从9.36%下降到8.04%,下降了1.32%;其他土地由11.87%下降到8.83%。另一方面,林地的增长幅度很快,林地从2000年的34.89%,上升到2010年的46.5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也有所增加,从5.91%上升到7.4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数量的关系。

图6 朝阳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率

图7 2000—2010年朝阳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朝阳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10年为止,工程涉及31个乡(镇)、258个村、36000农户。水土流失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长与耕地面积的相应减少与朝阳县生态生态环境建设有关。

2.朝阳县生态安全评价

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以遥感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影响朝阳县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出发,构建朝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

(1)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实际值。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实证研究区域,并对该区域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实证中所需要的指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是本文的关键。资料的收集主要是指收集影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文字资料、数据资料以及一些相关图件。本文从研究区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出发,根据研究区相关年份统计年鉴等资料,经计算、整理和分析得到朝阳县生态安全指标实际值,如表3。

表3 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

(2)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标准值的确定是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本文根据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包括《中国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辽宁省农村统计年鉴》、《朝阳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资料,并针对各评价指标特性和水平,确定其安全(或不安全)的标准值,如表4所示。

表4 朝阳县土地生态安全指标标准值

续表

(3)生态安全的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按层次分析法可以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权重,本文确定的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各指标层的相对权重

(4)朝阳县生态安全的安全指数。根据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计算得到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见表6。

表6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值

(5)朝阳县生态安全值的计算

表7 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值

续表

(6)评价结果。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创建了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结果如表8。

表8 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评判标准

通过对朝阳县生态安全结果的检验和分析2000年和2010年朝阳县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4369和0.4998,虽然2010年生态状况稍有改善,但朝阳县生态环境均还处于“较差”安全状态。对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2010年与2000年比较,朝阳县自然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提高,经济生态安全也有所好转,但社会安全状况略有下降;而从系统总体来看,自然资源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与实际情况吻合。

表9 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表

研究表明,朝阳县的生态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正在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长期忽视、不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十分严重,所以目前,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依然较低,生态系统整体仍处在“危险”状态。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然需要加大对朝阳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六、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朝阳县平均人口密度324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13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土地人口负荷大,人地矛盾突出,耕地数量继续减少,除了人均耕地持续减少以外,耕地的污染情况也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耕地中化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变大,化学、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N、P、K在土壤中不断累积,造成污染,又向水体、生物体内扩散,影响农副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从而给朝阳县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

(2)由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长速度很大,说明县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从而威胁我们的生态安全,朝阳县以农业为主,但在近几年,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工业的增加势必会带来三废的增加,而三废污染也会给朝阳县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

(3)2000—2010年间,朝阳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5.4%,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改善了当地生态景观,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健康,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朝阳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使得生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朝阳县林地的总面积是有所增加的,但在个别区域林地仍然在不断减少,并且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4)在朝阳县退耕还林工作进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存在着负面影响的一面。退耕还林一方面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净化了我们的空气,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消除了噪声,保持了生物多样性。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展开,如果管理不及时或管护不到位,退耕林的保存率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林地质量下降,最终失去了退耕的意义。

2.朝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对策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达到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分别从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出发,建议如下: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生态规划。土地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们对土地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因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在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调整上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统筹规划,以便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做到“地尽其用”,使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佳。然而,朝阳县自然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城镇周围分布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难度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因此,依据朝阳县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根据全县各个地区问题的不同。分轻重缓急,统一规划、重点安排,先易后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减少农业污染。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朝阳县耕地数量大,基本农田多,但是,近几年,耕地被占用的数量也是相当之大的,这应该引起全县高度的重视。为此,首先,要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战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措施,及时地补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质投入,科学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单位产量;再次,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排涝、防旱、除渍,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水田,提高土地质量。同时,要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资源灌溉农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大力推行节水栽培技术,减少肥、药流失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3)加快经济发展,在开发中保护。从经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也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标准。只有经济发展了,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治理,人民才能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置换土地利用方向,才可以实现非农用地的高效、有序利用,减轻非农业发展对农地用途转换需求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4)提高民众意识,增强环保意识。由朝阳县人口素质分析可知,全县的总体人口素质偏低,人民生活比较贫困。要维护其生态安全,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要提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促使生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5)实施生态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将生态安全价值作为现在和将来立法的首要价值,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上对我国的生态进行保护,以法的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规范的作用唤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避免因生态风险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用法律法规的手段使破坏生态安全的外部成本和培育生态安全的外部效应都“内部化”,迫使人们在经济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生态价值,考虑生态成本的大小,从而由直接责任者承担生态破坏的全部代价,以加强干预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安全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