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兰州市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社会发展、省委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等难得的政策叠加机遇,必须把城市战略定位立足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来,保证兰州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向前发展。兰州市高起点定位,确立了“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首次明确提出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

兰州市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国际经济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演变成为城市之间的竞争,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客观形势迫使各城市必须不断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他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而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突破了疆域界限,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吸引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用于自己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座城市,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必须在全球的范围内考虑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其关键即在于如何科学准确的定位一个城市的发展。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有效地制定战略,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否则,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城市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应该准确定位以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在城市竞争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竞争潮流中,一个城市必须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全力打造竞争优势,突出战略重点,以城市定位战略提升带动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是时代的要求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兰州市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社会发展、省委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等难得的政策叠加机遇,必须把城市战略定位立足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来,保证兰州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向前发展。

一、兰州城市定位的发展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一五”期间,兰州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之一,迎来了新的建设黄金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基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国家战略的考量,中国西北军事中心的兰州军区和西北铁路总枢纽的兰州铁路局都设在兰州。国家采取工业、交通等重点项目方式推动了兰州产业的发展。工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全国重点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中的11项安排布局在兰州,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成以兰炼、兰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体系。随后,在改造和扩建原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又从沿海迁入47家工厂和商业服务业,轻工业门类日渐齐全。在“二五”和“三线”建设期间,随着国家对西部投资进一步提高,兰州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石化机械工业基地。交通方面,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以及国道312线和国道109线公路在此交汇。1952年,随着陇海铁路建成,铁路修至兰州,改变了兰州市的闭塞状况。第一版兰州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4年)明确提出要将兰州建设成为一个以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定位

1.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城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编制完成的第二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提出继续巩固兰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功能分区:西固区是石化工业基地,七里河是机械、轻工、铁路枢纽为主的工业区,安宁区以发展机械、精密仪表工业为主,城关区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机械、轻工和电子为主。在地价较高的城关中心区,建筑高层化趋势日益明显,原先位于市中心地段,占地较多、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也因为经济成本过高和“退二进三”产业政策的引导,开始向外围郊区扩散,被置换出来的土地很快为商业购物中心、大型娱乐休闲广场、高级办公写字楼等占据。

2.西北商贸中心。1993年作为国家区域性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以来,兰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兰州区位条件、经济地位、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成为欧亚大陆桥之重镇和西北交通枢纽之中心城市,同时,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开始向西部倾斜。为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1998年初步编制完成的第三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明确提出将兰州建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工业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以及连接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中心城市。至今,兰州不仅是工业城市,而且也是一个商贸城市,借助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不断发展的市场体系,兰州已成为聚集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服务半径长、流通方式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部分区域性批发市场吸引辐射面已达十余个省区、400万平方公里、3亿多人口,服务半径超过500公里,辐射最远向西可达新疆、西藏,向东直接出海。沟通国内外、连接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体系已经建立。

3.区域金融中心。2006年,兰州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生态城市。2007年在“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2008年1月召开的甘肃省“两会”上,“努力把兰州建成区域金融中心”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要求:“尽快制定实施打造兰州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规划,加快‘招行引资’步伐,积极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境外银行来甘肃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深化兰州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随之,浦发、民生等银行进驻兰州的工作进入实质性洽谈,兰州七里河区瞄准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建设占地2000亩的兰州银滩商贸金融中心的城建规划,也搬上了蓝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兰州步重庆西安之后的愿景。

4.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2005年8月下旬兰州市城市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新区抓框架,老区抓美化,局部抓优化,整体抓规划,全面促提高”的城市建设新思路。兰州市高起点定位,确立了“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首次明确提出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2006年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兰州,为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提出到2010年末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按照民主和谐、稳定有序、安居乐业、科学文明、经济繁荣的要求,充分发挥兰州科技、人才、交通、区位和经济等比较优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兰州都市经济圈、文化圈建设步伐,加速提升兰州综合竞争力,经过未来五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物流集散、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5.创新创业型城市。2009年,兰州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2011年兰州被确定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的开展,先后制订下发了《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兰州市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兰州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制订了《兰州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职责》,各县区、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行动,迅速开展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培育创业主体,营造创业环境,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兰州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兰州城市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定位脱离实际,定位缺乏科学性与稳定性

城市定位来源于城市竞争力。目前,许多城市没有客观分析城市竞争力所在,城市定位过于超前,结果“欲速则不达”,丧失了发展机会,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本应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但由于过分强调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过多,这不仅没有促进产业发展,反而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成本。城市定位缺乏科学性,在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条件下,定位领导主观意志化,同时因领导更替等原因反复变化,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例如,一些城市一年一个定位,有的城市一任领导一个定位。

(二)兰州品牌形象树立中自我限制,使重大资源旁落

兰州黄河水车文化和百里黄河风情线已成为兰州形象的名片和亮点。兰州“黄河之都”形象,正在逐步得到认可。由于兰州形象的定位不准,宣传的权威性、广泛性和坚定性还不够,兰州形象的知晓率、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并因此受到损失。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一批全国性的风景区,其中著名的“中国黄河风景区”却不是兰州,也不在甘肃。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但“中国黄河风景区”却与兰州无缘,这个讽刺意味不能说不深。就是因为我们的形象定位不准,自我定位为有“西部黄河之都”、“西部黄河水车之都”,自己给自己加了许多限制词,自我设限,使重大资源花落人家,造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的损失难以估量。

(三)观念约束资源优势始终不能变成优势资源

加快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最深刻的仍然是观念因素。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使许多优势被抵消,许多困难被放大,进一步发展的难度不断加大。

一方面,兰州的建设得益于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在形成系统的、庞大的计划经济格局的同时,也培养和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和观念,这使得兰州改革和发展的阻力远远大于那些缺乏发展基础的地区,如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城市。直到今天,对经济社会生活起强力限制作用的、完整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审批系统,复杂的条块分割和刚性的部门利益,薄弱的服务意识,缓慢而滞后的职能转变,企业对国家投资的依赖,市场应变能力的弱小等等,无不是以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观念为根源的。另一方面,兰州处在西部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虽然因为移民式的开发建设,也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性,但小农意识和各种落后观念也大量存在,使这里的居民普遍较为保守,缺乏长远目光,安于现状,市场经济意识和从事经济事务的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商业意识、竞争观念十分淡漠,严重阻碍着兰州的发展和腾飞。对兰州来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重道远。

(四)境界不高,使历史文化的挖掘始终缺乏底蕴

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原始遗存非常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兰州段附近就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兰州市城关东岗附近设属陇西郡榆中县。西汉初年,兰州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沿袭秦制。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置了金城郡。隋代废郡改州,“取皋兰山为名”而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于此时。隋代在金城古渡口设关,取名金城关。今天,金城关的修建没有突出原始遗存,文化底蕴不够。

三、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格局

一个城市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在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角色的转变和战略的调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的诠释。因此城市定位要立足城市现状和相关区域发展背景,放眼未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从区域分工协助的角度,把自身放在一个合理、科学和复制性比较低的位置上,为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战略指导。

(一)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

《国办47条》中提出:将甘肃建设成为对接中亚、链接南亚、衔接西南、连接环渤海、相接长三角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开发性的综合大通道。兰州城市发展的国际化定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兰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红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具有远视野、高目光、大思路的战略思想,因此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站在全球角度来重新定位兰州的城市发展。一是融入中亚经济圈。中亚地区是亚洲经济发展的腹地和纵深,兰州地处西北内陆,没有出海通道或是出海通道太长太远,这是我们的劣势,但我们靠近中亚,除了新疆,我们离得最近,新疆与中亚接壤,但没有大量的商品储备和物资接续,兰州市既靠后又不后,正好又在亚欧路桥的节点上,是国家战略上最适合建设面向西亚甚至北欧物流储备基地。二是通过中亚走进西亚、南亚。兰州是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穆斯林群众集居,文化浓厚,与阿拉伯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应该通过中亚走进西亚。这对提升兰州的地位,吸引国际国内的优质资本、著名企业,促进兰州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睦,具有重大作用。

(二)国家格局的战略定位

宏观即国家格局来看,兰州市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所在的甘肃省是嵌入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非少数民族自治的省份,西为新疆,南有西藏,北是内蒙古,东裹宁夏,对于维护祖国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国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兰州市不仅超过了全省中心城市的作用,而且对西北地区正在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兰州是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联系大西北的桥头堡,是通往新疆、青海、西藏、宁夏、蒙西等边远地区的枢纽。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全国9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备的综合运输枢纽之一,在沟通沿海、中部与西北省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兰州不仅中心区位突出,随着青藏线的建成,其门户作用也在加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都市经济发育的坚实基础,站在全国来看,兰州在促进西北区域一体化、陆桥经济带全面崛起、沿黄经济带的发展、西部地区持续高效开发与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国家全面发展的重点城市来重新定位。

(三)区域格局的战略定位

从我国区域格局来看,西北地域国土广阔,城市稀疏,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布较少,较大规模的中心城市群,东边有西(西安)咸(咸阳)都市圈,西面有乌(乌鲁木齐)昌(昌吉)都市圈,从“西咸”到“乌吉”的两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不是太偏东,就是太偏西,都难以对整个区域形成中心带动作用,而兰州的区域位置、城市规模、人口经济数量等无疑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明显优势。而且兰州市距离青海的西宁市、宁夏的银川市是全国省会城市间少有的距离较近的城市,兰州离银川507公里,兰州、西宁更是最近的两个省会城市,相距只有200多公里。三个城市兰州居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中心城市圈,这个中心城市圈,将对西北甚至整个西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兰州具有西北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地域优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现有5条铁路干线,东为陇海线、西北为兰新线、西为兰青线青藏线、北为包兰线,有东接陕西,北通宁夏,西到青海、新疆、西藏,将西北及西藏六省区联为一体的优势,有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兰州形成了对甘、宁、青、新、藏及蒙西快速辐射及经济带动的基本有利条件,建立能够辐射带动西部甘、宁、青、新、藏及蒙西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地位,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四)城市地域格局的战略定位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集中了甘肃省内最优势的资源,是全省的金融、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中心,是甘肃省的经济中心、人才中心、交通通讯中心、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兰州市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但自身存在明显的不足:兰州的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限制了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发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快速的发展使这个两山夹一河的城市空间日益紧张,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受地形条件制约,兰州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从城市和区域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城市建设。定位兰州城市发展就是跳出原有城市地理格局的限制,在土地资源更广阔的地区布局生产要素,摆脱狭长河谷盆地的约束,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容扩区,以及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

四、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目标内容

城市定位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分析确定城市性质实质上就是城市定位。其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本质的差别,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明确每个城市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找到了城市应该定位的目标,最终目的同样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群体各自的优势。无论是城市定位还是城市规划,都是通过宏观的区域分析,研究城市之间的差异和职能分工,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城市定位正确与否,它不仅明确了城市竞争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目标内容,分别为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产业、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

(一)城市性质定位

城市性质定位是最重要的:性质决定功能,功能引领产业并决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找准城市性质,就是找准城市的本质性特征。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兰州地区的客观要求,以兰州市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战略要求,兰州城市性质定位为:西部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二)城市功能定位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西部地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而作为西部城市的兰州市,由于其独特的区位特点、战略地位、发展历史、民族构成、日益提高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省会城市政治地位和综合职能的增强等,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些背景出发来看兰州,应该说,它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将承担重要的角色,必将成西陇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大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甘肃省中心带动城市和西部能源战略储备中心。

(三)城市产业定位

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产业发展来看,当前传统产业仍是兰州经济发展的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传统的资源原材料产业对于兰州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当前,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而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一时很难转变,这一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摆脱传统产业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高技术、高素质、高起点的发展新路,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兰州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做强延伸石化、有色冶金产业;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能源与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群集约发展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打造百亿元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城市形象定位

兰州的城市形象,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而不同。兰州城市形象定位不仅蕴含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而且包容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和兰州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城市定位就是再造新的形象,吸引外地的客商、企业家、旅游者来兰观光、寻求机会,用新的形象增强国内外的大企业、大财团来兰投资发展的信心。兰州城市形象定位为:兰州核心形象——黄河之都;通俗形象——中国绿色清凉之城;魅力形象——风情兰州。

(五)城市文化定位

从文化定位来看,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丝路文化体现了兰州文化的博大、悠远和深邃,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民族性,是兰州文化的精髓。因此,兰州市文化定位表达为:华夏文化、黄河文化、古城文化以及多元交汇文化。

(六)城市生态定位

定位兰州“森林城市”的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木本植物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环境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使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兰州最具备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经过近50年的绿化建设,兰州南北两山已满山披绿,是我们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市区内的林区还有的石佛沟、五一山、徐家山、仁寿山等森林公园,要以现有的城市森林为基础,加快窦家山、狗娃山等其他山体的绿化步伐,同时,有计划地建造各类主题森林公园,将各山体和林区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森林圈。

五、兰州城市发展定位实现的路径与对策

(一)兰州城市发展定位实现的路径

在兰州城市发展定位过程中,需要城市内部与外部资源整合与环境协调发展,将“一体化”理念贯穿始终,是兰州实现城市定位的路径选择,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一体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兰州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区域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中心城区与新区之间要建设多条高等级快速的联系通道,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构建兰州与新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形成经济带,必须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者之间快速联系,并与各相邻城市间形成快速干道的配套与衔接,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布局,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形成交通要素聚集,带动其他诸如通讯、供水、供气、供电、医疗、教育、商业网点等“城市要素”的聚集。要建立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提高区域内整体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加速区域内的人流、物流、商务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融合,实现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

2.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老城新区经济带所涉及范围内既有相对富集的显性优势资源,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要素等方面的显性资源,相邻各区域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新区产业布局,加大政府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协作,拓宽优势产业、扶持主导企业,应用技术、资金、品牌等手段,拓宽市场领域,形成梯度层级分布的区域产业联合循环集约产业群,引导不同产品在同一产业内的错位发展和不同产业在同一产品上的集约发展,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形成增长极,吸引要素高度聚集,实现产业要素驱动。特别是要利用这里土地平坦、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的优势资源,加上兰州已有的人才、技术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协作,共同开发,实现产业要素有效配置,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3.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兰州及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因此构建兰州—新区经济带,一定要着力搞好区域内的城镇化建设。着眼于发展全局,以县域为中心,规划建设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心镇和卫星城,通过完善区域内的城镇化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4.培育要素市场,推进市场建设一体化。兰州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也是省上规划建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家规划的交通枢纽、物流通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往来和协作日益紧密。要立足培育市场共同体,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共同培育区域内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要以兰州为中心,建立和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融资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物流集散基地,积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市场要素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生产性要素市场的完善,能够带来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聚集,驱动城市要素和产业要素的双聚集,从而驱动城市的改造提升和发展建设。

5.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一体化。兰州城市经济带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体制定区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适时组织评估区域内的环境承载能力,将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和项目审批的基本条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一手抓保障发展一手抓保护环境。对资源实行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建立跨流域与跨市域甚至周边地市的生态综合治理与环境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生态污染治理的联合与协调,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实现环境要素聚集。

6.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的柔性流动。加强区域内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商业网点建设、医疗卫生建设、基础教育建设,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力。力争使区域内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驱动城市定位发展建设。

(二)兰州城市定位的发展对策

1.创新观念,树立全面开放共同发展的城市定位新理念。定位兰州城市,必须建立统一、开放、协作的新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烈意识,最基本的前提是各区域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利益出发,进一步开阔思路,注重区域性市场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接轨,增强大开放、大市场观念,既开放区域内市场,又对区域外开放市场,从而在全国统一市场的大框架下,建设立足区域、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型领域。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要改变相互封闭、互不来往的做法,在发展意识上要冲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壁垒,消除市场、产业、利益和不同行政区域背景、不同文化单元带来的隔阂和纷争,特别是要消除省际隔阂,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制定政策、实施规划,以区域共同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牢固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的限制,不限规模、不限速度,鼓励区域内各区域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快速做大做强。市场是推动经济圈形成的根本力量,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行为则是重要外力。实施城市定位,就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外力助推的作用,在建设的初期,政府的行政作用是第一位的,随着城市定位的逐渐完善,逐步使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

2.构建现代城市定位的保障体系。首先要有完备的投资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长效的产业扶持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开放的产业投资发展政策。梳理精选项目,大力招商引资,既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产业企业500强企业入驻兰州,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并给予优惠和扶持政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金,扶持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机制放活资本市场。资金问题是长期制约兰州市经济建设发展最主要的瓶颈之一。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机制,放开信贷市场,激活资本市场、发挥证券市场融资的重要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投融资、担保、社会保障、信用监督体系。三是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兰州现代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的引进、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新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企业,可以采取奖励、以奖代拨、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

其次,优化城市定位发展环境的良好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政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完善服务监管措施,把可以由社会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推进政府由“审批”向“服务”转变、“管理所属单位”向“服务全行业”转变、“多头管理”向“统筹服务”转变。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最后,集聚人力资本,形成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人才是城市定位建设的智力支撑,因此在城市定位发展中必须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参观交流、企业家协会建设等手段,着力提高经济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培养视野开阔、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企业家团队。专业人才队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强化产业工人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兰州产业发展中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激发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和条件,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要改善城市地域的人才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变家长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问题,建立开放的用人制度。

3.应用政府的引导机制,形成市场与政府有效互补的合力作用。政府对城市发展实施的行为有引导性行为和强制性行为两种。前者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供给基础设施、建立协调机制和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等方式,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要素配置的效率,促进城市扩容和发展的相关行为。这里行为主体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的强制性行为是指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决定城市的设立及其区划范围、参与城市管理和协调城市群内部事务的行为。实施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而且包括具有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实施的手段基本都是强制手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强制手段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要素能够在城市各区域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但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经济、法律等支撑体系作保证及有效公共产品的提供、没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里的各个区域的形成及有效扩张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城市规模和体系的合理化,最大化释放其整体功能。在建设新区的同时改造旧城,形成各城区的有机互动,其空间联系既可以借助交通体系、黄河流向等轴线或网络进行产业布局,又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分工体系,形成城镇体系相对合理的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4.制定规划,保障兰州城市定位科学准确实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境界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在规划上,首先要聘请专业规划设计人员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发挥好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周密论证,使规划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充分体现兰州大都市圈的现代化理念,深入研究和发挥好市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要抓好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特点,并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再次在布局上要合理,要有科学性、前瞻性,接受特色产业及技术辐射,加大自身产业发展力度,在相互融合中协调发展;最后,要树立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随意更改。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真正做到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5.紧紧围绕城市定位主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并举。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发达的经济,就没有现代城市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兰州城市发展定位,是加快兰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产业的再塑,也不仅仅是几个产业的发展,是兰州城市的再塑,更是兰州形象、兰州精神、兰州文化的定位再塑,因此,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齐抓并举、共同进步,才能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上下坚持加快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为兰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基于这一原则,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定位,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定位兰州”的各个环节中去,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硬环境上水平,软环境创一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兰州自身实际,能形成优势、创出特色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把“定位兰州”与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不仅丰富城市创建的内涵,不断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更会极大地丰富“定位兰州”的内涵,实现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宏伟战略目标。

执笔:牛铮超 韩晓东 范宏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