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_中国南宁经济发展报告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陈洪毅 曹 丽南宁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而切入点则要放在现代农业发展上面。为此,南宁市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综上可见,南宁市仍是农业大市,农业虽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但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令人担忧。

南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陈洪毅 曹 丽

南宁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而切入点则要放在现代农业发展上面。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成长,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南宁市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相衔接,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特征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可以说,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生产的高科技化趋势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当前现代农业中最重要技术。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特性,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遗传育种技术的革命,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极大变化,推动农业逐渐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转化。

2.结构的高级化趋势

所谓农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品质高、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农产品在农业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层次上的结构高级化;二是部门内部的结构高级化;三是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四是产品的上市时间均衡;五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转换资源。

3.产品的高加工化率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已不再是以初始产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而是经过了加工和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已远远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产品的加工率已超过9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到80%。

4.经营的一体化趋势

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农业经营企业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经营的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已经成为农业企业、农场、农业专业户等农业从业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发展的可持续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上的反映就是“持续农业”的提出和发展。

二、南宁市现代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在南宁市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业是南宁市国民经济的基础。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316.1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03.19亿元,增长5.3%,占全市GDP的15.4%,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为5.7%。同年,广州农业增加值仅为GDP的2.04%、长沙为GDP的6.3%、成都为GDP的6.9%、昆明为GDP的6.5%,不论是与东部发达城市还是西部城市相比,南宁农业比重仍然较大,仍处于基础地位。2006~200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6.03%,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7%,工业年均增长23.46%,服务业年均增长16.13%,显然,农业增长率低于工业、服务业,且增长缓慢(见表1)。

表1 2006~2008年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img44

资料来源:《南宁统计年鉴2009》

另外,从南宁市农业增加值看,2006年南宁市农业增加值为134.38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于第10位,2008年农业增加值为203.19亿元,位列第6位,排名上升了4个名次,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在24位(见表2、3)。表明南宁市的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虽然占有较重要地位,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均不理想,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综上可见,南宁市仍是农业大市,农业虽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但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令人担忧。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必须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

表2 2006~2008年部分省会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较

img45

资料来源:《南宁统计年鉴2009》

表3 2006~2008年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img46

资料来源:《南宁统计年鉴2009》

(二)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方针政策,农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显著增强

近年来,南宁市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从2004年起每年从市财政中安排2000万~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2009年,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种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支持了粮食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09年底,南宁市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已经达到30%,高于广西11个百分点。从生活性基础设施看,截至2009年底,南宁市通车行政村1383个,行政村通车率达99.21%;自来水受益村1193个,受益率85.58%;电话入村率也大幅提高,2009年末南宁市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367个,行政村通话率接近100%。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近几年,南宁市不断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100多个。近年来全市围绕水稻、玉米、水果、马铃薯桑蚕、蔬菜等共引进、试种新品种55个,推广新技术20多项。其中水稻、玉米、马铃薯实施“三免”技术面积205万亩。

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年,南宁市农机总动力达345.21万千瓦,各类拖拉机为84188台,各类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107982套,联合收割机1019台,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南宁市共推广“三避”技术140万亩。此外,“沃土工程”共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万亩,实施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56.8万亩。

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带建设,形成了优质粮、甘蔗、桑蚕、木薯、香蕉、花茶、甜玉米、林木、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基地。2009年,南宁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县(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广西的六分之一左右,成为广西重要的粮源基地;糖料蔗优势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广西的四分之一;桑蚕产量超过广西产量的三分之一;木薯、食用菌成为广西第一生产基地;优质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产品也逐渐趋向规模化和区域化。同时,南宁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也不断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一乡一业”发展比较明显的乡(镇)有3个,“一村一品”发展比较明显的村有25个。

4.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经过近年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南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全面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20家。南宁市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和实力均位居广西第一,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实力雄踞榜首。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下,优质粮、甘蔗、桑蚕、木薯、香蕉、花茶、甜玉米、林木、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聚集,形成了南糖集团、南宁市储备粮等龙头企业。

5.新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近年来南宁市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715家,会员约4.61万户,主要有价格联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涵盖种、养、加、销等领域,涉及水果、蔬菜、桑蚕、食用菌、畜牧、水产、林产等20多个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使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为农户提供了一系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三)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近年南宁市的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底子弱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仍显落后

尽管近年来南宁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大、资金量少,单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塘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南宁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后续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服务农业和抗灾的能力都不强。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已经达到30%,高于广西1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42.47%的平均水平。

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目前,南宁市部分地区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甚至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缺少规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竞争能力不强。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不足。目前,南宁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农产品多数还属于初加工,深加工、细加工比较少,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产品附加值低、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还偏少,带动能力有限。目前,南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一般要达到2∶1或更高。三是经营方式落后。南宁市农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抗击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

总体来看,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仍不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常跟不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企业间的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松散型组织,具有经济实体的合作社组织不多,难以有效组织农民从事生产、连接龙头企业和开拓市场。许多组织虽然得以成立,但由于经费、人员等多种原因,多数生产、经营户未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压价、拆台。由于宣传和示范力度也不够强以及农民的产业化意识淡薄,使目前加入会(社)员农户数总体偏少,还不到全市总农户数的10%。

4.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南宁市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很难得到普及应用。特别是甘蔗方面,由于研发能力薄弱,新品种自主研发选育严重滞后,传统品种新台糖系列虽已经种植多年,已经出现品种退化现象,但种植面积已经占全市糖料蔗总面积的90%以上,前景堪忧。木薯方面,作为全广西第一生产大区,尚无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与品种资源保护、选育、鉴定、繁育机构,木薯品种繁育与木薯产业的技术研发、推广明显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南宁市木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5.农民素质较低,与发展现代农业差距较大

南宁市中专、高中学历的农民较少,初中以下的占据多数。种田劳动力中老龄化和少儿化现象日趋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政府在如何提高广大农民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移风易俗、文明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民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能力,提高农民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农业生产、进行生产管理和农产品经营、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产转岗和进城务工能力等方面要作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

三、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未来取向

针对南宁市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依靠农民自身积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南宁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未来取向应当是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规模化种植。要根据各县(区)的实际情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带集聚。通过增加能源与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工业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达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集约化的投入生产要素,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由劳动集约到能量、资金、技术、经营和管理的集约,有效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集约化经营。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上市的崭新格局。

——专业化生产。要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航天技术等工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和工厂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提高专业化生产的装备水平;通过农业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酶)工程及分子育种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从而使农业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实现机械化、工程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工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极大地改善劳动工具、劳动条件与环境、延伸劳动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向着精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商品化。市场经济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前提。南宁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要走商品化的道路,即通过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建设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农产品拍卖等方式,加快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使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肥料、农药、兽药、良种等,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都进入大市场的交换领域,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循环,从传统的自给性质农业转变为市场交换性质的现代农业。

四、推进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装备水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河道治理、建水源、截潜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农业设施,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

(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采取一些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畜牧、水产、蔬菜、水果、桑蚕、蔗糖、茶花和食用菌等优势产业,通过重点引导、支持,用3~5年时间打造3~5家位居全区乃至全国同行前列的龙头企业航母。鼓励外商独资创办龙头企业,鼓励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吸引外资合资、合作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生产,创立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建立产业化经营园区(集中区)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展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2.全面培育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对农民自己组织兴办的,要给予积极扶持。对农民确实需要而目前尚无力兴办的,可以依托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兴办,等合作组织发展成熟后,政府部门及时退出。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为农户服务的各种服务组织,或组织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但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扶持专业生产大户、营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以农户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产加销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格局。

(三)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中介组织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及其他从业者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

1.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行业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和企业的技术推广组织,建立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推广队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密切与农业企业的联系,搞好科技扶持。

2.加强农业科技综合配套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并与其他产业类型相近区域搞好协作,力争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

3.完善现代农业信息体系

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引导农民按国内外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选择若干重点县(区)优先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乡(镇)农技推广站、畜牧站、水产站等成立信息服务站,县(区)一级建立局域网,配备专、兼职信息员。

4.完善现代农业市场服务体系

在大宗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农产品市场,重点在畜牧、蔬菜、水果、蔗糖、粮油、水产、桑蚕、林产、中药材、花卉等十大产业主产区培育和建设一批辐射区内外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发展大宗白糖、茉莉花等农产品期货市场、花卉拍卖市场、租赁市场,为区内外各种流通主体进入南宁市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公共投入,同时采取资金扶持、土地使用和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投资、集资新建、改造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原有中小市场,完善硬件设施和市场功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扶持市场组织建设发展。鼓励农民创办组建营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乡及乡以下建立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大力推行“协会+合作社+农户”的营销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市场流通主体。鼓励兴办服务型企业集团,开展远程运输和远程贸易,重点建设信息交换、分拣包装、仓冷链运输设施,不断完善统一结算、大宗农产品拍卖、产品评级、质量检测、纠纷仲裁、品牌设计、包装、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好南宁市农业信息网、桂农网,创办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网上超市等。

(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拓展多种办学形式,使农村基础教育有一个质的提高。发展多层次的成人教育,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普及型教育,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政策法律知识。面向农村优秀中青年开展提高型教育,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的技能的培训,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面向农村各类专门人才开展学历型教育,通过农村自学考试、电大、函授教育等途径,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五)健全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1.加强财政扶持力度

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南宁市和各县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形成稳定的政策性支农资金来源。同时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一是确保增加对农业教育、科技的投入,使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由现在的20%~30%提高到50%~60%;二是对投资进行总量控制、总体规划、择优投放,引进竞争机制,进行项目招标和投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完善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建立激励政策,研究出台鼓励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包括外来客商和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兴办加工、销售实体,打造品牌,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继续完善农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健全培训服务政策,每年对国家、广西和南宁市重点龙头企业及其负责人进行培训。继续强化产业化联席会议的职能,合力推进,加大宣传南宁市产业化经营的新举措、新成就。

3.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把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检测,对产地土壤、水、大气进行连续监测与评价,控制外源污染物和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要求。加强基地管理,强化对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统一服务。

4.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引导农民改进栽培、饲养方式,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要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关键时段、薄弱环节、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的防治与防控工作。落实好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的物资、资金和人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建立可持续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加强现代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突出抓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廊一圈”以及“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现代农业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对外合作和竞争,通过投洽会、博览会等各种招商形式,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吸引外资创办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新品种、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改造传统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开展与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和信息交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努力培育广西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名特优产品、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和包装、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等方面下工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

(作者单位: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