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李程骅等[1]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当今时代,以创造性、创新性为主导来整合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国家精神的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李程骅等[1]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当今时代,以创造性、创新性为主导来整合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国家精神的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崛起的历程来看,创意产业的高度集聚性,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科教高度发达的大城市空间,并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功能来构建产业链和产业带。因此,大伦敦地区、东京地区、纽约地区、大洛杉矶地区等,均是世界创意产业的前沿区域和制高点。同样,近几年来,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起步并造成声势的。

南京都市圈作为江苏规划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在其空间范围内,立足南京中心城区以100公里为半径画圆,主要覆盖了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等部分区域。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产业基础、文化、商贸及服务业,显示出了对南京的高度向心力。尽管这个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准不均衡,但产业集群、产业链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南京作为区域性管理总部、研发总部所在地,加上信息产业、文化科教事业以及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较好,营造了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迅速转变整个都市圈内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将有助于提升南京都市圈的整体区域竞争能力。本课题作为“2006南京都市圈发展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在对创意产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描述以及对目前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步伐、提升都市圈内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一、创意产业的地位和先导作用

1.创意产业的崛起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在现代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当前,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体系与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两大方面,如果说前者主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取得的成果来自国家的大投入,那么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个体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社会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伴随着精神产品和物质消费产品的界限淡化以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源于“个体意志”的创造力已渗透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超越传统经济部门分类、以提升全民创造力的“创意产业”浮出水面:20世纪90年代,英国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进行界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体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就业机会的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

2.创意产业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生产和消费模式向小批量、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水平、经济活力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市魅力,提高产品多样性,引领消费潮流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熊彼特在1912年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经济学家罗默在1986年也曾指出,新创意能够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能够提供创造财富的新机会,因此新创意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哈佛大学的凯夫斯(Caves,2000)认为,创意产业是生产包含大量艺术或创意努力成分在内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文化经济学家霍金斯(Howkins,1991)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设计和商标四大类,知识产权具有唯一的、新颖的和不明显的本质特征,企业的产出只要符合知识产权的特征就可以归入创意产业。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产业与之对应,四类产业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霍金斯的定义对于判定一种经济活动是否属于创意产业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著名学者约翰·哈特里认为,创意产业是创意艺术(个人才能)与文化产业(质量因数)的结合,是近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新媒体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语境下,在概念上和实践中供交互式城市消费者运用的概念。创意产业不是工业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互动媒体的广泛出现,孕育了创意产业,而且鉴于其促进就业和GDP增长的强劲功效,日益受到政府机构的重视。

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但不同定义的共同基点是创意,也就是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归纳出创意产业的下述特征:

(1)创意产品的独特性使得消费者对其评价的不确定性很大(Caves,2000)。由于评价的不确定性,创意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迫切需要代理商和发行商等有经验的媒介穿插其中,形成消费偏好。另一方面,评价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创意产品不被市场认可的可能性很大,投资风险很大,需要建立适当的风险共担机制。电影行业常见的生产商、发行商和电影所有者之间的共同所有权和联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垂直一体化既增加了控制电影内容的市场势力,也有助于形成内部规模经济——减少生产成本,分散投资风险。

(2)创意产品常常涉及个人技能、才华。创意生产者十分关注其产品的特征——原创、纯洁、内涵、美学、完整和专业技能,但这些特征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注意或看重。由于这一原因,就在文化和商业目标之间产生冲突,尤其是高端的或可替代文化,流行的则相对容易处理一些。这样,创意产业和那些个人评价、文化评价、政治评价作用不很突出的产业相比,盈利和生存更加困难。

(3)一些创意产品——如电影和电视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共同完成,这样就增加了组织的复杂程度,对新的生产商构成了进入壁垒。公众对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歌星的认可非常个性化,致使名人对创意产品生产的时间、地点会产生一定影响。

(4)创意产品在规模和特征方面常常是不一致的、无规律的,这就产生了生产的不灵活和低效的不连续。灵活的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创意生产过程,个人和相关机构的社会网络也有利于想法和信息的交换,减少零散生产带来的协调困难。

从本质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相互融合的结果。简而言之,融合是数字化导致的服务业重构(Convergence Review,1999)。显然,融合是由技术引起的,技术使得融合成为现实,也对融合产生了限制,但融合产生的真正驱动力量是商业,而不是技术。融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供需复杂的相互作用。创意产业之所以为当今各国政府所看重,是因为其凭借数字技术发展和对服务业的细分,寻找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的融合点,能够实现二产的三产化、创意化、高端化和增值服务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如英国学者奥康纳所言,全球地方和区域战略后十年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其中创造性、风险、信息、知识和文化将具有核心作用。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创意阶层,依靠创意群体的高技术、高文化、高管理和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

3.创意产业承载的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

创意产业作为超门类的范畴经济或产业形态,其主要构成元素已经不再是资源、资本,而是个人的智慧、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美国纳斯达克的很多新经济企业叙写的财富神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培育富有创意的“大脑”、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创意企业群体,就成为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的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创意”的重要支撑点,就是要大力促进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以此为统领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像百度、盛大网络、阿里巴巴、分众媒体等公司的成功,充分表明了我国创意产业的巨大增长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积累,从目前看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创意产业都不再只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整个社会它意味着能够带来确确实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创意产业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利润新的增长点。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2001年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当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 125亿英镑,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1年的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且在1997—2001年间每年约有15%的高成长率,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成长率平均只有4%。

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指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 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 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因此,美国人写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格言。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7%。中国香港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于2002年9月5日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显示,直至2002年3月为止,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的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2%。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地区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特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方面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据统计,到2005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全市GDP的7.5%。2005年,北京创意产业产值超过960亿元,其增加值约占北京生产总值的14%以上。

此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还会起到联动效应。创意产业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广播影视产业将带动音像、影像、游戏软件、家电、通讯设备、广告展览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文化产业的公共参与性及其善于制造大众流行的特点,将推动服装业、美容业及各类延伸产品市场等。

(2)创意产业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驱动力。

创意产业已形成了全球性的浪潮,许多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创意观念,而且创意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创意产业以知识性、创新性和低耗能为特点,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可以说,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而且迫在眉睫,这将极大地改善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缺乏创意设计、品牌认知度和技术工艺水平低、效益差的问题。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既有利于追赶世界潮流,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端的有利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促进我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品牌这一产业链高端进军,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从2002年起,杭州、上海、南京、无锡等地仿照纽约、伦敦在旧工厂空间中建起“都市经济园”、“创意产业园”,表明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轫,到2004年创意产业在中国真正成为热门产业。在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热中,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在创办创意产业园,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量提供资源保障,有的干脆就把未来的目标定位为“创意之都”、“创意之城”或“创意产业基地”。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虽然突出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创意产业”的概念还不明晰。有的城市将创意产业纳入文化产业,有的地方统称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多头,并没有把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形态来看待。我们认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意产业必须以文化为根基,而文化只有与创意产业结合才能走向市场,才能发扬光大。从目前看来,我国整体的创意产业的概念和范畴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否则就难以形成集聚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管理体制将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创意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结合度更高。而在创意产业开放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国家安全”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培育不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中国就会沦为外来精神产品的殖民地。以创意产业中发展较快的动漫行业为例,美国和日本的制作技术和市场推广能力都是世界领先的,但在游戏的内容上,前者是“编造未来”,后者是“篡改历史”,而后者的“篡改历史”,近期则瞄准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2006年1月4日发表的公告说,日本巨摩株式会社申请注册“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商标,用于电脑游戏,并且已通过了初审。此举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绝不仅仅是商业层面上的,因为如果这些外国企业编制的游戏对我国的古典名著内容进行歪曲、亵渎,而且又能使用合法的商标进入中国市场,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将难以估量。在这样的认识高度下,动漫类创意企业的使命就不仅仅是制造游戏产品,而是如何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这样创造的才能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

(3)创意产业是城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对许多基本资源的利用和许多种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超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速率。如果不大量降低物质与能源消耗,数十年后,人均食物产量、能源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产出下降将不可避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创意产业具有低投入、高回报、消耗物质能源少、取得效益大的特点,如一套软件的物质成本才几元人民币,但其价值可达几千元至几十万元之高。在人类无计划地疯狂掠夺地球能源,使地球资源日益面临枯竭的今天,创意产业显然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毫无疑问,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其重心必然要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造成亟待分流的富余人员,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开辟新的就业空间,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第三产业就业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30年30%,196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八九十年代这一比率又大大提高。从1987年到1993年,美国的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版权产业就业人数年增长率达2.7%,三倍于同期其他产业0.9%的增长率;从1994年到1997年,纽约电影业的从业人员上升了47.5%;而由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参与主体的各类艺术节,则为成千上万的居民提供了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工作。在1998年一年内,新经济已为美国的1540万“知识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中国,1996年,上海的文化娱乐业为社会创造了4万个就业岗位;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斥巨资224.5亿港元与迪斯尼公司联手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香港的失业矛盾。

二、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1.创意产业在南京都市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江苏省建设厅制定的2002—2020年《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总体结构是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一个核心,即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的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核心圈层是与核心城市联系最密切、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及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包括南京市、仪征市、句容市、马鞍山市、滁州市、来安县、全椒县。紧密圈层,即与核心城市联系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为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包括扬州、镇江、芜湖、滁州的北部、巢湖的北部、淮安的南部地区。

在空间上确定南京都市圈后,该规划对南京都市圈的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即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共同保障都市圈整体生态环境趋于优良;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即与上海、苏锡常等地区错位发展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强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发展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即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构建面向整个都市圈的服务业体系,形成高度发达、布局合理的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为支撑的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该规划将都市圈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细化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各种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等,并对上述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指出了发展重点。

南京都市圈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定位,将大大提升创意产业在都市圈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角度来看,创意产业实际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和资源整合作用,在我国被称为“二级半产业”,即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如上所述,2002—2020年《南京都市圈规划》中将都市圈内的产业发展格局分成五大类,即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各种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其中,现代服务业中重点发展的领域,即文化产业、会展业、咨询业,信息产业中重点发展的软件产业与IC设计制造业,都属于创意产业的范畴,或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在南京GDP中占较大比重的旅游业,将来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亦依赖经营者的创新创意思路。因此,从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意产业将在未来的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担当重要的任务。

首先,创意产业将加快优化南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南京都市圈内的产业构成以制造业、化工产业、建材机电产业和零售、商贸、餐饮等为主,而属于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占比重很小。以中心城市南京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形成了几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珠江路电子产品一条街、湖南路精品街、夫子庙美食街、大明路—宁南汽车街、新街口商业街、建宁路批发商业区、赛虹桥建材商业区、江北化工园等,这些产业为南京贡献了很大部分的GDP。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初步形成了包括广播电视、演出、娱乐、音像、新闻出版、报纸期刊、文化旅游、广告会展、艺术经营等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客观地说,创意产业在南京的GDP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据统计,2004年,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为58.26亿元,仅占GDP比例2.86%,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的创意产业对GDP贡献则更小,而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一般都在5%以上。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南京都市圈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都市圈的内部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创意产业能提高南京都市圈的人才就业率。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不容否认的是,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业形势每年都很严峻,高等教育很发达的南京同样如此。并不是我国培养的人才已经饱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和产业界为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迅速发展,能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各类人才就业。仍以上海市为例,近几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很大发展,由于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根据2005年上海市人事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首批《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招揽人才计划占据首位。根据该目录,上海将在今后3—5年内在海内外招揽30多类文化创意人才。该目录指出,上海急需社科、图情、文博、出版、文艺、新闻、网络等七大类人才,共计34小类专门人才。其中,文物拍卖方面人才、网络出版人才、编创人才、媒体管理人才、网络新闻管理人才、动漫创意人才和动漫制作人才都极为紧缺。目前,在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因此,发展创意产业,能大大扩展南京都市圈人才就业岗位,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

第三,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实现2002—2020年南京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化建设目标和环境建设目标。南京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化建设目标是“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强化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有序培育沿江城市带的中小城市,将都市圈建成国内人口、产业最密集和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并加快都市圈沿江城市带整体规划和建设,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山水城林”为特色的沿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规划中的环境建设目标是: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都市圈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文明发展道路。很显然,文化创意产业最有利于实现南京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化和环境建设目标,因为文化创意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中的创造性活动,其中,既有人们为认识自然规律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有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活动,还包括人们已经掌握了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技术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的共同点是智力活动,经过产业化后,对城市化建设和环境建设不会破坏,相反,创意产业能深化城市的文化形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

2.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生长的“生态环境”分析

当前,中国的许多城市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面临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考验。如前所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化的都市圈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但反过来说,创意产业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客观地说,目前南京都市圈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发展那么引人注目,但应该承认,南京都市圈的创意产业生长的“生态环境”还是十分优良的,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的决策者对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并着手制定系列政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为例,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最近就提出,既要让百姓“口袋富”,也要让百姓“脑袋富”,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2005年底,南京市的决策者经过反复的调研、考察和论证,把“创意南京”确定为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创意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市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有《市政府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南京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等。最近出台的政策有:南京市每年将安排1 500万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资金;新办文化创意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中列举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的20多个领域。此外,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如扬州、镇江等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思路。2006年8月12日,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扬州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推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七个方面,其中两个部分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即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从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到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决策者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而这也是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迅速生长的重要保障。

其次,南京都市圈内的许多城市都具有雄厚的人文资源,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空中楼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城市必须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方面,都市圈内的重要城市南京、扬州、镇江等有较丰厚的资源可利用。南京、扬州、镇江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迄今都有2 500年以上的建城历史,历史给这三个都市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丰厚,六朝古都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精彩纷呈。扬州的玉器、漆器、扬剧等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扬州又打造出“烟花三月”、“二分明月”、“邮文化节”、“龙文化节”、“荷藕文化节”、“茶文化节”等文化节庆品牌。镇江的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南朝宋齐梁三代帝王的故乡。镇江有继汉启唐的六朝文化、领先世界的古代科技文化、地域独有的江河文化、流传久远的名人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化、享誉江南的美食文化。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提升其附加值,便能形成独特的创意产业。

第三,南京都市圈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人才优势明显。人才是创意产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创意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这个产业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都市圈内现有的创意产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质量,都还远远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好在南京都市圈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众多,能为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仅南京便有38所高校(不含部队院校)、58所科研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此外扬州、镇江也有较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要扩大毕业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就业率,一是应该培养具有独特文化创意能力的人才;二是培养既懂专业业务又有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管理不同,管理者绝不能以一种方式去管理每位员工,因为创意工作者都是个性独特的创作者;三是培养既懂专业业务又通晓科技和研发,既懂专业业务又擅长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创意产业不仅要研究物,更要研究人,要多做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研究。

第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市民对创意产品日趋旺盛的需求,为南京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引导和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南京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以及南京广电集团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已形成。随着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市民更加注重产品品位及文化内涵,更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这将繁荣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将对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起到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从而带动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

3.把脉南京都市圈中“创意产业园”的定位

目前,南京都市圈除核心城市南京已建设成若干创意产业园外,其他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基本都处在设想、调研阶段。2006年8月12日,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了打造“数字化创意产业之都”的口号,规划建设扬州创意产业园。其中包括:在扬州新城西区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教场等老城在改造过程中,作为一个文化创意的片区来建设;工艺美术一条街应作为文化创意一条街,邗江工业区的珠宝工艺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等,也将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中心来建设等等。扬州市最近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意产业,早早起步规划建设新城西区的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园。相比较而言,镇江、芜湖、马鞍山、滁州这些城市,在创意产业的规划方面比较滞后,在“十一五”期间尚未把创意产业发展提上日程,这既有意识的问题,也和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准有一定的关系。

南京的创意企业的发展从“自然状态”进入“自觉状态”是在2005年后,其重要标志是主题性的“创意产业园”的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倡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南京发展服务业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南京城市空间“腾笼换鸟”之使然。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属于智慧产业,需要人力资源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度集聚。英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的历程已经表明,创建创意产业园区是最好的选择,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市的文化产业区,它并没有巨大的空间面积,而是以“族群效果”或者说是“群聚效益”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和创意建筑,比如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艺术工作室、投资机构、中介代理、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

立足于大城市空间中的创意产业,其产出效益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在传统工业时代,城区内厂房每平方米的产出只有几百元,但“变身”创意产业园后,每平方米的产出就是几千元甚至数万元。上海的36家创意产业园,目前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已经达到了3万元。因此,从2005年开始,南京的各城区兴起了开办文化创意园区的风潮:鼓楼区在定淮门的“世界之窗”、玄武区在板仓街1号的“江苏文化产业园”、白下区在光华东街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创意东八区)、秦淮区在晨光集团老厂区的“晨光文化产业园”等。这些创意产业园,基本是老厂区和创意产业的结合,创造了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机制,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将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就业、税收。如位于板仓街的“江苏文化产业园”占地100亩,原来只是一片旧厂房的园区,按照规划,投入7 000万元后,将建设成为集影视拍摄、动漫制作到版权交易、产品批发等10个项目在内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目前一期音像市场已经吸引了15家知名音像销售商落户,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对外招商,预计将形成30亿元的年销售额,有望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正版软件基地。而位于北京西路的江苏东洲信息产业园,由多幢两层到四层民国风格建筑组成,总面积3.3万平方米,现已签约企业40多家,文化企业占经营面积的70%,入园企业涉及行业包括字画、古玩、艺术摄影、服装品牌设计等,目前已经初现效益。白下区正在打造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取名“创意东八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月牙湖畔,是南京“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其前身本是南京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汽车制造厂仪表厂的闲置厂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创意东八区秉承“共享、共赢、共创意”的理念,园区按照“三厂区、六分区、环形商业街区”的规划布局,依托原址上原有厂房,遵循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再利用原则,将规划出建筑装饰装潢区、广告艺术创意区、咨询策划服务区、动漫影视创作区、工艺包装设计区及生活配套等功能区域,并以“上场下店”的模式打造创意行为艺术街区。

目前的南京,鼓楼、玄武、白下、秦淮等老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利用的是老的厂区院落,而浦口、建邺等新城区,则是以全新的规划来为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空间。由台湾亚洲创新文化集团独资建设的“亚洲创新创意产业园”,经过两年多的论证后,2006年5月已经正式宣布落户浦口。该项目投资总额为12亿美元,计划五年建成,主体建设项目包括软件园区、展览展示馆、教育培训中心、创意商品步行街、主题乐园及相关服务配套等。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在数字动漫、影音娱乐、市场运作、媒体整合及人才培育五个方面做大文章,同时还将引进包括动漫策划制作等相关数字内容的150家优秀企业分批入驻。几乎与此同步,建邺区也宣布南京市首家国际创意产业园正式在河西CBD成立,包括宋都大厦、紫金大厦、东渡大厦在内的三栋标志性建筑将构成该创意产业园的主体部分,引导设计、软件、传媒、动漫、广播电影、音乐、出版等创意企业向河西CBD集中,将发展创意产业的规划与中央商务区首批楼盘交付结合起来,决定在这三个楼盘率先成立河西新城国际创意产业园。建邺区政府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科技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企业作为未来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对在2007年12月31日前入驻河西CBD并符合地区产业导向的创意产业企业,其所缴纳税收留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在2007年12月31日前,给予100%的财政扶持。自2008年起,前三年,给予100%的财政扶持,后三年,给予50%的财政扶持,并对入住的管理人员在所得税减免、子女入学、就业、户籍迁移等方面给予优惠。

尽管南京多数文化创意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品和品牌在国内叫响的不多,但南京的区位与城市空间资源的集聚优势、人才优势、高科技产业优势,使创意产业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特别是2005年兴起的创意产业园热,各区都在高起点创办相关产业园,直接寻求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机会,产业链的雏形已现,相信其整体的竞争力会有明显提升。与传统企业相比,创意企业在人、产业链、文化氛围三大要素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但有了文化创意的机构、人才,不等于就有了创意产业,缺乏了产业化的支持,也形成不了产业。目前世界创意产业的布局,创意最旺盛的是美国,但美国却没有点子大王,任何创意最终都要落地,成为一种产品或服务,这就需要产业链的支持和文化的包装。以好莱坞大片为例,有了好的导演、演员、剧本,但还远远不是产业,还要有电影公司、特技公司、影评人、媒体业的配合,而这些产业链的形成是跨行业的。因此,如何推动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各国以及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共同探讨的课题,而通过建立创意产业园区,以“集群效应”组合各种文化创意企业,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当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创意产业园作为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组织和企业平台,主要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如韩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漫、音像等,并在振兴院的孵化本部大楼的七、八、九楼安排了“孵化器”,通过风险资金间接地安排了8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孵化。

作为创意企业的聚集地,创意产业园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意与产业结合的基础。首先是要拥有优良的创业环境,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障、市场法律保障;金融结构、完善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富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诚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会网络等。其次,创意产业园需要能够发挥集聚效应的市场网络,以有利于培育创意企业群体,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以及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持、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第三,产业园区的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创意企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门类却有共同或相近的属性。例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和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这样,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为: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方面的企业,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有助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网。第五,创意产业园区的组合对人才构成的要求比较特殊。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后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衍生和整合出来的,是在高度集聚城市空间里才能得以发展的,因此,通过打造不同主题的“创意生活圈”、“创意产业园”,从而建立起“创意城市”,并以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来集聚创意人才,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创意生活圈”是最能体现城市生机的处所,它可以是几幢建筑物,也可以是有相对区隔的某一社区,关键是新的创意观念和产品设计能够从中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同时,投资者、知识分子、艺术家、管理者、政府决策者、中介人士等在这里形成互动,可以面对面地碰撞出新的创意思路、事物、产品以及规则。在这样的主题空间里,人们很容易找到知己与合作伙伴,而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创意点子,迅速得到“交流”、“试验”和有效推广。在这里,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等进行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新加坡近年就实施了“创意社区”计划,通过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整合进社区的发展计划,来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激情,如设立媒体城,将高增值的媒体制作公司和有关的科研行业集中在一起,以发挥产业集群和创意人才高地的作用。

以国际通行的创意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来观照目前南京的创意产业园区,就会发现多数园区存在主题定位宽泛、重概念轻配套、重招商轻培育、重仿效轻原创等方面的问题,当然这和它们刚刚起步来不及系统梳理有很大的关系。南京目前正式亮相的各类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已有20多家,仅在2006年“重洽会”上向海内外招商的就有十大创意产业园区,但现在真正进入实质性运作、有企业正式入驻的仅有少数几家,且没有形成一定的“孵化机制”。我们在目前人气较旺的“世界之窗软件园”、“江苏文化产业园”、“创意东八区”等园区,对一些已经入驻和即将入驻的公司调查发现,它们关切的并不是租金而是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是否有知名的企业入驻,考虑更多的是将来的事业空间。企业的这种需求,和一些产业园区动辄以“低租金”、“零租金”抢客户的做法,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京的各大产业园,目前多处于“招商期”或“概念传播期”,如何进行定位规划,如何争取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何吸引风险基金,是能否做好“孵化器”的关键所在。创意产业园区,如果在要素配置体系的构建上缺乏创新、创意,也就难以吸引有发展前景的创意企业。一些园区的投资者如果仅仅满足于以“创意产业园”的名义来圈地——无论是在市内承租、改造老厂房还是在郊区搞开发区,也只是仅仅圈住了今天的财富,而只有圈住了高端创意人才,才能圈住明天的财富。

4.南京都市圈内创意产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长三角和整个华东地区,南京都市圈发展创意产业,直接参与国内、国际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竞争,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以及高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据《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分析,南京城市竞争力已居全国第七位,综合实力列第八位。因此,加快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先导型产业,是南京“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南京在2006年上半年集中推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规划,5月下旬,包括江苏文化产业园、石头城文化创意产业带、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金城科技创意产业园、南京晨光创意产业园、幕府山国际休闲创意产业园、南京广告文化科技产业园等十大创意产业园区在南京“重洽会”上亮相招商。这些举措表明,南京市正在通过政府的产业导向和政策调节,来推进主题性的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从而达到集聚优秀的创意企业、做大做长产业链、做出品牌的目的。

然而,创意产业毕竟是新兴的产业门类,作为其主体的创意企业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形成品牌和行业影响力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培育。我们通过对南京主要软件园和创意产业园的进驻企业的调研,结合南京创意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及影响力,认为南京的创意企业直面市场竞争,还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一是多数企业属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尽管有一些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企业前来设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但大多数新兴的企业存在规模较小、分工的协作性不够、整体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同类龙头企业的差距较大。南京目前的创意企业主要做产业链的中下游,上游的不多,与北京、上海、深圳的创意企业相比,南京的创意企业明显存在市场运作能力不强的问题,“依附型”的企业较多;三是市场开发和推广能力有待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每一类新的文化创意产品问世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促销工作,而目前南京的创意企业由于规模、品牌等方面的制约,在如何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考虑的不多,还不善于运用国际化的手段制成适合当代消费者的文化创意产品;四是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不够,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文化创意企业的大发展、规模化,必然要应对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数字空间的国际化的挑战,信息产品因反复使用变得更有价值,个体的创新思想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的传播,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需要拥有自身丰富的多媒体产业以及思想文化的原创性,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通过各个层面的政策引导,刺激艺术、科学各个领域的创新,将原创的思想整合到信息社会、网络世界。南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专业技术人才云集,还是国家打造的软件名城,但至今还没有能在国内叫响的创意产品品牌,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准差距较大,这确实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5.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构想

不过,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爆发性和高成长性。在南京都市圈内,南京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 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已经进入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都市圈内的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的人均GDP也达到或接近4 000美元,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也将进入适宜发展创意经济的阶段。因此,在目前的态势下,南京都市圈内创意产业的规划,应该立足南京这个空间和产业的制高点,充分借助创意产业的“总部经济”效应,积极构建“创意产业链”,走出一条资源优化、资本优化、品牌立身的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模式。

从目前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之间的互动性来看,南京都市圈内可以在近期着力构建以数字信息技术为纽带的“宁扬创意产业带”和“宁镇创意产业带”。提出这样的假设,是因为其产业集聚的空间优势极为明显。从南京到扬州一线,以宁通高速为交通纽带,车程控制在一小时之内,而从软件企业巨头云集和正在建设的亚洲创意产业园所在地南京高新区,到扬州西部的创意产业园,只有五六十公里,已经具备了日常通勤的空间条件,南京和扬州两市只要连起手来,就能迅速打造一个创意产业带。从南京到镇江一线,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连接,相距只有四五十公里,中间还有一个面积相当于中等城市的仙林大学城承接,特别是仙林大学城未来集聚的国际一流的智力资源、科教资源,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制高点。因此,早早规划“宁镇创意产业”,将有助于促进南京都市圈内创意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

此外,在南京都市圈的六个城市中,除马鞍山之外,南京、芜湖、扬州、滁州、镇江的汽车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过去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以往厂家的产品线较短,加上行政区隔的影响以及交通物流条件的制约,各整车厂家基本是单打独斗,很难达到竞争成本的最优化。但在跨国集团纷纷进入中国长三角地区兴建研发中心和大型制造基地时,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具有产业聚集和消费辐射优势的南京都市圈,持续被汽车巨头和相关的配套厂商看好,伴随着福特多个基地落户南京,南汽建设罗孚汽车基地,使南京作为都市圈内汽车产业中心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与此同时,西距南京江宁汽车城只有七八十公里的芜湖开发区,被称为中国轿车业中“黑马”的奇瑞汽车公司已经达到了年产30万辆轿车的能力,并上马了中型的汽车发动机制造基地。有了这样的前提,倡导和建立共同的“汽车业价值链”的时机就比较成熟了。众所周知,“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即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通过这些分解了的活动的实施来赢得成本竞争优势,可见“价值链”的概念和现在通常讲的“共赢”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行为实施是在每个环节、时段中,后者更侧重于一种结果。企业一旦树立了“价值链”的观念,就会去追求持久的成本优势,所制定的竞争战略就会更科学,更强调可持续性。而对于汽车业来说,在制造成本差别不大的新的竞争形势下,车型的设计、文化内涵的赋予就成为能否提升附加值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汽车的设计创意决定了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在南京都市圈内,利用从江宁区到芜湖的空间优势和汽车产业优势,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汽车设计创意产业带”。可以想象,总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南京都市圈,已经拥有了福特、罗孚、上汽、菲亚特等四大轿车基地,如何实行资源整合、错位竞争以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我们认为,产业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源,在同一种产业结构下进行产品融合是不现实的,但如果都市圈内的汽车制造厂商、配套厂商和服务商能树立“南京都市圈汽车业价值链”的整体观念,并且能组建一个汽车设计创意产业联盟,相信在产品开发、整车制造以及品牌扩张、连锁服务、产业延伸等方面,都能寻找到自身的利益点,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并造就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汽车设计创意中心地。

三、提升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发展水准的对策建议

尽管创意产业的概念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整体的产业发展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都属于起步期,但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后,南京都市圈要避免“边缘化”,就必须把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扶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主体——企业和企业群,从而达到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目标。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中谋求创意文化支持已成基本趋势,创意产业的孵化范围和发展力愈发扩大和增强时,南京都市圈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虽然有文化资本、人才资源以及产业配套的综合优势,但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比肩竞争。然而,创意产业的门类较多、产业链较长,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实现竞争垄断,南京都市圈可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在主要产业的选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南京都市圈在发展创意产业、培育富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主体上,应该实施这样的战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南京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为依托,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资源优化、面向国际市场的多重创意产业链。

1.从提升都市圈竞争力、发展区域支柱产业的战略高度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业的龙头

创意企业在起步期,多数都具有规模小、市场推广能力弱等方面的特性,而一旦度过“生存期”,就会展现超强的扩张力和产业带动力。因此,无论对独立的文化创意企业还是植根在创意产业园中的企业,都应该采取政策激励、重点扶持的政策,以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成活率”。这种激励和扶持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高效的,并且广泛传播,以加快产业聚集能力。以目前的长三角为例,十多个城市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产业升级和转化成为必由之路。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产业由于知识密集度高、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等特性,成为众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突破口。“动漫”产业成为各市的首选,但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常州的力度最大,其所争取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挂牌仅一年,就汇集了全国30家优秀动画企业,吸引注册资金2亿多元,美国、韩国、我国香港等地企业也排起长队陆续入驻。这些企业在杭州国际动漫节、韩国国际动漫展、戛纳国际电视节等大舞台上大展身手,而入驻企业的强大的协作网络,不仅具备每年达到上万分钟的生产能力,还基本形成了动画原创、动画产品生产加工、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动画人才培训的产业链。这种超常的成长速度,主要得力于政策的有力扶持和推动。常州市自2004年就在全国率先出台《卡通产业发展规划》,从原创品牌、原创能力、龙头企业、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以扶持原创为核心,紧跟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并进一步制定了实施细则。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在全国15个动画基地中堪称翘楚,如对入驻基地的企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三年内全额奖励返还;租用的开发、生产和办公用房房租第一年全免,第二、第三年减半收取;2005年基地有三个项目上报省发改委争取扶持基金,三个项目全部入围,可获扶持资金数百万元;广电、科技、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专门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上门解决问题。产业政策构成的巨大磁力,使海内外动画企业为之心动,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或入驻基地,2006年已经有32部动画片通过了广电总局的立项,其中12部动画片将在年内制作完成。

在动漫产业的资源聚集以及产业链构建方面,南京都市圈已经落后于苏锡常都市圈。仅以动漫业为例,南京目前就逊色于常州,但暂时的落后不等于未来的落后,因为南京具备的人才优势,的确是常州及无锡、苏州无法比拟的。从2005年开始,已经有40家动漫企业在南京落户,如落户浦口高新区的盛大网络公司,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都是国际一流的水准。同样在此落户的“鸿鹰动漫”则有着100多人的设计队伍,具有全套动漫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公司创作的卡通片《功夫学园》和《象棋王》共156集、2 000多分钟,创造了南京地产动漫的新纪录,该企业从南京丰富的人才资源中获取巨大收益后,已决定将位于苏州的总部搬来南京。但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南京对创意产业园的扶持政策,都是各个区自行主张,且存在不系统、不透明等方面的问题。南京要想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前来创业、发展,就必须尽快拿出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扶持的产业,同时在产业政策、税收、风险机制等方面制定系统的法规或条例。毕竟创意产业是一个包括创意生产、创意产品制造、创意产品销售、创意产品服务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南京都市圈可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打造最优化产业链,从而有利于培育创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要尽快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是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定的规划和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优惠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市场运作中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坚持自身发展和引进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跨国公司、知名企业进入南京、面向南京都市圈设立创意、研发、制作及市场推广之地,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如南京都市圈中的汽车产业基础和规模,已经具备了构建汽车设计创意产业链的条件,几大龙头企业应该主动碰头,并在政府机构的协调下,迅速建立起沟通和交流机制,尽快建立起汽车设计创意联合体。

2.强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创意产业者的风险

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在起步时,都不会有雄厚的资本、完善的市场渠道,需要靠智慧的放大来推进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一点和新经济企业的成长模式是一样的。我们在南京的世界之窗软件园、江苏文化产业园以及河西CBD国际创意产业园,对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的创办人的访谈中都发现,资本小、场地小、市场窄、人才缺是这类企业起步时的共同特点,但这些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开发的产品都具有比较高的附加值,而昂贵的市场开拓费用又常常令他们止步,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的鼎力支持。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这些企业走的是“精英路线”,宁愿用高于市场行情数倍的薪水聘请顶尖的设计师,也不为了撑门面多招一般水平的设计人才。有家企业的老总曾深有感触地介绍,他的企业为一家大客户搞产品设计,手下的十多个设计师忙了一个多月,拿出的方案均没通过,他无奈请了一位行业高手前来帮忙,结果仅几天的时间就设计出了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因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最适合的创意。因此,如何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成活率和成功率,是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有重点地将一些创意产业园打造成“孵化器”。但遗憾的是,现在大规模对外招商的创意产业园,尚未建立起“孵化机制”,如园区还没有与风险投资机构、风险基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享受政府扶持资金的企业没有相应的标准,对文化创意企业没能落实差别税收政策等等。这些“配套服务”的滞后,影响了创业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聚集。面对这样的现实,建议南京对创意产业园实行重点扶优,即从南京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主导产业规划的战略高度,选择几家起点高、产业集聚能力强的园区,设立一定的技术门槛,对引进的中小企业综合筛选后,进行资金、技术、税收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上的支持。一旦其中的部分企业突破了发展的“瓶颈”,在核心技术或市场份额上具有了行业的优势,就迅速推介给战略投资机构或风险基金,尽快进入资本市场,逐步构建起产业链,以形成良性的高成长的发展态势。以南京白下区光华东街的“创意东八区”为例,自2006年7月招商以来,因区位和产业环境的独特优势,已经入驻了150多家动漫、设计、咨询类企业,迅速形成了集聚效应。南京河西新城的CBD国际创意产业园,到2006年5月,已经有100多家公司确定入驻该创意产业园,其中约有80%的企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这些企业之所以表达了强烈入驻的意向,主要是看中建邺区政府制定的以财政支持的名义返还100%的税收政策。可见,南京应对当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供求和盈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确定文化创意产品的税率和企业的税收政策,从而在整个城市形成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者的市场风险,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创意产业领域。

3.打破行业界限,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意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创意产业是智慧产业,英国、美国的创意产业发展道路已经证明,只有突破传统的行业门类,造就“复合型”的创意人才群体,才能保持创意产业的领先之势。对于包括南京在内的国内一些大城市来说,提升创意企业的竞争力,不只是单纯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的问题,更要解决的是创意人才的培育机制。以往,人们总是按照行业和部门来划分产业门类,但当文化创意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后,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就具有了新的统领意义。著名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中,从职业的分类来分析和定位文化创意产业,认为创意不是简单的部门或行业分类,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目前亟须对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要通过对分散在各个行业中的优势资源的整合,来推动一个“文化创意阶层”的形成,让这个阶层直接体现国家和城市的不竭的创新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在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富有创新的探索,上海市从2005年起,已经将广告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等方向的创意型人才定位为“创意设计人才”进行培养。南京在这些方面的举动虽然有些滞后,但南京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丰厚,将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上体现出规模效应。

在新经济时代,创意是产业之魂,产业是创意之本,核心技术、工业设计以及市场推广,都需要各个领域的创意人才,而高端创意人才最大的成就,在于自身的价值的体现,因此,有眼光、有实力的创意企业都是不惜代价争夺高端创意人才。作为全球最大的创意企业,美国微软公司每年接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12万份,即使面对如此众多的求职者,比尔·盖茨还时刻感觉人才的危机,不论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现有他满意的人才,他都会不惜任何代价邀其加盟微软。而目前在新经济领域对微软最具挑战性的Google公司,其总部空间五彩斑斓,人们看到的不是大型计算机设备,而是玩具、宠物、堆积如山的免费冰淇淋;员工的办公室里可以安置小狗的位子;员工可以在公司总部玩轮滑曲棍球;若要往来于办公室之间,员工可骑乘电动滑板车,或者儿童用的玩具车,甚至还有专门的女按摩师。因为按照Google的规定,员工们要有20%的工作时间用来做各种运动。这种智力乐园式的办公场所,让员工享有更多冥想的空间,让工作变成了一种乐趣,也为公司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创意。由于地处市场前沿和研发核心,进入创意产业园的各类人才,也和企业一样具有高成长性。我们从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南京的主要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态势来看,它们对人才构成要求很高:一类是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起码受过三个学科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再一类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园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互补聚合的优势。因为创意产业园区既需要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也因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需要“波西米亚人”,即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还有一类就是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他们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可以相通的。创意产业园具有高度集聚功能,正是培养适合市场竞争力人才的最好的实验场。因此,南京把创意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就必须站在国际化的高度重视创意人才的环境建设,创造适合国际化创意人才的生态环境,如制度环境、生活环境、交往空间、社会氛围等。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个方面应该同心协力,共同为国际化创意人才的吸引、培养和激励作出贡献。只有培养出大批国际水准的创意人才,强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集聚性,南京和南京都市圈才能保持在创意产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4.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打造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业态,高起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

通过主题鲜明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打造来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是包括南京在内的国内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做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字网络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来整合城市的一切空间资源,而现在的创意产业园区基本属于以地理方式构建的多组合创意业态。即使是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由于受到道路分割、资源限制以及投资回报预期等方面的制约,在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创意产业园是通过“越界”来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企业的重组与合作,而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园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眼光的产业园区,既要依托一定的实体创业产业园,同时要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园区,建设一个能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的产业园区的信息数字交易港,以最新的技术方式实现官、产、学、研等各个链条上的数字化高端整合。南京目前正在全力打造软件名城,此举应该和打造高级形态的南京创意产业园的目标结合起来。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软件企业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实施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了软件企业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产业化方面的环境。2004年,南京的软件企业超过600家,有7家进入全国软件业百强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20多家,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1 500家,实现软件销售收入达109亿元。如果南京能把全国软件名城的打造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政策、资本、税收等方面进行有机对接,便能既在宏观上整合城市的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同时又为一些软件产品注入文化的基因,增加附加值。在技术领域,把“软件名城”与“创意之都”结合起来,又可生成新的立体的产业链。同时,建立“软件名城”和“创意之都”,还应该着眼于都市圈的空间,如南京的徐庄软件基地,就可以借助高速的交通系统,直接吸引镇江、扬州的软件人才和软件企业的加盟。

因此,只有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来整合都市圈内的优势资源,才能培育出具有规模效益的创意企业和立体的产业链。

5.引进“模块化理论”治理创意产业园,激励企业创新

从目前来看,南京几乎每个区县都在建设或“包装”创意产业园,各园之间缺乏协调,同一个产业园中的企业也缺乏比较竞争优势。为了促进创意产业园的尽快“产出”,激励企业创新,建议引进“模块化理论”来治理创意产业园。模块化是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新方法,具体而言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同样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作为处理复杂系统新方法的模块系统必须处理两类信息,一类称之为“系统信息”,是关于系统环境的信息,它决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则和界面的状态。具体而言,系统信息由结构、界面和标准组成,其中结构确定系统由哪些模块构成,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界面规定模块如何相互作用,模块之间的位置如何安排、如何联系、如何相互进行信息交换;标准用来检验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规则、在系统里是否能发挥作用以及用来测定模块的性能。另一类信息称之为“个别信息”,是关于各模块活动(设计、工序等)的固有环境的信息,可以相互保密。系统信息的处理者称之为系统集成商,个别信息的处理者称之为模块商。模块化的最成功运用是在硅谷。其中风险投资商充当系统集成商,一个项目有多个模块商“背对背”竞争。项目开始时,风险投资商对众多的模块商给予种子资金。模块商在遵守共同界面标准的前提下“背对背”竞争——模块商观察不到竞争对手的行为,相互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研发。“背对背”竞争比“面对面”竞争更加激烈,只有比例很少的模块商能够胜出——公开上市或者被现有企业收购,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模块化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很好地应对不确定性,激励创新,南京都市圈的创意产业园完全可以采用模块系统的运作方法。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研发设计,模块化最擅长处理的也就是设计问题。创意产业园不仅仅是为创意产业提供场所、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风险投资商,园区管委会自身就可以充当系统集成商——对于较大的创意项目,制定共同的界面标准,然后对众多的模块商进行风险投资,模块商“背对背”竞争,根据竞争结果,管委会只对最后胜出的少数模块商二次投资,同一项目的重复模块投入完全可以由模块系统最后的期权价值得到补偿。此举将有助于促进产业园内部的优胜劣汰,并培育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6.发掘丰厚的“文化资本”,为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的发展夯实文化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城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化资本的产业化。产业化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创新,它不仅可以引领传统文化从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拉动城市经济的腾飞。在产业化过程中,创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意产业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就物质层面而言,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把传统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商品的根本途径,既有利于开发利用城市传统风貌、传统工艺,又有利于实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名城的提升、城市文脉的延续。就精神层面而言,城市精神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由于城市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实用性和规范作用,因此,通过创意产业对城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城市精神的培育。

源远流长的吴楚文化形成了南京都市圈深厚的文化底蕴;北部中原文化与南部吴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南京都市圈的核心精神;自然力的作用造就了都市圈内南京、镇江、扬州、芜湖、滁州等城市的“山水城林”特色。同时,南京都市圈又是有着悠远历史文化的城市群体,南京、镇江、扬州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都市圈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南京都市圈发展知识经济的宝贵资源,为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成为激发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

南京都市圈不仅在历史上具有良好的文化渊源,而且在今天具有区域文化认同感,这将对当前都市圈内的经济社会合作带来良性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卓有成效地开发南京都市圈内具有各个城市特色的旅游文化,如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布局,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市场,积极招商引资,构建开放式旅游网络,还可以以传媒集团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以广电、文化出版、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信息等行业为骨干支柱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通过创意活动与创意项目,让现代艺术创意、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等融入金陵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以高水准、高品位、高吸引力跻身于长三角、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旅游网络。这对传承城市文化资本、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扩大内需、发展第三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全球化时代的特征是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便捷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意企业可以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体,将南京都市圈内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经济效益更完备地结合起来,运用产业化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消费南京都市圈的文化创意产品。

四、结 语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创造性、多样化、专业化和流动性是它固有的基本特点。因此,在都市圈内,加强互动交流和共同发展,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理想的状态。不过,创意产业在我国引起关注不过三四年时间,它的规划和发展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为对象进行的,都市圈层面的互动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和京津冀、苏锡常、杭州湾等几大都市圈相比,南京都市圈的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只有强化本都市圈内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形成互补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合力,才能够形成后发优势,进而带动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南京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我国,目前有些都市圈城市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力度也相当大,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创意产业链和各城市错位竞争、“竞合”发展的局面。在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市占据创意产业链的上游,河北的廊坊、唐山等城市则致力于创意产品的生产。在苏锡常都市圈,苏州强调文化创意,无锡以影视产业和动漫产业为突破点,常州则把动漫生产作为自己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南京都市圈,仅以南京为例,几乎每个区都推出了自己的创意产业园区,但这些园区基本上都是“小而全”,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很容易演化为以创意产品复制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同质化实体,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鉴于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对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都市圈内各主要城市要立足于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整合都市圈的整体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同时要消除行政壁垒,加强沟通,促进圈内创意产业的合理布局与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局面,构建一个理想状态的南京都市圈创意产业链。

参考文献:

1.Florida 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2002.

2.Scott A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

3.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4.Caves,Richard E.,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000.

5.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Allen Lane,1991.

6.John Hartley,Creative Industrie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5.

7.赵曙明:《企业人才国际化:江苏省的机遇与对策》,江苏省人才国际化研讨会上的讲演稿,2005年。

8.王如忠:《创意产业引领上海新一轮发展》,载《社会观察》2005年第2期。

9.任雪飞:《创意产业的崛起与城市发展的便利性》,载《城市规划导刊》2005年第1期。

10.吴绍中:《加快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载《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1.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载《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12.曹劲松、孔利、钟关虎:《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

13.李程骅:《南京都市圈:呼唤共塑汽车业“价值链”》,见《2005南京都市圈发展报告: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年版。

14.贾斯廷·奥康纳:《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见林拓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叶辛、蒯大申主编:《创意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彭立勋主编:《城市文化产业与发展模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叶南客主编:《南京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京成主编:《2006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该课题为南京财经大学招标课题。课题组成员:李程骅、闫星宇、宋祖华、黄建远、戴文红、王漱蔚。课题总执笔人:李程骅,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闫星宇,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副教授、博士;宋祖华,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博士;黄建远,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博士;戴文红,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王漱蔚,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系教师、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