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实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针对大学生的实习现状,复旦校团委调研部对复旦大学本科生实习情况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复旦学生多数拥有至少一次的实习经历。有研究者认为,文科类学生的实习,主要以自主实习为主,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自然其实习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有相当的比例[4]。

高 天

[摘 要] 伴随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单位重视员工工作经验的严峻现实,大学生实习普及面不断扩大。本文以复旦大学本科生实习情况为例,研究和大学生实习与就业这一热点议题相关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高校的探索经验,提出高校就业实习工作改进的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就业;实习;就业能力;信息平台;实习指导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启了高校扩招时代。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7倍。与此同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行市场就业的新形势下,其自身也必然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在配置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状况等,都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1]

高校扩招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大背景——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的地区不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又一个表现。面对这些突出问题,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工作的一件大事,从微观层面来看,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所以,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而实习正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

关于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卿石松、曾湘泉利用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就业能力和实习经历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就业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和起薪具有决定作用;(2)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并对毕业生就业也有独立的显著作用,但与专业无关的实习经历则对毕业生就业和起薪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就业导向的实习机会;(3)尽管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就业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对毕业生就业概率和起薪都没有显著作用,现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还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2]

作者简介:高天,女,复旦大学团委讲师。

针对大学生的实习现状,复旦校团委调研部对复旦大学本科生实习情况展开了一项调查。该项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质性访谈。此项调查将所有专业划分为人文类、社科类、商科、理科和工科五大类(医学类不在调查范围内),选定面临实习的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配额抽样的方式,得到有效问卷400份,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同时,还进行了个案访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实习经历的学生以及辅导员进行访谈,得到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受访学生参与实习的基本情况

由于实习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降低“现实冲击”、更快适应正式工作、明确职业能力、增加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一种保障,近年来,实习的普及度在不断增高。我们可以从实习经历、实习动机、实习单位选择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复旦学生实习的基本状况。

(一)实习经历上,商科学生领先于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

调查发现,复旦学生多数拥有至少一次的实习经历。商科和人文社科的同学实习次数为零的,都只有40%左右,而理工科同学的“零实习”比例较高(见图1)。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实习,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熟悉生产流程,并且对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理工科实习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进行生产实习的难度更大,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在选拔理工科实习生时自然希望他们能够很快找到位置,进入角色,不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什么事故,也不希望为此投入过多的财力人力,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另外,由于我国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实习生制度,有时企业只是碍于合作关系接纳实习生,并不能真正安排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因此,学生往往成为在办公室端茶送水或者收发文件的文职工作者。而理工科学生实习不能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将会降低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企业日后招聘的理工科毕业生也只是形式上参加过“生产实习”,而未真正接触过生产实习。这就在现实中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企业急需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难以找到真正愿意为其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3]

图1 不同院系学生实习比例分布

相比之下,商科和人文社科的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实习经历。11%的社科学生、19%的人文学科学生和29%的商科学生都有两次以上的实习经历。

(二)实习动机上,多数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和合理的规划

受访学生实习的最大动机在于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增加工作经验,了解所在行业,为日后的职业选择做准备(见图2)。这说明,对于复旦学生来说,实习是带有明确目的导向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具体选择实习单位时,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行业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吻合;实习时间以及企业本身的知名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实习报酬的多少对学生影响力很小。因此,学生的整个选择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极少有学生是为了赚钱、出于从众心理而实习的,也极少有学生是通过漫无目的的海投、偶然得到offer而获得实习机会的。

图2 学生实习动机分布

在所有学生中,基础文理学科的学生对实习的行业相关性关注最低,这跟基础学科的专业性、应用性不强,缺乏所谓的“对口”专业有关。所以文科类专业以分散实习为主,实习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有一定的比例。有研究者认为,文科类学生的实习,主要以自主实习为主,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自然其实习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有相当的比例[4]。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实习单位通过大学生的实习来考查和招录大学生,但是,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益处不大,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其专业素质,离开了专业素质来谈综合素质,无疑是本末倒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原因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1%。[5]个人发展空间不够,主要是因为专业不对口,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对于实行自主实习的大学生,高校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实习单位,明确要求学生须选择专业对口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职业潜能。[6]

(三)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稳定”与“高薪”成为两种方向

总体来看,学生青睐的实习单位主要有国企、政府单位、事业单位等所谓“体制内”机构和外资企业中的欧美公司(见图3)。一般人文社科类的学生通常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较强,也具备体制内工作所要求的政治素养,因此最偏好体制内的实习职位。商科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极强,他们多数选择薪酬高和职业地位高,且专业对口的金融业、咨询、快销等领域的欧美企业。而理工科学生从事的更多的是专业性工作,比如IT、机械制造业等行业,这些实习岗位主要来自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第二产业,许多单位都是民营企业,因此,本校理工科学生在民营企业中分布较广。

图3 不同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分布

二、实习对学生及就业的影响

(一)实习让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有一定提升

绝大多数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都认为,实习能够让人拓宽眼界,变得更加成熟自信,能增强专业技能,还能拓宽人际关系,结识更多重要的人。与此同时,实习的经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使他们获得与在学校时完全不同的认知。一位曾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过的法学院学生表示:“实习让我对中国的非讼行业有了一个认识和了解,对律所的运营和盈利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人际关系上,也觉得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果然是不一样的,其中的重要部分和成分也是不一样的;还认识了很多律师界的前辈,这对我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补充和拓展。”

(二)实习能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合理规划人生

及早开始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经过不断的尝试,逐步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开始实习,多作尝试,这种实习至少能帮助你明白什么样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比如一位来自数学学院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选择第二份券商的实习,是因为不是很喜欢咨询公司的工作形式与工作氛围,所以特意避开了咨询公司而专门选了券商。”

(三)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重要准备和加分选项

对于打算毕业工作,并且锁定了目标行业或岗位的同学来说,实习经历可以极好地让他们提前适应职业生活。66%的学生认为,实习能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相关工作,为以后进入该行业做准备。

(四)早实习、多实习的学生在后续职业生涯中占有相对优势

在受访者中,有28%的学生拥有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据他们反映,那些在最初找实习机会的过程中占有优势、较早拥有有分量的实习机会的学生,更容易在之后的实习中保持优势,获得更丰富的实习经历。此外,名企实习有助于提高求职时的竞争力。另有一些的研究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岳昌君等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因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黄敬宝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指出自身因素对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意愿,并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8]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是促进就业的关键,但就业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实践得到提升。研究结果显示,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不仅能够提升就业能力,而且对就业也有独立的促进作用。

三、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体现出的若干特点

(一)学生去向日趋多元化,实习服务于总体人生规划

大四时,学生对最终的毕业去向是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已经有了决断。在目标更加明确之后,更多的学生开始专心找实习机会。因此,与大三相比,大四仍没有实习的学生比例大大降低,降幅高达40%(见图4)。但是,仍有42%的大四学生没有参加实习,这说明本科生的毕业去向日趋多元化,许多选择读研或是出国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实习中。

图4 学生实习次数的年级变化

(二)外企实习比想象中艰辛,体制内实习总体评价良好

在调研中,我们将学生分布较广的行业划分为国企、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民企以及欧美企业三大类,然后将学生对实习的评价进行重新编码,分为三个等级:收获较小、一般以及收获较大。

图5 学生在不同性质单位实习的收获评价

如图5所示,三种性质的单位里,选择“收获一般”的人都是最多的,欧美企业尤其突出。外资企业,尤其是500强的名企,实习生进入门槛很高,实习工作强度以及竞争性也很强,这对学生的收获评价有负面影响。比如在咨询公司的实习,“工作压力比较大。薪酬还可以吧,也没有很高。但是工作时间非常长,是挺辛苦的一份实习,尤其是竞争压力大,因为你要达到这个公司的标准才能留任。”

而选择“收获较大”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体制内实习。一方面,国企、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竞争压力要小很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体制内实习,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人际关系、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能有所进步。这是学生对体制内实习收获评价较高的重要原因。

(三)依靠“自己努力”和“同辈推荐”获得的实习收获最大

学生获取实习机会有几种不同的渠道,认为收获较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和“朋友、同学、辅导员或学长学姐推荐”获取实习机会;而认为收获较小的则是那些“通过家里的关系”、通过社交网站获得实习机会的学生。

图6 学生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实习的收获评价

通过招聘网站获取实习信息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要高于其他途径,从了解并筛选出目标职位到准备简历、面试、最终获得该职位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过程,这也使得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更加努力,收获也就相应更大。而朋友、同学、辅导员、学长学姐推荐的实习一般都在他们实习或任职过的公司,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可以利用熟人关系对实习职位有全面的了解,提前获取经验;同时,熟人推荐的学生往往更重视自己的表现,他们不想给推荐人“抹黑”。反之,通过家里关系获得的实习,往往没有经过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双向选择,彼此的信任度和投入度都有折扣,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也就相对较小了。

(四)积极的态度能有效提升实习品质

同样的公司、同样的部门、同样的工作时间,对不同的人来说,收获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同学只是端茶送水做杂活,成为复印达人,会觉得实习的内容毫无价值;相反,有的同学在影印文件时,将公司的文件书写格式、分类装订方式、标记方式以及最复杂的会场布置及材料准备中的要素全都摸索清楚了,并且准确无误地完成指令,实习的收获就十分丰富了。此外,实习还是一个双向考核的过程,实习中懂得观察,懂得收集信息和讯号,懂得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公司有更直观的评价,并以此判断该公司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否是自己喜欢的风格。

(五)仍有不少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未能获得实习经历

对于一部分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不实习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对于相当多的同学来说,有一系列主客观方面的困难阻碍着他们完成实习的意愿。

部分同学对实习“后知后觉”,由于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很晚才感受到同学中浓厚的实习氛围,因此而错失了很多有价值的实习信息。另外,他们由于缺少来自学长学姐等“前辈”的介绍,只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实习的相关信息,这也造成实习的信息资源减少。

此外,即使拥有实习信息,部分学生也不具备足够的获取实习机会的能力。校园与职场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很可能在申请实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获得实习机会,甚至简历制作、面试经验、着装等方面的缺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的通过率。

四、改进高校就业实习工作的若干建议

学校对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支持应落实在提供更多的招聘信息和有效的培训指导上。然而,目前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和学生实际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与部分高校已经起步的探索相比,复旦大学在支持学生获取高质量实习方面仍然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一)搭建更新更强的信息平台,发挥学校的资源整合能力

相对于大多数正式岗位招聘所采取的大型宣讲会的方式,实习信息的发布渠道更窄,信息周期更短,受众更小,学生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多数受访者表示,目前获取实习信息主要依赖于大街网、应届生网等校外平台和复旦bbs,对本校相关官网——复旦就业信息网使用率并不高。事实上,复旦就业网平台上虽有“实习职位”版块,但其信息量和更新速度不容乐观。

除了信息内容的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的创新也是学校发挥其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此,其他高校已经有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做法。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优渡宣宣”手机应用,介绍学校关于实习、就业的相关信息;上海财经大学提供了毕业生招聘服务手机报,其官方移动App“isufe”也即将添加就业实习信息。两所学校通过移动客户端推广官网平台,提高了学校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便捷服务。

(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习指导与培训

从校园走向社会,学生需要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方面提升自我。然而,复旦大学目前的职业指导与培训开展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就业网的“职业生涯”板块,仅有2009年几个就业指导网络讲坛的相关介绍,在此之后一直未有更新。在这一领域,值得参考的是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做法,他们的网站专门设立了职业辅导板块,提供四个指导工作室的预约服务,以及个体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职业课程介绍等服务,还有学校就业实习相关培训的公告。公告显示,清华大学将11月设立为“职业辅导月”,并组织了相关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整个网站包含了个性化咨询和系统培训两个维度的相关就业实习指导,为同学们抓住实习机会,进而抓住以后的就业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三)规范专业实习,与就业导向型实习相区别

调查中,不少同学反映,学校仅仅通过实习报告来考核同学们的专业实习情况,于是少数未实习的同学就开始编造实习报告。针对这一现象,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改进举措,例如社会学专业从2011级开始,专业实习变成了分小组、全程由指定指导老师负责的社会调查实践,改变了原来同学完全放任自主、老师仅仅给予象征性指导的局面。这一改革明确了指导老师的责任,也体现出社会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改进措施,即着重体现出专业实习的专业化、学习化因素,也使专业实习有依托、可考察、好监管,并且与带有明显的就业导向的自主实习相区别。

(四)院系工作特色化,合理扶持有规划

院系作为学校中间一级的组织,在对学生实习的扶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院系相对于班级拥有较多的行政资源;另一方面,院系相对于学校离学生更近,一个院系内学生的同质性更强,毕业去向选择相对固定,因而实习需求的总量也较为一致。在院系层面提供实习支持,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采取对应的策略。基础学科院系由于有实习需求的同学相对较少,可以采取个别重点关注、支持的方法;人文、社科等专业,其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相关性较小,可以适度增加与求职培训相关的支持,以增加同学们在实习申请中的竞争力;新闻、管理等专业与实习岗位结合紧密,可以注重于实习岗位信息的提供。凡此种种,都有针对各自学科特色的可采取的措施。

(五)利用社会力量,合理分配资源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复旦就业信息网12月共刷新实习信息231个(含同一公司不同岗位),而同期应届生求职网在上海发布合作企业实习招聘信息900多个,整合上海各大高校实习招聘信息400多个。这一对比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在信息量和更新速度上的差距。由于各种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这种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性,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予以改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中介培训机构,比如Bebeyond、Life Learner、Career Venture等本学期在校内举办了多次实习、求职的相关培训。虽然其商业化性质很浓,根本目的在于推销其服务,但不少同学反映,这些机构的确对提高求职能力有一定帮助。

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在实习信息和实习培训上引入社会力量,即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校外信息平台,与校内信息平台实行联动,从而加快校内平台的信息更新速率;选择有经验、有保障的中介培训机构,在校内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实习培训指导,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减轻学校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原龙,王志,闫炜,王晓先.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提升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7.

[2]卿石松,曾湘泉.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9(6):107.

[3]王丽.工科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58.

[4]朱生玉.大学生就业力调查——基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81-85.

[5]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4.

[6][7]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61.

[8]黄敬宝.自身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4):117.

The Inter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rategies to Im prove Em ployment

Gao Tian

[Abstract]With the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employers'higher concern of employee's experience,the inter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popularized.Based on the survey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Fudan University,the author explored college students'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s.Moreover,by synthesizing the related college research on students'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the author provide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capability to adapt to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Key words]employment;internship;employability;information platform;internship guidanc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