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仅仅解决了认识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实施之前,还必须有区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基于对文化特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明晰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仅仅解决了认识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实施之前,还必须有区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就如同打仗一样,首先必须有科学的战略设计,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战术设计,这样才能取得一场大仗的胜利。

(一)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据

区域整体规划新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新的教育理论、不同学校的特色来

指导,并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

1.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引领

没有理论指导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学校文化建设战略实施也必须由科学的理论引领。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构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战略实施的新的理论。[2]

王继华教授在《教育新文化执行力》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教育新文化实质就是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文化软实力被视为发展的潜规则的背景下,以教育伦理精神为基础,以哲学的质疑精神为启蒙,以反映教育规律、重塑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教育理念为人才培养取向,重新思考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之标准而提出来的。该理论是站在社会文化运动的高度,以建立及完善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教育的九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为整体,与主流政治的规则相映而行,形成教育的内驱力,与学校特色和特色人才培养相伴而生,在鲜活的客观世界里,以此反映动态、静态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在构建学校文化时,必须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体现出战略的“新文化”的特色。教育到底是什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超越个人生命的。教育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本。任何只从个人利益出发否定教育社会功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视角出发来看待今天的教育,在脑力劳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的历史阶段,教育的作用便集中表现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所以,当今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社会本位来看教育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学校文化战略时把握战略目标的方向,突出学校文化的社会功能。

2. 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特色

学校文化从大的范围来说是一种组织文化。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组织。组织文化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企业领域表现为企业文化,在学校领域表现为学校文化。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3]学校文化通常坚持其逐步形成的本土性、地域性、排它性,也正是因为学校文化的这种个性特征,才形成学校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造就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整体规划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学校文化个性特征的“不同”,尊重这些特征,凸显学校特色,这是良性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夫子庙小学的“孔子文化”、凤游寺小学的“凤凰台文化”是以所在区域的历史遗存为依托;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花灯文化”、考棚小学的民间艺术从传承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而小西湖小学的“普育文化”则与历史溯源中先人的教育精神相联系。从不同的文化视点出发,我区学校从办学理念、环境打造、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实践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

3. 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特质

要使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文化具有社会性,一种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公认和共同追求、共同遵循的。文化的社会性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特征。文化具有民族性,它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一定的历史传统、一定的宗教信仰特点、一定的语言特点。离开了民族性,文化就失去了它特有的色彩。文化具有阶级性,只要阶级社会存在,各个阶级的文化就必然会打上属于自己阶级属性的烙印。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时间上的相承性,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总是从古至今相继承,一般不会产生断裂或突变;二是空间上的逐渐扩展性,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总是在空间范围上逐渐扩展其影响范围的;三是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性,任何优势文化总是不断开拓创新、增添新的内容元素。基于对文化特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明晰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

(二)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程序

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始终处于不断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1. 调查摸底,了解现状

调查摸底是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基于对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们通过开展访谈、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区域内各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摸底。在教育局指导下,分成几个小组,走访全区的多所学校,采访了校长、教师、学生,了解来自学校一线的信息。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做了数据分析。包括区域内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有基础怎样(包括物质、制度、校园精神层面等),对于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今后学校文化建设的打算,建设学校文化的困难及期待等内容。在课题的前期,这样的调查可以作为研究的背景资料,在调查之初,我们发现:对于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一些学校认识仍显不足。例如,将一些鲜明的文化资源仅作为学校的传统活动、特色活动来进行利用;尚不能将学校的价值系统(办学理念等)、制度系统、校园环境系统提升到文化的层次来理解和建设;对学校一些应当具有个性的地方缺乏思考,如办学理念的大众化、口号化,校园环境建设缺乏学校特点等。

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相应的调查作为对学校现有认识与做法的评估和检测手段,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调查与分析对于每一所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基层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面对调查呈现的一个个问题,在做出回答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应该怎样去沿着问题线索更好地建设学校文化。当这样的思考日渐深入,必然表现为理念的不断生成和实践的创新和超越,在教科研的选题上,在学校特色活动的策划上,均能看到学校文化推进的痕迹。

2. 专题研讨,专业支持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专题研讨、专业支持是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程序的第二步。我们出台了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估细则,聘请有关学者与专家组成区域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全面策划、精心准备,强力推进。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请专家做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题报告;分几次邀请成尚荣、张俊平、王一军等专家来指导,专家们的专题讲座让与会人员都大开眼界,受到了启发,对如何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战略纲要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更深的思考,为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拓宽了视野。

通过专家指导,我们研讨了现代学校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文化内容及文化性质和实施文化的选择。关于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主要是教育观念、育人目标、教育教学价值的选择。关于文化内容及文化性质的选择,首要的是选择先进文化,选择引导学校群体成员沿着主导价值观发展的文化内容。关于实施文化的选择,基于“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一基本思路,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有益的系列活动形式,通过多种有益的系列活动实施学生文化建设。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实施主要选择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课型、开放式教学等有效的开发形式。其具体操作思路是以文本教材和课外信息资源等为主要载体,以学科渗透等表现形式为实施依托,以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学科课程文化特点为切入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开发课程所蕴含的仁爱情感、信念与价值等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文化。

3. 整合创新,丰富内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指导和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并立足各自工作实际,务求创新,务求实效,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区域内各校要本着“立足现实、传承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精心打造学校的精神文化。要在全面总结学校历史经验和现实工作、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学校办学方向,提炼核心价值观,明确办学目标,优化办学理念,制定发展策略,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文化体系。要重视打造稳定的、科学的、为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校人际关系。要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对所在社区、地区文化以及学生家庭文化的影响力。各校要以精神文化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组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先进的课程文化。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注重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学中学校文化内涵的挖掘、渗透、弘扬;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学校课程文化特色;重视建设环境课程,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努力探索学校文化课程化。要注重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模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各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师生作为学校文化形成、传承和发展的主体。要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对师生开展学校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并发挥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师生能够认同学校文化理念,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塑造具有学校鲜明文化特征的教师和培养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征的学生。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搭建促进教师全面成长的发展平台。加大名师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要加大班级文化、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网站、校报、校刊等文化阵地作用,突出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参与率,努力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典型活动仪式和品牌教育活动。

各校要强化管理,重视发挥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导向、激励、约束、保障等功能,明确制度建设的方向,努力形成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稳定、实用、体现人本与科学相融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师生民主权利,充分吸纳师生的意见建议,保障制度体系的科学性;要做好制度的发布和宣传解读,使师生广泛熟知和认同各项相关制度,奠定自觉遵守制度的基础;要严格贯彻执行制度,做好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局面。区域内各校还要建立系统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树、校花等,并注重发挥教育功能。新建、改建学校要注重建筑设计和整体布局,形成独特的、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文化设施建设,要体现高层次、高品位和实用性,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努力使校园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要加强校园场所文化建设,发挥师生的积极能动性,打造高品位的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室文化、办公文化、餐厅文化、走廊文化等。

(三) 区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几年来,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如:研讨制定研究方案、专家论证、课题申报、理论学习、问卷调查、论坛沙龙、实践研究、外出交流学习等。在全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倡导在秦淮文化的观照下每所学校都行动起来,需要有一个整体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来保障其实施。具体来说,我们采取的整体推动策略主要有五个方面。

1. 行政推动,科研领路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循序渐进的工作目标,使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明、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努力形成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元月成立,2005年2月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在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伊始,我们就成立了以区教育局一把手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初教科、教科所等部门及部分学校校长为组员的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全区范围内,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教育局整体工作的要求,写入秦淮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把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考核目标之一,对于一些文化建设项目提供政策性支持。局领导在多次会议讲话中专门就基于秦淮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发表谈话,进行指导。同时,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学校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质和科学性离不开专家团队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指导、推进和评估。为此,课题组还专门聘请了多位省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带着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基层校长,沿着“问题研讨——实践研究——成果分享——新的问题研讨”的工作路径逐步提升研究和实践品质。专家团队帮助学校从学校愿景、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校园节日、师生礼仪、文化标识、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的系统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强力推进了区域范围内的学校文化建设。

2. 整体规划,自主探索

整体规划区域内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整体性、和谐性建设的关键。整体规划秦淮小学的学校文化,就要抓住秦淮文化的特色,形成秦淮特色的秦淮教育的共性。因为研究的文化土壤在特定区域内,因此这种“区域”必然体现秦淮的区域文化特点,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掘秦淮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这不免使人担忧这样的整体推进使得区域内的学校文化建设关照了秦淮特色而忽视了学校个性。但是,瑞典教育家胡森说,教育作为一个实践领域,其真正的本质在于地方性和民族性。因此,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外显层,即每所学校的物质形态的校园建筑、景观、设施以及学校成员在校的各种活动;二是中间层,主要指每所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三是核心层,被全体师生和社会认可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校风、学风等。

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体规划各校学校文化的同时,要求各校密切结合校情,自主选择和开发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学校精神建构、校园环境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形成各所学校的文化特色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格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校本课程是学校师生基于学校实际而共同研发的课程,它必将成为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区整体规划,依托种类繁多、特色各异的区域文化校本教材,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渠道,力求让每一所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同时,充分发掘每一位师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实现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孕育独特的学校文化品牌,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小西湖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以“身边的数学”为重点,涵盖多个学科。“身边的数学”是小西湖小学校本教研的品牌项目。“身边的数学”是一种数学教育理念,即把数学送给热爱生活的儿童,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是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实现形式。这一项课程,以生活逻辑为起点,以综合性主题为呈现,以数学思维为核心,以数学的方法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生活领域由家庭不断扩大至世界范围,相应的意识达成目标由家庭成员直至世界公民,有力地回答了新时期数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命题,很好地落实了湖小的教育理念。近年来,“身边的数学”在全市影响越来越大,在市区曾多次进行会议交流,均反响热烈。2007年12月23日,学校召开了“把数学送给热爱生活的儿童”“身边的数学”专题研讨会,《人民教育》编辑专程来校采访。2008年第八期的《人民教育》以“生活润泽教育,教育唤醒人生”为题对小西湖小学“身边的数学”研究进行了专题推介。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校本课程、考棚小学的《关爱、快乐、成长》校本课程、凤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正学路小学的《啊哈!创新》科技校本课程……一校一课程,一校一品牌。我区的校本课程正如朵朵奇葩,绽放在秦淮文化的大地上。

3. 多方参与,积极互动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将不同类型的研究人员引入进来,从校长,到分管校长,到大队辅导员,再到普通教师,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和领域的扩充,不同层面的学校人员参与进来,使得研究始终贴近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前线、最实际的层次。

如: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推进我区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向各校领导、教师征集了主题为“细节:处处都有闪光点”的文章,要求选择典型事例,用记叙文形式写出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并要写出做后的思考、新的想法。写作内容包括学校管理、人文关怀、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活动等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开展访谈、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区域内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情况进行调查与摸底,既了解基础,也推动建设。通过举办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沙龙、论坛、研讨会等,对学校文化做理论上的研讨与证明。在沙龙上,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激辩与碰撞、质疑与协商,智慧共享、问题共商,大家都得到很大的收益。以讲述我们身边故事的方式,发现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制度中的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等等。通过学校历史故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体会校园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针对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的学校,课题组成员将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这些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出谋划策,帮助这些学校共同分析文化发展的目标和定位,确定主题,指导建设工作。

4. 典型引路,经验辐射

在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之初,带领一批学校先行研究,摸索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然后将这批学校的做法予以总结、提升,再在全区以经验介绍、现场会等形式予以推广,逐渐把一些好的经验推广到所有学校去实施,以此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区域内已有一批学校积淀了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些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批学校文化建设的“排头兵”中既有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新生代”;有崇尚孔子儒家文化的传统名校,也有弘扬革命伟人精神的特色学校;有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作为学校文化生长点的学校,也有把科技、体育、艺术等科目活动上升为学校文化建设范畴来规划、实施的学校。这批典型学校成为区内的“领头羊”,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发展。在组织、开展区域推进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时,也应当借助这些学校业已形成的良好基础,总结、提炼其成功的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品佳作,充分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一批薄弱学校的发展。

促进区域内所有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促进整体发展,一是促进区域内学校学生的素质发展,如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既善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二是促进区域内教师的发展,提升文化品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为专家型的教师。三是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向往的地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不同学校间的问题共享、进度共享、经验共享和成果共享。针对某一所学校的讨论,常常是所有成员都积极投入辩论、出主意、想办法。这使得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化。

5. 督评推进,反思提升

采用督导评估和反思提升等形式,推进研究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实验前期的督导、评估旨在摸清实验学校的基础状态,明确研究的方向。而阶段评估、督导旨在帮助学校清晰和深化对自身学校文化资源优势和亮点的认识,不断反思,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

我区建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专题督导制度,充分运用行政力量,发挥督导积极的监督、协调、评价、指导作用,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促进全区各所学校努力达成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从而形成区域稳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可喜局面。学校文化建设道路漫长,往往是学校的自觉行为。督导中摒弃了统一标准,充分尊重学校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个体差异,确定个性化的督导标准、督导重点及相应的督导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个学校的改进建议、发展目标等。督导既立足学校的历史,又面向学校的未来,有效推动着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为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秦淮学校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督导中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沙龙研讨、现场观察等形式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程性的观察和调研,了解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的客观表现,进而予以准确诊断。诊断是改造的前提,这样的把脉可以让学校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以便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督导中我们重视的是一所学校环境和行为背后的文化元素,如现场观察中的课堂观察,其目的与教学督导区别很大。文化建设专题督导并不完全是上级督导者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而是用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关注学校的教育事业的核心,引导学校获取教育的深邃视野,给予学校必要的建设性指导意见。在督导过程中,专业督学、文化建设专家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促进工作。对发现的经验和了解的问题,向领导如实汇报,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有效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督导是学校文化建设获得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加快了各个学校文化建设的进度,促进了区域内的沟通交流,形成了发展共同体——如同手指握成了拳头,形成了合力。我们形成的一篇篇有价值的督导报告就是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宣传。督导中看到学校某项工作很有特色,值得向全区推广,就认真提炼总结,及时策划活动,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学校自身的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宣传,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策略的实施加速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域整体推进的进程,和而不同的秦淮学校文化让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美丽。



参考文献:


[1][2] 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0).

[3] 魏凯丰.职业化校长研修教程[M].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76).(冯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