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整体设计研究

金融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整体设计研究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上海金融学院的校训“立诚明德经世致用”就非常符合精神文化的上述四个条件,是金融院校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金融学院积极探索金融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认为金融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服务和合作,高级职业素养主要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校园的金融文化建设主要是发展和营造诚信文化、责任文化、服务文化、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

学生处 肖君政

校园文化建设是引领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对于广大师生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具有凝神聚力的感召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凸显特色,保证效果,既要有物质层面的设计,也要有行为活动层面的考虑,既要有精神文化的培育,也要重视行业文化的融合,形成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金融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对接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紧围绕金融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在精神文化、校友文化、金融文化、企业文化、活动文化和多元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条件和文化氛围。

一、以发展历程为基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本内涵,是各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它包括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贯穿并渗透于学校发展的每个层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精神文化来源于学校的发展历程,在总结的基础上精心提炼是为了引领学校更好地发展。因此提炼出的精神文化首先应是历史沉淀的。它要能够被师生和校友共同认知和赞许,它要能代表师生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其次,精神文化应是人性的。精神文化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其本质应该对应真、善、美的价值归宿和知、情、意、行的道德融合。再次,精神文化还必须是民族的。精神文化既是现实的选择性载体,更应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再造性载体,要以深邃厚重的历史内涵和开拓进取的时代底蕴,把民族本性与特质的精神理念、价值选择和文化内核播撒深耕于校园生活中。最后,精神文化还必须是社会的。精神文化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精神文化要能契合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校园小文化要包容于社会大文化。例如,上海金融学院的校训“立诚明德 经世致用”就非常符合精神文化的上述四个条件,是金融院校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

精神文化的建设应着重两个方面:第一,凸显办学理念,增强师生认同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若要产生效果,必须广泛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质,形成广大师生的内化和认同,使情感的共鸣带动行为的自觉和思想的深化。第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校风要正气,教风要严谨,学风要活泼。行政人员要端正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教师要崇尚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学生要活泼好学,注重技能培养。在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师生会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以校友会建设为依托,培育积极校友文化

校友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延展示,是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和合作交流之所在。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具有大学精神的深刻烙印,认可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学校培养的成功,具有浓厚的学缘关系情感,具有在校时学生以母校为荣、毕业后母校以校友为荣的荣誉维系共同心理,具有相互了解、获取信息、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具有宣传母校、支持母校发展、回报母校的价值取向。它在激励广大学子、助力学校发展、积淀和传承精神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专业性强,需要拓展广泛的人脉关系,培育和建设校友文化可以广结合作办学之链。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就把校友文化作为其三维文化的重要一维,“通过校友组织,在编织力量之链、汇集办学资源,编织情感之链、积聚金融底蕴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培育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有效的校友工作机制。建立校友总会和各地分会,加强联系,构建稳定的沟通渠道以维持校友文化的持续性。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以保障各项活动和工作有章可循。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定期开展联谊交流、服务校友、服务母校等活动,增强校友间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第三,培育未来校友的爱校意识。在校师生是潜在的未来校友,其爱校意识的培育是将来校友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人本对待在校师生,加强他们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理解。学校教职员工要始终牢记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关心爱护在校学生,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相互间的深厚感情和荣辱与共的价值观。第四,加强典型校友的塑造和宣传。学校要善于挖掘塑造有潜力的优秀校友,建立跟踪机制,要重视新媒体的宣传影响力,及时广泛宣传优秀校友典型事迹,借助其影响力提升本校品牌和公众形象。

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着力营造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是金融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由金融院校的行业背景所决定的。金融文化的营造应当紧紧围绕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服务。上海金融学院积极探索金融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认为金融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服务和合作,高级职业素养主要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校园的金融文化建设主要是发展和营造诚信文化、责任文化、服务文化、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

坚持诚信文化育人为首。诚信是金融事业的灵魂,金融院校要始终抓住诚信教育的主题,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品行,培育学生诚信的职业人格。学校可出版、印制诚信教材,开设诚信课程,加强诚信宣传和研究。学校可借鉴银行运行机制成立诚信银行,试行诚信借贷和信用制度,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和学生诚信档案,以制度约束学生诚信行为。学校可开设诚信考场,建立诚信商店和诚信书店,设立诚信自行车、诚信伞,推出校园诚信指数,指导学生的诚信言行。

坚持责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担责承压。责任心是成功谋事的前提,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当前金融院校责任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进入企业挑肥拣瘦,害怕担责,慵懒逃避,不敢承压。父母娇生惯养造成的只顾享受、逃避义务的“啃老”现象和金融业动则巨量资金所需的重大责任形成鲜明对比,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是需要有民族责任心的管理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因此将责任上升到文化,让学生感受责任文化的氛围显得迫切而重要。具体做法,例如可以成立学生发展银行招聘学生职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银行职业的风险、职责和义务,做到敢于对错误负责,敢于对结果负责。

坚持服务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意识。金融行业本质上属于服务产业,在人类社会正向服务经济转化之机,今后将更加凸显服务的特征。良好的服务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金融院校的服务文化建设既要有小服务的意识,又要有大服务的格局。小服务主要是指培养基本礼仪和职业文明素养,让顾客体验和感受到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而大服务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长远的眼光,具有主人翁意识,把提供优质服务当作一种很自然的工作方式和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小服务文化可以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金融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实践培养,大服务文化则需要制订专门行为训练方案进行养成教育的长期培养。

坚持合作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合作文化能带给团体成员的归属感,是维持团队认同和合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几次培训就能做到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关键在于合作文化的氛围,在于合作文化的建设。合作文化是友好关系的氛围基础,友好关系是成员之间合作的内部动因,所以建设合作文化要倡导友好关系,构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重视多样性,充分信任和关爱学生,建立课堂中的合作和协同氛围,重视工作重点并且为实现公认的工作重点而分工合作。

坚持创新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金融行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金融专业学生的高级职业素养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贯彻市场化运作,借鉴项目化管理的手段和措施,强化竞争机制,有效配置人员、资金和技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激励课外学术科技创作。学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

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融合企业文化

校园金融文化应深度融合优秀金融企业文化,这不仅是为毕业生顺利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做准备考虑,使其在学校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与企业工作岗位上所要遵循的相一致,同时也是校企合作、银校合作、产学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共同愿景。金融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能反映企业内在的要求和自觉的行为,是稳健性和创新性的两极融合。因此,借鉴学习金融企业的优秀文化,并结合院校实际和特色进行深度融合是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在物质层面上融入企业要素。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引进金融企业文化的元素。可与优秀金融企业合作,整体布局兴建一批融合金融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利用文化景点进行金融企业文化成果的专题展示。甚至可以与金融企业合作建设校园建筑,开辟专门区域用于金融企业进行场景、行貌、发展历程、荣誉成果等文化宣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通过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金融企业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其次,要在学生行为规范中融入金融企业制度。要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校企合作、银校合作、产学合作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内容的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定期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行为训练。

最后,要通过实践教学融合校企文化。要结合金融企业岗位实际,加强实训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教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养成严谨职业习惯,深化职业岗位情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操作能力,感受金融企业文化氛围,促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金融人才培养。

五、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沉淀品牌活动文化

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要以实践第一的原则打造校园活动文化,审视校园活动的目的性、可行性、普适性、匹配性,把执行的系统性、操作性、坚定性相统一作为活动的关键点,把结果的高效率、高质量、多功能、持久化、社会化作为活动的落脚点。脱离了实践的活动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要沉淀实践活动,塑造活动品牌,形成有特色的活动文化。金融院校更应该把活动和实践作为卓越金融人才锻造和演练的主阵地,沉淀品牌活动文化。

要形成有金融院校特色的典礼活动品牌。典礼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教育内涵,典礼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育人,金融院校要在典礼活动中贯彻育人的核心主题,精心设计教育模块和环节,注重教育效果。要考虑学校的特征和金融行业的特点,典礼要体现金融职业的素质和内涵。要充分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添加青春活泼的教育元素,采用平实感性的沟通语言,吸纳学生互动式参与。要把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三大典礼活动打造成引人瞩目的文化盛典。

要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训及比赛活动品牌。学校要围绕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重点规划,着力建设精英百强计划、职业素养培训计划、学术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艺体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等培训活动和文化育人工程。要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广泛开展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会计记账比赛、金融理财大赛、股票投资大赛、点钞比赛、保险规划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扩大比赛影响力,提高比赛规格,形成比赛活动品牌。

要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项目和基地品牌。学校要建立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结合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突出专业实习实践、科技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四类内容。实践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多层次需要,要积极探索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规律,建立有效的动力激励机制,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认识和职业能力提升。学校要重点支持一批实践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实践项目,打好基础,打造特色,形成品牌。

六、以国际交流为突破,构建精彩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源泉。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导致全球多元文化互相碰撞冲突、相互融合并存的局面。多元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胸怀,理解和学习如何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的交往和领导驾驭能力。多元文化建设最有效的做法是拓展校际间的直接文化交流,特别是国际性交流活动。一方面,选派交换生深入异国校园生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接纳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借机在学校中对留学生来源地的文化进行充分表演和展示,促成更多的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精彩多元文化气息。金融行业的全球联动性愈发紧密,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是需要能在国际间多元政治文化的金融交流和对话中占据有利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国际性人才,因此,金融院校必须坚持国际化战略,构建精彩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强化主流文化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合、凝聚和引导多元文化。第二,有区分地看待多元文化。要对西方多元文化认真研究,思考其文化的独到之处和内涵本质,注重借鉴其中合理成分,并加强学习深化理解,促成转化。要有鉴别、有区分地看待多元文化,反对盲目崇拜、全盘照搬。第三,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多元文化建设中。多元文化建设不仅是学习西方文化,也是输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要让我国大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心、忠诚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要让外国大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增强其情感理解和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学校个性的高职院校三维文化探索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上海金融学院概况,见http://www.shfc.edu.cn/structure/xygk/index。

[3]张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周健:《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刍议》,《高教与经济》2005年第3期。

[5]陈伟滨:《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2期。

[6]黄培清:《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教育探索》2010年第12期。

[7]殷孟波、徐加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

[8]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