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大学院士群体

天津大学院士群体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大学院士群体天津大学116年来始终保持了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声誉,这来源于严谨治学的一贯学风,而这一学风又依赖于始终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周恒教授曾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担任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大学院士群体

天津大学116年来始终保持了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声誉,这来源于严谨治学的一贯学风,而这一学风又依赖于始终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今天的天津大学,无论在教师的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历史最好情况。天津大学现有教学科研人员两千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博士生导师509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595人,教授509人。下面介绍的两院院士即是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教授,著名化工蒸馏专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返回祖国,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多年来,他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化工所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顾问。余国琮教授在蒸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开拓以计算传递学为基础的蒸馏过程与设备合一的三维非平衡的模拟放大新途径,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分批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及其相应技术,在气、液两相界面现象和热力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改造了在石化及化工工业中的大量蒸馏塔,取得显著效果与巨大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了《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著和教材7种。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次,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他还是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学术期刊《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的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教授,著名流体力学专家。1929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教授曾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担任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周恒教授在流动稳定性理论上,发展了弱非线性理论,找到了流行的弱非线性理论所给结果不能解释实验结果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了改进的方法。他把流动稳定性理论用于研究湍流相干结构,给出了相干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壁湍流近壁区相干结构的生成机理给出了一个基本完整而合理的图案,研究了可压缩剪切流增强混合的方法。周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二自由度气体动压轴承陀螺仪的自激振荡问题,并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并试制成了先进的二自由度气体动压轴承陀螺仪。1987年,他因在流动稳定性理论上的贡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著名建筑学专家,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常委。彭一刚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等。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彭一刚教授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学科的前沿课题。他发表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空间、体形和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6部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著名生物物理学家,193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起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1965—1970年在天津工科师范学院任教,1970—1979年在天津轻工业研究所工作,1979—1982年在法国国立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是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张春霆教授是我国少数生物信息学家之一。他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以此为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转而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先后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他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用双Sine—Gordon偏微分方程组来模拟DNA分子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碱基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此工作得到近100次的SCI引用。二是提出了DNA序列的Z曲线理论,开拓了一条用几何学方法分析DNA序列的新途径。目前,Z曲线理论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已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为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系统地开创了DNA序列分析中的几何学研究途径,得出了关于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与密码子的选用之间存在着强关联等的重要结论。在蛋白质结构类的预测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性的成果,提出了预测HIV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剪切活性部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解释细胞内微管蛋白质装配过程的内部运动机制的精妙理论。张春霆教授的研究成果曾获得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还获得2000年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教授,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1939 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考入天津大学精仪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并留校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姚建铨教授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现代光学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任美国光学学会及SPIE会员、南加州大学激光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等职。姚建铨教授曾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民进中央委员,第九、第十届民进中央常务委员,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主委。姚建铨教授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他发明的双轴晶体的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在新型激光器及应用技术方面,他成功研制了高效固体激光器、可调谐激光器、高效倍频系列激光器等,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他发表论文350余篇,在国际会议和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成为中外知名的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中科院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6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个人获得最高荣誉奖“一级骑士勋章”等殊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楚生教授,著名水利工程学家,1926年6月出生,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48年曹楚生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教学工作,从事厂房、桥梁等设计工作,在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他工作务实,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设计工作,在各种大坝的设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曹楚生教授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及水利部天津设计院专家委员会主任,198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曹楚生教授主持设计了大批的水利工程。20世纪50年代,他在汪胡桢老工程师的主持和指导下,负责佛子岭连拱坝、磨子潭双支墩大头坝和响洪甸重力拱坝设计,这三种坝型各具特色,国内都是第一次建造;20世纪60年代,他主持设计了黄河上第一座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第一座大型碾压式堆石坝———碧口大坝也是曹楚生院士负责设计的;20世纪80年代,他设计了潘家口工程,其中带宽尾墩的溢留坝属国内首次采用,其厂房系我国第一座大型混合式蓄能电站。为了适应供水需要,水头变幅极大,采用了可变频———变速运行的变速机组,下池左岸中立坝采用具有抗渗和抗冻性能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坝,这些在国内均属首创。他结合工程实践,撰写了坝工设计地震应力、坝基稳定和处理等方面的论文20余篇,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的部分内容,编写了《中国水利》中《中国坝工》一章。曹教授还在水工结构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教授,著名化工工业结晶专家,1938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1960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65年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贵州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大学任教,自1980年调入天津大学工作至今,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是天津市授衔专家、国家“八五”立功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教师。王静康教授致力于化工结晶科技领域的研究及其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开发了工业结晶系统工程集成理论与设计新方法,发明了熔融液膜结晶、精馏结晶及反应结晶等耦合结晶新型装置与技术,发展了新型工业结晶器模拟放大的流体力学准则,建立了放大模型及其计算机辅助过程控制多变参数的新策略,完成了结晶器10000倍以上的工程放大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她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共5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的转化,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建成了20条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新增年效益在亿元以上。其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部委级以上8项奖励。她曾主持1998年国际工业结晶会议。2002年,王静康教授获得我国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的殊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沈家祥教授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和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沈家祥教授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沈家祥教授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课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1934年6月11日出生湖北省沙市市,1962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曾任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声华教授是天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一直工作在激光及光电测量技术科研第一线,发展了一系列非接触、在线测量新原理新方法,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他曾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研究的“几何量计量仪器现场标定新技术”项目,2002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并著有《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测量技术》等著作,发表了168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学科建设方面,叶声华教授特别注意具有创新能力工程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出80余名博士、硕士,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学术梯队。出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使他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叶声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教授,著名一般力学专家,1931年3月29日出生于山东肥城,195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留校工作至今。1963年,陈予恕教授获苏联科学院机械所副博士学位,1986年加拿大贵富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选为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陈予恕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发明专利3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共发表重要论文150多篇,SCI、EI共收录108篇次、他引57次,国内统计他引288次,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6名。陈予恕教授领导的一般力学学科,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特色的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教授,著名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1936年出生,北京市人,1958年在天津大学本科毕业,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是我国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余贻鑫教授1980—198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进修,1991—1992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1997年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电力系统控制专题讲座首席客座教授。余贻鑫教授长期结合电力系统工程实际进行深入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电力大系统安全监视、防御与控制中域的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国际先进成果,并在世界上首次把该成果用于实际电力大系统。在城市电网优化规划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电网规划理论、模型与算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完整和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城市电网规划系统,从整体上超过了国际上著名的一些电网规划软件包的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这一技术领域工作的科学化。余贻鑫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和EI检索的计101篇。出版《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等著作4部。他所培养的博士生中,一人已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人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教授,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6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县,1985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基尔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至今在天津大学工作,现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登华教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或技术开发任务。他围绕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针对工程进度问题,系统地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仿真与实时控制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随机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坝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与实时控制分析方法;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探索并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维统一模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分析方法;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建立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理论及技术。钟登华教授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我国3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登华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此外,他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09年,钟登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教授,感光材料专家,1936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系,获工艺工程师。同年回国后,她被分配到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前身)工作。邹竞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乐凯研究院首席专家,河北省科协副主席。1994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邹竞教授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感光材料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她曾研制出当时国防军工急需的三种特种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从事彩色电影底片和民用彩色胶卷的研制。“六五”期间,她曾主持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底片及民用彩色胶卷的研制”。1985年,邹竞教授研制成我国新一代高温快速加工5212型彩色电影底片,在此基础上1986年研制出第一代国产彩色胶卷,即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1987年至1990年,邹竞教授研制开发了第二代乐凯彩卷,即乐凯BR100彩色胶卷。1991年至1993年,她承担了“八五”国家技术开发重点项目“ISO100高清晰度彩色胶卷技术开发”的任务,1993年研制开发出第三代乐凯彩色胶卷,即乐凯GBR100彩卷,使国产彩卷质量逐步提高,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进入21世纪以来,邹竞教授开始从事新一代医用胶片研究,先后研制出通用型医用感绿X射线胶片、医用氦氖激光影像胶片和医用红外激光影像胶片。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邹竞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将研究领域从感光材料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拓展,成功地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透明导电膜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膜,并已投入产业化生产。由于邹竞教授在国产彩色胶卷研制和新产品开发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她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2009年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