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分析

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分析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分析一、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现状表3-8描述了中国医药业近10年来的市场集中度情况。按照此种划分方法,中国制药行业是典型的原子型产业。这说明中国制药行业市场仍然是相当分散的。所以,在短期内,中国制药业的市场集中还将会以分散为主。

第四节 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分析

一、中国医药业的市场集中现状

表3-8描述了中国医药业近10年来的市场集中度情况。从表3-8可以看出,1994~ 2004年间,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一直不足15%;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8)则一直不足20%。虽然,自1998年以来,中国医药产业的CR4和CR8都有小幅增长,但增长幅度不是很明显。依据贝恩对美国产业垄断的竞争类型的划分,其中若一个产业内企业数很多,且4家企业集中率在30%以下、8家企业集中率在40%以下,则该产业被称为原子型产业。按照此种划分方法,中国制药行业是典型的原子型产业。这说明中国制药行业市场仍然是相当分散的。

此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中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更显得非常低。早在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已达44%。[22]另据资料表明,世界上前25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10年前的不足40%提高到了现在的60%以上。这是近10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3年,世界上前5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39%,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见表3-9)。

表3-8 中国制药业1994~2004年市场集中度

资料来源:根据1994~2004年《医药统计年鉴》和《医药经济信息》整理。

表3-9 2003年全球与中国制药业市场集中度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二、市场规模因素分析

依据《中国国家医药卫生年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药品的消费水平在以每年16%的速度加速增长。并且人均生活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引起药品消费水平的1.37个百分点的增长(见表3-10)。[23]另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都将会拉动药品市场的扩大。

静态上看,市场规模越大,少数企业支配市场的难度就越大,市场就越趋于分散;从动态上看,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张要求市场中的企业规模要以大于或等于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扩张,否则也会导致市场趋于分散。所以,在短期内,中国制药业的市场集中还将会以分散为主。

表3-10 1998~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GDP与人均医疗支出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企业数量与规模因素分析

中国的制药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800余家,1996年曾达到5396家的最高峰,即使是现在也仍有4300余家;而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美国,制药企业还不到2000家;将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德国,制药企业的数量也只有1100家;英国则更少,只有330家。[24]在任何一个时期,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它只允许少数有效率的企业存在,更何况中国医药市场的容量还比较小,如此多的企业存在只能使竞争加剧,行业利润下降,导致医药产业过度竞争。

在中国如此多的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生产销售能力也并不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大的哈药集团年销售总额仅相当于葛兰素史克公司的1/50。另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中国全部国有及有较大规模的非国有制药企业共3488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平均每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3494万元人民币。这个规模虽然较1995年统计的平均每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1024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但与国外制药企业相比,此数值仍然偏小,这也说明中国医药产业中根本就没有强大的企业。

四、进入壁垒因素分析

1998年以前,中国制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很低,进入制药产业的企业比许多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总数还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产品的差异性和新技术含量非常低,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虽然1998年以来,国家开始对医药生产企业实行强制性的经济性进入规制,如GMP认证制度,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不得进入医药产业或者被迫退出该产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药产业的进入壁垒。但这些规制的运行效率不甚明显。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日趋完善的竞争规则以及行业本身的规范和规律的发挥,中国制药业的进入壁垒将会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五、企业兼并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行业的兼并始于1993年10月沈阳市东北制药总厂等8家大中型制药企业组成的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此后,企业间的并购活动频频发生。1994年4月,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开启了国有股权转让的先河。自1997年三九集团完成对湖北黄石制药厂、咸宁制药公司、安路制药厂和李时珍保健品厂等一系列制药公司的并购后,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逐年增多。截至2004年,医药类上市公司该年的并购数量为25例,占整个上市公司并购数量的12.6%,在整个医药制造业的总并购数量中的比例达到了42%(见图3-2)。

图3-2 1994~2004中国医药制造业并购情况

资料来源:王志峰:《企业并购与产业演进——以中国医药制造业为例》,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3页。

从总体上来看,根据兼并的特征差异,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兼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期、兼并特征如表3-11所示。经过近10多年的医药企业的兼并,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可以通过表3-11得到反映。当然,这只是促进市场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11 中国医药制造业兼并特征

资料来源:王志峰:《企业并购与产业演进——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为例》,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6页。

思考题

1.简述以产业集中度为标准的市场分类以及产业集中度的局限性。

2.简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基本内涵。

3.影响产业集中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兼并的类型及其动机。

5.如何看待兼并与市场集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2.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3.克拉克森、罗杰·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4.J.蒂罗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斯蒂芬·马丁著,史东辉等译:《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夏大慰:《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8.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刘吉本:《产业政策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0.杨公朴:《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2.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4.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15.曹棣泉、常科:“论国药企业竞争优势的构造”,《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6期。

16.王万玉:《中国制药业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7.孙国君:“我国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浅析”,《中国药房》,2004年第10期。

18.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19.M.S.Greenwood,M.J.Carter,1997,Business Economics:Concepts and Case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0.Panzar J.C.,Willig R.D.,Economics of Scop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2):268-272.

21.Willianmson 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ree Press,New York:56-58.

22.Max.O.Lorenz.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Wealth.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9.(1905).pp.209-219.

23.Bain,J.S.,Economics of Scale,Concentration and Conditions of Entry in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44),pp.15-39.

24.J.S Bain,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pp.293-324.

25.George J.Stigler,Monopoly and Oligopoly by Merg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50:23-34.

【注释】

[1]在1959年版的《产业组织》中,根据前4家最大企业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即CR4,贝恩把工业部门的市场结构分为4类: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CR4为75%以上)、中等程度集中的寡头垄断(CR4为50%~75%);轻微程度集中的寡头垄断(CR4为25%~50%)和非寡头垄断(CR4低于25%)。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3]Max.O.Lorenz.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9(1905),pp.209-219.

[4]O.C.赫芬达尔在1950年的博士论文《钢铁业N集中》中提出了的赫芬达尔指数,它等于(V+1)/N。V是企业规模的变动系效,N是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如果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都一样,企业规模的标准差等于零,则该指数为1/N;如果只有1个企业,其指数值最大为1。

[5]J.S Bain,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pp.293-324.

[6]George J.Stigler,Monopoly and Oligopoly by Merg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50,pp.23-34.

[7]Bain,J.S.,Economics of Scale,Concentration and Conditions of Entry in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44),pp.15-39.

[8]夏大慰:《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9]克拉克森、罗杰·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0]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3页。

[11]M.S.Greenwood,M.J.Carter,1997,Business Economics:Concepts and Case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克拉克森、罗杰·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3]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刘吉本:《产业政策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15]克拉克森、罗杰·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6]杨公朴:《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158页。

[17]Klein,CrawFordand,Alchian.:“纵向一体化、可占用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110~153页。

[18]Grossman,Hart:“所有权的成本与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270~314页。

[19]Panzar J.C.,Willig R.D.,Economics of Scop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2):268-272.

[20]Saronovitch,Sawyer:“并购发展与集中”,《牛津经济报》,1976(3),转引于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21]斯蒂芬·马丁著,史东辉等译:《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22]曹棣泉、常科:“论国药企业竞争优势的构造”,《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6期,第14页。

[23]王万玉:《中国制药业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24]孙国君:“我国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浅析”,《中国药房》,2004年第10期,第5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