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对策

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对策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对策宋青兰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途径。并称这种教育模式威胁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同时,一方面存在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另一方面存在研究生创新体制的不足。

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对策

宋青兰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因此,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创新”。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弱。但是,知识经济又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又不断在挑战现行的教育体制。

近几年来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教学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当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应的地方。高水平、创新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也是研究生教育“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有:

1.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从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http://www.studa.net/lixue/>科学<http://www.studa.net/gongxue/>)的统计数据分析<http://www.studa.net/>,一是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二是研究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2.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学术论文的数量因其较强的客观性而成为衡量高校知识生产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发表国际学术榜论文的数量有较大增长,比如,1998年北京大学发表SCI论文970篇,2003年达2217篇;1998年复旦大学发表SCI论文528篇,2003年达1245篇。但总体而言,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2003年哈佛大学发表SCI论文7220篇,东京大学为7113篇。

3.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不只表现在学术论文数量偏少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的质量差距较大方面。真正表现一篇论文内在价值的是它的被引用次数,真正表现一个学科在世界科学中学术影响力的是它的篇均被引用次数。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6)。

4.原创性成果稀少。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看,有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还是极少数。有学者将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的现实概括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http://www.studa.cn/>的应用和重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工作会议上,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并称这种教育模式威胁到研究生创新能力。

90年代以前的研究生人数很少(90年代中期,全国在校研究生数量才不过三万多人),课程也不多,倒是和导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都不大,基本上还是保证了学术研究创新所必需的宽松的环境。但这几年随着扩招规模的一再扩大,1998年全国招收7万研究生,2001年达到16万,2005年则达到惊人的3 0万-35万,2006年全国硕士生招生报考人数更达到127.5万!在这样的学生数量压力下,人均教育资源占有率开始急剧下降。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大学”教育,而又不愿放弃扩招带来的好处,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充满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变成批量化、模式化的大机器生产,把压力传递给研究生本人。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由于扩招而带来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等问题。研究生宽松的环境被挤压殆尽的结果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创新能力的降低,学生老师辛苦三年所创造的人力资本价值并不大,甚至比不上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价值,这就是所谓“文凭贬值”。而对整个社会来讲,所谓文凭贬值、“硕士生不值钱”,其实质就是个体人力资本的贬值。不久前社科院公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总体差距明显。个体和整体人才竞争力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发展前景堪忧。

“工具化”的教育模式也是一个阻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工具化的思路导致学生只重技能,思维方式单一,影响创造能力的开发。不仅如此,在这种“工具化”的教学中,教师只成为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在教育者的创造力被扼杀的情况下,被教育者又有什么创造力可言呢?教育的本意应是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我们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试图要灌输给学生一些有用或没用的知识,背手听课,死记硬背、分数划线,都是为了灌输的方便。在这样“高等教育工具化”的机制里,所谓“创造力”反而是一个妨碍灌输顺利进行的障碍。同时,一方面存在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另一方面存在研究生创新体制的不足。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http://www.paper800.com/paper-186-1/>”,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创新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整个教育的关键。

1.深化教学改革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他们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有必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http://job.studa.com/>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主要手段,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必须服从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不仅要注重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http://job.studa.com/>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http://abroad.studa.com/>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其次,改革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的实例或以科学家的发明思路引导研究生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决定研究<http://bbs.studa.com/>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能够适应科技<http://www.studa.org/>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在学术界享有声誉、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首先,严格控制导师的选拔。在选拔研究生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其次,多途径、多渠道引进导师,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发展<http://www.studa.net/fazhan/>动态,立足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和科研环境会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深层次的影响<http://www.studa.net/>。研究生只有参与高层次的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实践、发挥,进而得到提高。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多数高校硬件设施的改善相对滞后,如设备、实验室等办学条件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研究生教育<http://www.studa.net/jiaoyu/>的投入,改善硬件设备,有效提高试验条件,努力建设符合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条件。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适度前瞻地调整学科专业,加强与高技术产业部门、特别是与体现国家需求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推进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与互动。利用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跨院系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稳定规模,质量优先”,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深化研究生管理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扩大与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

5.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自主设计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拓展空间。完善学分制,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实行灵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6.强化各项管理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首先,必需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考虑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挑选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http://www.studa.net/lixue/>、公共关系学等知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http://exam.studa.com/>管理知识,了解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http://www.studa.net/>和特点,熟悉工作程序。其次,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研究生院、院系、导师组三级共同管理。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院采取宏观调控管理方式。在课程学习阶段以院系集中管理为主,导师组配合管理,以利于各种考核、奖励机制的实施。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论文撰写阶段,以导师组为主,研究生院和院系为辅的管理方式,确保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此外,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制度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多承担纵向课题的导师及其研究生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给予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在具有难度的创造性科研事业上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量,极大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奖学金高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学校经费中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或奖励基金,不仅有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有利于在研究生群体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淘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可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采取“严进宽出”的培养制度,尽管有许多高校实施中期考核制度和研究生论文外审制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淘汰率相当低,没有达到引入淘汰机制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所在,以便研究应对之策,尽快加强和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