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eminar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简而言之,Seminar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因此,借鉴Seminar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实现研究生教学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彻底转变,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世纪人才。

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1]1

李义超[2] 华 颖[3]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摘 要:Seminar是国际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意义重大。我国研究生Seminar教学相对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改革研究生教学模式,引入讨论课教学,对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意义深远。

关键词:讨论课;创新能力;研究生教学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许多高校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育混为一谈,仍旧采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手段来传授知识,而没有突出其“研究”特点。因此,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其迫切。国外高校的研究生教学广泛采用Seminar形式(Seminar指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或开创性研究,定期讨论研究进展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差距较大,虽然Seminar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然而许多都处于“无名无分”的混乱状态。事实上,Seminar本身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活动,不仅学生需要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任课教师也要做充分的准备,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考虑到开展Seminar需要具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借鉴Seminar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程中穿插部分课时的讨论课成为当前的普遍选择。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特点

Seminar形成于18世纪的德国大学。当时,一些德国大学开始摆脱宗教束缚,以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作为办学理念。Seminar根据科学标准和方法制订最优流程,为研究生提供独立、自主、负责的课题研究途径。Seminar不仅能充分地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而且还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和交流,吸取有用信息,拓展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Seminar不仅有利于深化和拓展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生通过独自寻找相关主题的文献,并对资料进行合理地筛选、分析和研究,从而掌握了如何科学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Seminar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且独立解决问题。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部分重点大学已在研究生的教育中采用了Seminar教学模式。如何在其他普通高校推广Seminar教学模式,在教育理论和教改示范性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教育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到90年代的“教育的主体性”,进而发展到现在的Seminar教学模式所强调的主体之间关系,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有效地开展和推广Seminar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改示范性体现在以Seminar形式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比之下,Seminar教学强调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简而言之,Seminar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因此,借鉴Seminar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实现研究生教学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彻底转变,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世纪人才。

二、讨论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讨论课营造了平等教学环境,实现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

研究生在文献收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较之本科生有很大提高,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经过思考并理解的知识。此外,由于讨论课信息来源广、信息容量大,师生之间的“认识落差”在逐渐缩小,研究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为实施课程讨论创造了条件。通过课程讨论所创造的师生平等、学术自由的环境,减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氛围,使他们在思想交流和理论观点的碰撞中获得真知。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课堂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未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讨论课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开展讨论,学生不得不根据讨论的主题寻找前沿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比较和归纳,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论点。同时,开展讨论,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基本原理和定义,而是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事实上,研究生都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每个学生又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独立思考和表现自我的愿望,一旦为他们提供这种机会,他们必定会尽力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课程讨论可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讨论课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活跃了教学氛围

要保证讨论课的顺利进行,从开始准备到具体实施,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僵硬地传授知识,而是应当有针对性并且科学地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也为教师获取信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教师只有敏锐地抓住学生提到的关键信息,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和盲点,并加以恰当地引导,才能使讨论自由灵活地从多个角度展开。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更使得课堂教学在讨论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教学反馈系统,从而使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

三、学生对讨论课的认知: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研究生对讨论课的认知水平,发现讨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我们设计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一)学生希望增加讨论教学课时

高达70.8%的学生认为讨论教学有待加强,其中,更有4.2%的学生认为讨论教学远远不够。可见,研究生对课程讨论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认同感,非常欢迎讨论教学这种教学组织模式。

(二)学生缺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只有30%的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部分学生在讨论教学中处于被动位置,只是把课堂讨论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主动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三)学生期盼开设研究方向讨论课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讨论课,而且讨论的主题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是由教师硬性地来规定。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四)学生倾向小组讨论

就讨论的组织形式而言,多数学生倾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而摒弃个人独白的简单发言方式。原因在于前者有利互动,后者缺乏交流。

(五)主题综述还是论文评述,学生态度暧昧

就讨论发言的内容而言,是以主题综述为主,还是论文评述为主,学生态度比较暧昧。主题综述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某特定主题的学术前沿,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论文评述要求学生具有更为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能够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态度暧昧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职业规划有关。

四、优化研究生讨论教学的建议

针对研究生对讨论教学的认知水平,结合我们在讨论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优化研究生讨论教学应该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设研究方向讨论课

目前,尽管多数研究生课程中镶入了讨论教学内容,但开设研究方向讨论课的学校却很少。研究生培养呈现专业细分趋势:同一专业研究生,往往细分为多个研究方向。开设研究方向讨论课,不仅有利于明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向兴趣,深化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讨论教学课时

讨论教学既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是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适度增加研究生讨论教学课时。增加讨论教学课时,除了开设研究方向Seminar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每门专业课程中安排更多的讨论课时。据我们了解,很多学校对研究生课程的讨论教学课时没有明确要求,课程讨论教学的安排仅仅是任课老师调节教学内容与计划课时差异的一种弹性手段,是在教学内容难以满足计划课时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为了克服讨论教学过程中的这一弊端,建议管理部门对课程讨论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如,专业课程应当安排不少于计划课时1/3的讨论教学内容。

(三)强化互动、活跃气氛

讨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学生普遍缺乏互动意识。往往是一堂讨论课结束,只有数位同学发言;任课老师提出很多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提问却寥寥无几。强化互动、活跃气氛,就是要在任课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参与讨论的学生对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为此,任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约束,规定学生必须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才会迫使学生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发现文献当中的疑点、难点,进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洪根,薛静.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特征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7):26—34.

[2]崔荣佳.合作学习法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24—27.

[3]顾红,孙光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92—93.

[4]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8):43—47.

[5]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0—23.

[6]王秀丽.大学生合作学习[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5.

[7]邢以群,姚静.研究生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23—26.

[8]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

【注释】

[1]本文为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部资助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2]李义超,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公司金融。

[3]华颖,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