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与对策探讨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研究生院的角度,以目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并结合2011年东南大学参与教育部的“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规律与实践经验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新体制,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结合东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措施,归纳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与对策探讨

曹蕾,刘松玉,王华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更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本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通过完善学科布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科研创新平台、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要素;对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在推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社会科技文化进步为己任。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是我们每位研究生导师及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研究生院的角度,以目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并结合2011年东南大学参与教育部的“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规律与实践经验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新体制,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影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

1.缺乏交叉综合型的学科布局和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学科布局和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既要有经典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有学科新方向的探索[1]。随着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的发展面临很多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靠传统单一学科是无法解决的,需要通过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交叉渗透、彼此融合、相互作用才能解决[2]。而现有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能体现学术前沿的课程偏少,体现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课程更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不能扩展学生视野,学生创新思维也基本上得不到训练。长期以来,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公共实验基础、公共技术类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设置欠合理[3],无法满足科研及工程技术的需要。从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发放的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学校课程设置方面,67.5%的管理者认为学生应该选择跨1~3个学科领域的课程,才能有助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4]

2.缺少创新、敬业、和谐型的导师队伍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是关键。“名师出高徒”,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只有高水平的导师才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交叉综合学科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学科的关键点和突破点,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所谓导师就导在这里。这才是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此外,导师通过教学、科研指导和思想教育,其自身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不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学生对学术创新和科研创新的追求和渴望,成为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涉及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面:从调研数据分析,在指导方式上,被调研者所在学校主要采取的是“单一导师制”,即只有“校内一个导师”,比例占到总数的61.1%;而采取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及“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比例很低,分别为29.1%和6.1%;在师生关系类型上,49.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是导学关系;20.3%的学生认为两者是合作关系;9.6%的学生认为是雇佣关系;15.3%的学生认为是松散放养关系。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呼吁学校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并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

3.缺少动手与动脑结合,突出科研和实践环节的培养方式

工科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和消化书本知识。因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极为重要,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能力,最终都将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过程进行检验。所以,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2]]。但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导师已无法兼顾所有研究生,致使研究生得不到导师的充分指导,表现在科研实践环节减弱,或者单纯为导师(老板)打工干活,这些都导致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下降,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缺少百家争鸣,相互交流的学术创新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创新除了与创新者自身的天赋、素质有关外,创新者身心所处的文化环境无疑对创新者的创新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营造产学研的实践环境和百家争鸣式的学术交流环境,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想象力[5]。而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文化熏陶。民主、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心不够,会使研究生感到学术视野狭窄,对本学科在国际上的状况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三、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对策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与学科的结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现结合东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措施,归纳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完善学科布局,构建和谐的学科生态体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布局、规模和水平,构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知识平台,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学科环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师资队伍、科研层次、规模大小、实验条件、学术水平等都会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尤其是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逐渐形成宽广的学科结构,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校正在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除鼓励研究生导师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之外,还采取了“四结合”的措施,即理工结合、理工医结合、科技与人文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结合,从这四方面积极探索,并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培育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我校还特别注意各学科要以项目为纽带,组织联合攻关,追求综合效益,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构成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推进教学、教法、教具三大改革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善于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此,我校在教学、教法、教具改革上下功夫,力求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1)在教学方面,我校每三年修订一次研究生培养方案,每年还通过完善研究生课程库的方式,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我们还特别注意大力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截至目前,我校已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140门,双语课程94门,使课程体系更加优化、合理。此外,我校还大量开设供研究生任意选修的“进展类课程”。即由国内外名师、名家,从科技前沿出发,通过精心研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开设的课程。这种课程,能使研究生“立足东大,放眼世界,瞄准前沿,扩充知识面,优化思维方式,提高研究能力”,很受学生欢迎。

(2)在教法方面,我们深知“研究生要研究,不能当没有研究的研究生”。为此,特别加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式”教学,典型案例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科技前沿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探讨式”教学,正题与反题相结合的“辩论式”教学,“综述—讨论—点评”相结合的“讨论式”教学等等,这种“研究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研究生的爱想、爱问、敢想、敢问和善想、善问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

(3)在教具方面,我们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它将教师从重复制作课件中解放出来,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我校研究生院与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早在2008年8月就联合开发了“东南大学研究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该平台具备网上实时交互式教学功能、课件实时制作功能、网上协作学习功能、教学评价和数据统计功能等。它是师生实施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虚拟环境,更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为研究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天地”和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准入和聘任制度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是关键,因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起着把关、定向、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我校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师德水平和学术水平。例如,加强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青年学者进入导师队伍;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人才担任兼职导师;采取特殊政策与措施,培养与吸引学科带头人;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等。我校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此外,我校还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研究生专、兼职导师资格准入和聘任制度,正在制定和完善《导师守则》,严格考评奖惩办法,明确导师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正在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服务体系,建立“网上课堂”、新增导师上岗培训和已上岗导师轮训制度;建设“导师之家”,逐渐改变“重学科不重导师,重使用不重育人,重权力不重服务”的偏颇观念。近来,我校又在具体指导和培养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尝试采用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指导小组进行联合指导工科研究生的方式,正在总结经验,逐渐推广。

4.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工科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和要求是他的实践性。我校是通过教学实验、科研实践、创新基地和培养基地实践增加研究生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校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各类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优势,努力开展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保证工科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试验都能如期实施和顺利完成。尤其是研究生公共基础与教学创新平台作为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设施,已向研究生全面开放,并通过采用先进的、创新的管理模式,为全校研究生提供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自主创新实践基地。另外,我校还借助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聘用企业高层、技术科研人员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共建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5.营造深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

工科研究生不仅有很强的实践特点,还要有宽阔的视野。即不仅能“低头拉车”,还会“抬头看路”,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学术交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我校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搭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视角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此外,我们还努力创造条件,引领研究生与著名学者、学术大师、各方面的专家,甚至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等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交流。

另外,我校为提升工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基础学科前沿课题进行演讲。研究生学科进展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共分力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人文进展六类,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从专家身上学到了优秀的科学品德,从而活跃了我校的学术气氛。

另外,我校还通过承办博士生论坛、校庆学术报告会、研究生暑期学校、专家论坛、学科竞赛,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到东南大学开设全英文课程等方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加强学生与同行的学术交流,从中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当然,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系统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仅涉及教育中的某一个环节,还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机制改革力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祝湘陵,郭海敏.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

[3]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4]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陈华.我国拔尖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东南大学课题组,2011

[5]赵珊,刘静.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

[作者简介]

曹蕾,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96

刘松玉,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南京:210096

王华,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