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探讨

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探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所在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深化改革,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机制。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的成效在于培育新入学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专业敏锐感和学科认同感,树立民族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

金炳镐 陈丽明 陆 鹏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培养历程及培养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所在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下了几项全国同学科专业的“第一”:1980年第一个举办本专业教师进修班,1985年第一个举办本专业助教进修班,1986年设立本专业第一个本科专业,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民族理论系(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所,1989年成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部委级重点学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先后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1984年中央民族大学开始设置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后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均是全国第一个本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课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是我校第一门市级精品课程;2003年,主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金炳镐教授荣获首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是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本学科和专业拥有多部获部委级奖的专业课和公共课教材;二十多部专著获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奖,始终保持着在本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中央民族大学拥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留学研究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人员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刻苦钻研,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依据上述培养目标,在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金炳镐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改革理念,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一揽子教学相长的改革举措和一支学术造诣高超、业务水平精湛的导师团队,培养出一大批达到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培养特点及主要做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深化改革,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机制。

(一)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

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的奠定是一个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培养历来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的方法。

所谓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就是所有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都要接受民族理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全面了解和把握民族理论学科及专业的基础理论。主要的做法就是进行分类指导:一是本科阶段是民族理论专业的学生,通过布置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深化;二是本科阶段非民族理论专业毕业的硕士生、硕士阶段非民族理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全程参加民族理论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聆听金炳镐教授为民族理论专业本科生讲述的基础理论课程,金教授课堂讲授中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论述、详尽细致的学科说明、博大精深的体系阐释、严丝合缝的理论推演、敏锐缜密的思维逻辑和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等都为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打好民族理论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新入学的研究生还要参加导师组其他成员的专业基础课,深入了解民族理论专业的研究范畴和交叉领域,为今后自己独立开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的成效在于培育新入学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专业敏锐感和学科认同感,树立民族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经历了全景式基础理论培养的民族理论研究生在民族理论研究范畴、学科发展历史、主要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主要学术派别的研究倾向以及民族理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都有了全面的、深刻的把握。这对于提升学术能力、塑造学术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十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经历过全景式民族理论基础理论培养的民族理论研究生,无论其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是否跨学科,民族理论的研究立场和思维方法都铭刻于心,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二)研讨式的思维锤炼方式

研讨式的思维锤炼方式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中逐渐形成的显明特点。

所谓研讨式的思维锤炼方式,就是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采用研讨式的手段来进行研究生思维训练的方式。这样的思维训练在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的课堂中随处可见。比如,针对导师组成员新近出版的学术著作、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新近申报的学术课题中的关键术语和重点表述的研讨;针对常用专业术语的辨析;针对社会上、学界里的热点观点的研讨等等,这一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导师新著中的重要表述的美妙之处,感受到一些学者的表述的不当之处,体会到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谛之处。这一过程包括了质疑思维、纠错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训练。研讨式的思维训练过程中,鼓励研究大胆思考,敢于思辨,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这样的思维训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造就了据理力争的良好学品。可以说,这是观点创新的开始、理论创新的基础。

实践证明,经历了研讨式的思维锤炼的民族理论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在规范学术用语、确立学术观点方面,在敢于探索、善于创新方面,在科学思辨、质疑纠错方面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思维提升。这是研究生今后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有力武器,更是人生旅途中长效的重要法器。因此,研讨式的思维锤炼方式是开启研究生研究智慧的“钥匙”。

(三)动态性的研究专题设置

所谓动态性的研究专题设置,就是在一门课程既有的、教学计划中包含的专题之外,根据当时研究需要导师应时应景增加相关专题作为研讨内容的做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的授课是采用设置专题的方式进行的。比如:在《民族理论研究》常设专题之一“民族与部族”专题中,根据当前研究的热点增设“民族与族群”的专题;在《民族政策研究》常设专题之一“民族平等团结”的专题中,根据当前的需要,增设“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在《民族理论研究》的全部常设专题完成之后增设“中国民族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专题研究;在《民族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常设专题之外增设“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文化化’研究”“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等前沿性、热点性、争鸣性的研究专题。这些专题的动态更新,形成了民族理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适时更新机制,在引导研究生关注热点研究、把握前沿动态的同时,逐步培养了研究生学术洞察力和观点敏锐性。

动态性的研究专题设置有助于提振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迎合研究生了解新事物、掌握新动向、顺应新趋势的心理要求;更有助于及时澄清一些错误观点,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有助于党和国家民族方面的大政方针政策系统地进教材、生动地进课堂和扎实地进研究生头脑;还有助于使研究生养成纵向比较中把握来龙去脉,横向比较中把握逻辑联系的立体思维习惯。因此,动态性的研究专题设置使得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的课堂呈现开放式、延伸性的特点,起到了连接课堂内外、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学和自行探索的重要作用。

(四)常态化的论文写作锻炼

所谓常态化的论文写作锻炼是指民族理论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依托研究专题的设置,固定周期、固定数量、严格质量地完成专题论文写作任务的做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自入学开始的前三个学期,在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研究专题的学习,要完成与此专题相关的作业性论文一篇(一般周期是每两周一篇),字数规定为硕士研究生每篇5000字以上,博士研究生每篇8000字以上。这些论文涉及:某专题学习主要内容的理解学术用语辨析或文献综述;教材内容的修改意见等,与专题学习相关的经典作家文章的读后感,或与专题相关著作的书评;与专题相关教材内容的修改意见等这些论文的完成情况是任课教师评判研究生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每门课的期末结课论文由任课教师指定论文题目,硕士研究生写出5000字以上论文,博士研究生写出8000字以上论文。质量较高的文章由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修改推介发表。

这样,民族理论研究生都经历了这些有关专题内容概括、文献综述、观点辨析、学术评论、书评等文章和学术批评、结课论文等类的论文写作锻炼,至少要完成近二十个专题的学习研究,完成二十多篇论文文章,硕士近10万字,博士16万字以上。这是实实在在提升研究生写作水平和学术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很好平台。民族理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认为常态化的论文写作锻炼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写作锻炼和学术锻炼,如今他们写文章的结构优化的意识、遣词造句的本领、观点提炼的能力、总结评论的方法等都是始于研究生阶段的这一关键之举,使他们掌握了论文撰写,甚至是其他文字材料撰写的“论”与“道”“技”与“巧”“法”与“则”,并已经内化为研究生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五)全方位的社会调查锻炼

所谓全方位的社会调查锻炼是指民族理论研究生全方位的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与社会调查锻炼。

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依托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法制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地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985工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优越学术资源,全过程参与到项目的论证、课题的设计、调研的实施以及成果的撰写中去,体验课题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全过程,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的意识和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人均社会调查时间和频率均在全校排在前列。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社会调查活动,导师组于2003年进一步强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都必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现毕业论文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有利于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将社会见习与学术成长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民族理论研究生经过社会调查的过程深化了对理论观点的认识,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部分研究生参与社会调查后写出了高质量、有见地的调研报告。比如张勇撰写的《城市民族区的法律地位亟待明确》被《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全文转载;魏国红等人撰写的《新世纪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等一批优秀成果受到国家民委的奖励与表彰。民族理论研究生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在期刊上公开发表数十篇。广泛的社会调查使广大的民族理论研究生开阔了研究视野,增长了社会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坚定了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建言献策的决心和使命,收到了治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六)多层次的学术研讨机制

所谓多层次的学术研讨机制是指支持和鼓励民族理论研究生通过参与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来钻研业务、吸收养分、积累力量,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养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本科生建立年度学术研讨机制已12年,民族理论研究生年度学术研讨会也已15年,是中央民族大学第一个也是时间最长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2006年,金炳镐教授着眼于促进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探索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模式,联合西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共同创建了年度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研究生研讨会分别以“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理论新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60年”和“民族理论政策新形势新发展”为主题召开了六次学术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全国10多所院校的80~110名研究生和导师参加,每次收到论文100篇左右,每次研讨会都出版了论文集。民族理论研究生为研讨会撰写并提交论文锻炼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锻炼了他们的学术表达能力,论文评比获奖鼓励和鞭策了他们的学术研究,获奖论文的出版发行增强了他们的学术信心,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研讨会又为全国有关院校研究生之间,这些研究生与参会各有关院校导师之间亲密接触、直接交流、建立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研讨会收效良好,而且是在全国单一专业研究生研讨会上是首例,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研究生参与全国民族理论的各项学术活动,比如,支持研究生参加(昆明)2009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次会议、2011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年会、各年度的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民族理论研究生们参加各层次民族理论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见解,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的过程中学习交流,掌握信息,拓展思维。

(七)套餐式的培养理念设计

所谓套餐式的培养理念设计,就是为研究生的学习培养提供套餐式的学习研究思路和便捷的学习研究资料,让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培养理念。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套餐式”的培养方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主干课程授课中,以金炳镐教授为主的各位指导教师总结多年来研究生指导和教学的丰富经验,探索学术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制定“套餐”,引导广大硕士、博士研究生按照“习读典型论文—撰写感想评论—开展学术研讨—综述学术观点—形成专题认识”的思维逻辑和运行机理,开展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目前,依据上述“套餐式”培养模式的需要,金炳镐教授组织研究生编辑整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课程系列参考资料”(一至四),分别是:《民族理论基础参考论文集》(硕士专用)(100余万字)、《中国民族政策参考论文集》(硕博合用)(20余万字)、《民族关系研究参考论文集》(硕博合用)(90余万字)、《民族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参考论文集》(博士专用)(110余万字),这些参考论文集以专题的形式收录了学术界各方面关于这一专题的代表性文章,为“套餐式”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品尝”和“咀嚼”的“菜品”。此外,金炳镐教授还组织研究生编排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研究参考资料”(一至四)(共计200余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方面的白皮书汇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论文汇编》等相关资料,扩大了研究生的阅读范围,开拓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生的深入思考,启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一致好评。

以上七个方面的特点和做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全景式的基础理论培养是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其他方法和机制是高素质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的保障,这七个方面共同支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研究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思路

当前,民族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民族理论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以民族理论专业知识为主干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为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研究生专业应该在现有的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在我国民族理论学科和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全国领先、体系完备、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担当起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一)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正视社会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人员、民族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一是适应社会对民族理论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调整培养方案。通过对已经毕业的民族理论研究生的回访来征求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通过向民族理论研究生的潜在用人单位征求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二是以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民族理论研究生见习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来推动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民族工作部门、民族院校等民族理论潜在用人单位建立民族理论研究生见习制度,比如,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宗委、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族院校等;其次是建立健全民族理论社会调查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是多民族省区建立民族理论研究生社会调查基地,让更多的民族理论研究生深入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三是建立民族理论研究生读书研讨制度。通过完善机制来激励和引导广大民族理论研究生熟读经典,善读新著,并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共享读书心得体会。

(二)顺应素质要求,创新培养方式

要顺应民族理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需求,在坚持和巩固现有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培养方式,增加研究生下基层调研的机会,建立研究生参与调研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开展民族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搭建校际资源优势互补的有效平台。中央民族大学可以依托“985工程”基地建设、国家民委重点基地建设以及“211工程”民族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吸纳各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立项后共同完成社会调研工作。可在中央民族大学与各民族院校(高校)之间开展交换生制度,一方面,京外院校民族理论研究生到中央民族大学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研究生到京外民族院校边学习边进行社会调查,实现合作院校的双赢。实际上,中央民族大学已与延边大学等大学进行了这方面的成功探索。二是中央民族大学依托“985工程”建设,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各民族院校也相应配套一部分,筹集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调研资金,通过组织申报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进行调研报告评奖等一系列的机制建设,推进实践型人才培养。

(三)回应能力要求,完善培养机制

民族理论研究生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学术理解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回应研究生培养的能力要求,完善现有的相关培养机制。

一是完善研讨式的思维锤炼方式。导师和任课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重视和开展思维训练;二是完善常态化的论文写作锻炼的培养机制。导师组应充分重视和利用每一次专题作业,通过修改推介发表文章、开展课外专题研讨、创办全国民族院校研究生内部交流刊物等形式来激励研究生重视写作质量;三是完善多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导师组可尝试进行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的组织方式创新,比如,可尝试安排优秀博士生进行主题或主旨发言,参会研究生评议、辩论,指导教师最后点评等。此外,在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的评奖环节也要进行完善,不能将奖项作为一种“平衡器”来“分割”,要完善相关的评奖办法,真正使评奖结果充分体现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的真实水平,鼓励民族理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总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依然任重道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一定要虚心向全国各民族院校学习,依托优质资源,整合全国师资,组织和引领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推动民族理论研究培养迈上新台阶。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