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工科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工科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分析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出发,探索了改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提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生质量下降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为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研究生教育中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浅谈工科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光电工程学院 蔡荣立

摘 要 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分析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出发,探索了改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提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电子技术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总体来讲,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面、敏锐的头脑和灵活的适应性等主要特征外,更关键的还应该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娴熟的应用能力,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的转移以及我国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电子技术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目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工科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1.研究生招考制度不合理

学生读研的目的有多种多样,但毋庸置疑,目前不少大学生将考研作为增加就业资本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往往忽视大学阶段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考研中去,甚至将整个大学阶段用于考研的复习备考,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目前的“考研经济”。如电子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必考的基础课程外,仅参加有限的专业课考试。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学习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专业素养的长期培养,这样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必然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性不足等缺点。

前北大校长许智宏说,研究生培养应该是培养各方面素质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而不是仅会考试的学生。研究生质量下降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不能不说,考研制度已经制约着研究生整体质量的提高,亟待改革和创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为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缺乏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合作能力逐渐体现出其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巨大潜力。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使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产品也不容易产生。尤其当今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某个电子技术或产品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如需要设计电子线路、底层驱动程序设计、数据处理、信号处理等不同的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显然不能完成复杂的项目设计。

因此,现代创新型人才更应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近年来开始重视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阿波罗13号飞船摆脱故障而重返地球事件在美国被作为合作精神教育的典范;日本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增强。

3.知识结构欠合理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双重知识结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观结构)、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和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其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也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

4.忽视实践环节

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但是,我校研究生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研究生教育中实践环节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尤其对电子技术的理解很大部分依赖于实践环节,然而我校目前现状(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度较低,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无法提供给研究生足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即使参与了科研实践,也很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局限于导师的研究领域之内;另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他们主要面对的是理论学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社会实践有较大的距离,结果导致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社会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研究生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也就很难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其合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其对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将其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二、提升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朱清时院士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中提出:人的创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记忆力外,创新素质至关重要。他认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和兴趣、直觉和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五种,即自学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前沿把握能力。因此,针对研究生教育中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加强学科及学科群建设,搭建学校特色的科研平台

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这就要求建立适应社会、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学科,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使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物理、材料等,还应当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目前研究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缺乏综合性,需要注重学科建设的相互依托性。如,研究生数学课程中应当结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传感器课程应当结合材料学及模拟电子知识等。除了学科建设之外,学校应当搭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平台,给学生创造自主科研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打破传统教育机制,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健全发展。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如可以推行团队培养模式。创新团队一般可以由2~4位导师及其所带领的硕士研究生构成。导师之间的研究方向既有协同性,也有差异性,导师可以结合所负责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尤其是开展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课题研究中,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点,进行学术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模拟电路部分、有的学生负责控制部分、有的学生负责方案设计及测试。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理论联系实践,掌握电子技术学科前沿

理论最终应用于实践。课程本身理论性太强就导致学生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公式和概念,学生会更加产生排斥心理。但若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课题中的运用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浓的兴趣。所以针对常用知识点或重要的知识点,配合一些实际课题中问题处理方法的介绍,既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扩展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专业视野。比如,在《虚拟仪器技术》授课过程中,作者就以不同的现场测试环境出现的不同问题为例,说明测试技术中电磁兼容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以实际科研题目为背景,讲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最优化设计。

电子技术又是一门高速发展的学科,相对而言,大学教育中基础理论知识偏多,前沿知识内容过少,相对于社会发展需求有些脱节。因此,掌握电子技术学科前沿是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必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名公司的新品发布会及学术交流(如NI公司测试技术讲座、TEK公司新品发布会等),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电子技术、了解当前的学科前沿。

三、总结

研究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招生、学科建设、培养手段甚至就业的各个环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1.

[2] 瞿海东,陈慰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9.

[3] 李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8(2):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