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

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1]董 明[2]摘 要:传统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外语教学理论、通识教育理论、互动策略及互动案例等方面探讨如何使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通识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1]

董 明[2]

摘 要:传统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英语课堂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英语是媒介,通识教育的文本是内容,建构主义社会交互主义、人本主义和自主学习是理论指导,英语技能的综合使用、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是手段和方法,目标是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本文将从外语教学理论、通识教育理论、互动策略及互动案例等方面探讨如何使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通识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通识教育;人文素质;互动策略

一、引言

1992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指出:“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听、说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教研办1992)大纲仅仅涉及五种语言技能,但忽略了它们之间互动的关系,更没有体现英语学习与教育终极目的的关系。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十分有限,说写能力尤其欠佳,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研究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使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缺乏。不少学生面对经济大潮,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远大抱负,生活上相互攀比,精神极度空虚,面对来自学习、未来工作、个人问题等方面的重重压力困惑茫然,精神痛苦。

“一个理想的大学与其说是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赋予学生能量(power)。它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的能量。”(Whitehead 1962:43)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所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智慧自然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决不应该因为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而压缩、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培养和提高。本文将从外语教学理论、通识教育理论、互动策略和互动案例四个方面探讨在研究生英语课堂如何使学生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外语语言能力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下综合得体地使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基本语言技能的能力。在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给外语教学很大启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习者自己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其实践方法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概念、论点等,而问题的答案则由学生们去探究(Littlewood 2000:35—49)。社会交互理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学习者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特别是他的伙伴,在他认知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Littlewood 2000:40)。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把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同时也强调个人学习者的地位,提出学生们是各不相同的,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更加与众不同,而不是失去个性。人本主义的重要人物罗杰斯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Littlewood 2000:35)。总之,建构主义、社会交互主义和人本主义均强调学习者个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经历应与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并提倡学习者在交往中提高内在素质。

心理学理论催生的自主学习理论起初指的是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Holec 1981:3)。随着对自主学习研究的深入,自主学习也被赋予了学生解决问题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才能和个性做出决定(Kagan,Lang 1978:43)和学习者互助合作共同承担学习责任的内涵(Palfreyman,Smith 2003:4)。这些研究和探索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通识教育理论研究

通识教育古今中外有之,虽然名称有别,但实质相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但目的都重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提高。

(一)中国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王德胜2008:11)它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道德人格培养与科学文化教育的统一;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王德胜2008:11)通识教育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西周的通识教育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六艺”包括礼乐、射御和书数。“礼”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读写,“数”指算法(孙培青,杜成宪2009:22—24)。《中庸》提倡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素质再次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马抗美,郑真江2008:11)

(二)西方的通识教育

西方的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训练。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教育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理性。青年应该学习算术、几何、天文等科学,因为它们最完美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最高真理。他认为真正的受教育个人必须参与其中,这样就可以把真理写进学习者的灵魂。教学方法是研讨式的,主要以苏格拉底的问答式进行。老师只提供帮助,起引导作用(Bluck 1949:30—33)。

亚里士多德把教学活动、职业和行为目的分成了两类:自由的(liberal)和束缚自由的(illiberal)。他认为教育应该包括有用技能的学习和追求终极目的的自由科目的学习。自由的科目是指那些能够教会学生必要的有用的东西却不会使他们变得机械死板的科目。自然科学数学、逻辑、形而上学、音乐等属于自由科目的范畴。受雇于人的职业都会使人变得机械死板。如果一个人干某事是为了个人、朋友,或是为了实现美德,这个目的就是自由的(Everson 1996:196)。

代表希腊和罗马时代自由教育精神的自由艺术,在中世纪作为“七艺”被保留下来: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自19世纪后期以来,通识教育一直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点。通识教育指的是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也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的教育。

(三)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的范畴不断拓展,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技术性的、实用性的科目和瞬息万变的知识受到高度重视,而自古有之的人文科目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没有时间享受的奢侈品。然而,人文科目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面对现代人生存的窘境,人文素质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教育的灵魂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全人教育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人的生存能力包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能力,它决定着人的生活品质。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包括人的思维能力、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良好的个性等。生存能力与人文素质成正比,因此,人文素质是人应对复杂万变的世界的生存之本。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人文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人文意识的觉醒和提高,但人文意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却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践历练的结果。

《管子》中有一句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鉴于人文素质的主宰作用,人们因为对它们的忽略饱受其害,而它们的培养又需要漫长的过程,通识教育再也不应该被看作是通识教育科目的专利,相反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每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生英语课堂把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四、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

教育是教材、内容和教法的统一。用英语进行通识教育,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不再割裂,五种语言技能不再割裂,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不再割裂,学习内容与学习主体的经历和感悟不再割裂,专业技能与道德、智慧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不再割裂。鉴于英语属于通识科目,教材和内容都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学方法决定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使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多种互动策略的综合运用。

(一)教学主体互动

学生和老师同为教学主体,主体互动是学生有效提高英语能力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一言堂转化成一个重在启迪智慧、引领探究、答疑解惑、进行有效监督、善意督促、公正评价、与学生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而共同进步的多重角色。

与师生互动相比,生生互动应是教学重点。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他们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地扩大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具体的互动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如学生合作组织课堂教学、举办讲座、自编自演短剧、辩论、采访、编故事、相互批改作业等。

(二)英语技能的互动

英语技能的综合使用是各项英语技能稳步提高的捷径。根据短板理论,任何一项语言技能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技能的正常提高,而且在真实的场景中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读、写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重视五种语言技能在真实场景中的综合使用。

(三)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互动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介入,并生发新的观点。学生应该把课文与相关的哲学文学思潮、历史事件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并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或以短剧、访谈等形式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英文讲座对课文的人文主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另外,也可以对国内外时事从人文的角度发表见解。之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写一篇同题英语作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英语技能与名家、大家和自己人生经历的互动,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

(四)课上与课下的互动

课上与课下的互动可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作业、通过各种形式检查作业、点评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等。课下小组活动既包括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辩论,也包括分工协作为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和人文讲座收集材料、排练、相互批改作业等。课堂上由学生合作组织教学、举办人文讲座、进行小组讨论、上演短剧等。

(五)评估体系与英语学习的互动

评估的形式分笔试和口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还要评估他们的智商、情商和精神智商,关注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逻辑性。采用两种评估体系:形成性评估体系和终结性评估体系。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

(六)兴趣特长与任务的互动

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成为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形象的资本,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为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布置几个有关课文的人文话题,由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或者项目中的某个部分,也可以自命题目,课下准备,课上展示。

(七)学习共同体与英语学习的互动

教师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而分工协作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学生分工利用强大的信息渠道收集各种语言和人文背景材料,经教师过目后发到班级信箱,供全班同学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同学们还可以利用班级的邮件和QQ群相互推荐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节目和网站以及自己读过的好书等。

五、互动案例

下面的案例展示了学生如何在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进而提高幸福指数。课文《令人烦恼的二十多岁》中出现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教师请学生自愿分头课下准备资料介绍歌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介绍之后全班展开系列讨论,在回答了“如何看待因失恋自杀”的问题之后继而讨论“失恋时怎么办”。

学生的想法很多,如听音乐、找朋友聊天、再找一位恋人,甚至是恶意伤害恋人。教师在肯定大家的同时也指出它们有效性的等级差别,最不可取的是伤害恋人,既害人又害己。听音乐、尽快再找一位恋人、找朋友聊天固然比前者好,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为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学会整体思维,把自己和他人、现在和过去以及将来等整合在一起考虑。失恋之后先问自己几个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失恋”“还可以补救吗”“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等。如果没有挽回的可能可以考虑“如何由恋人变成朋友甚至好友”和“失恋的好处”。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是智慧的表现,它不仅可以平复痛苦,还有助于避免犯同样错误,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到事在人为,养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性格。讨论之后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150字题为《失恋的好处》的作文。完成后先由学生课下互批再上交,老师阅后在课堂点评,重点包括内容是否充实、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结构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准确、遣词造句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等,课后学生根据点评要点自己纠正作文中的各类错误,改进其不足。

六、结语

研究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在用英语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外语教学理论和通识教育理论,并把它们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互动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拓展他们的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幸福指数,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Bluck,R.S.Plato's Life and Thought[M].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49.

[2]Everson,Stephen.Aristotle:The Poli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Athe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4]Kagan,J.and C.Lang.Psychology and Educatio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8.

[5]Littlewood,William.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Palfreyman,D.and R.C.Smith.Learner Autonomy Across Cultures[M].Houndmills: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3.

[7]Whitehead,A.N.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M].London:Ernest Benn Limited,1962.

[8]教研办[1992]22号.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EB/OL].(1992-11-14)[2007-8-10].http://www.blcu.edu.cn/yjs_edu/zcfg/fg2.htm.

[9]马抗美,郑真江.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11).

[10]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王德胜.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08-2-20(11).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研究生学会资助项目(编号:Z00806129/SY08-2-02)研究成果。

[2]董明,女,河北磁县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翻译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