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浅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头戏。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其次,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也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缺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浅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光电工程学院 国 蓉 王宇辉 刘缠牢

摘 要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头戏。在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培养目标,从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营造科研氛围方面探讨了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也迎来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的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特征,决定了其对极具竞争意识而又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激发其学术上的竞争积极性,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使研究生改变思维方式、萌生创造性灵感的基础。实践证明,科研能力是开拓创新的基础,而开拓创新能力又是参与竞争的必备条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促进他们在学期间取得创造性成果,而且对其将来走向社会、尽快适应竞争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基本培养目标就是不仅要培养各学科未来的学术带头人,而且要培养未来社会高层次决策及管理人才。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强烈创造欲望和激情、充满朝气的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群体。而目前一些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并不强烈,对科研活动的认识比较模糊,很多人不是考虑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在相关领域勇于探索,而是求稳怕难,过多依赖导师,满足于遵循导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一些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时存在严重的知易行难的现象,科研活动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科研意识的薄弱又与目前研究生的遴选方式和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迫于就业压力,把研究生学历当做职业敲门砖,精力根本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学习风气浮躁、学术功底薄弱,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现象也较普遍。这些主观上的原因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大打折扣。

其次,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也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缺乏。一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基本上是“严进宽出”,过程控制淘汰率低。由此造成学生入学前拼命学,入学后拼命玩。这种没有低淘汰率的选拔培养机制,是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进校研究生之间素质与能力相差比较大,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高校(其本科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跨专业报考“热门”专业,其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当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难以适应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加之各个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的性质或内容不同,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本科阶段所熟知的集体生活和教师的管理,往往因此迷失了学习方向,失去了对学科和专业的兴趣。

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探析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不仅是其弟子学术生涯的领路人,更重要的是在做人方面,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导师扎实严谨的治学作风、积极进取的形象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导师自身是否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否能够在学术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影响研究生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

发挥导师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指导作用,导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强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第一,要相信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第二,多带学生参与学术交流,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高层次学术动态;第三,在科研中,应大胆地把学生推到科研第一线,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第四,注重研究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如科研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实践证明,导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只有导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学生才可能出成果。

2.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落实好学位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选修课,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挑选不同学科课程进行学习。此外,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学位课程和各种学术讲座,邀请各学科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讲学,追随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和不同学派的理论见解,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奠定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通过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应能帮助研究生建立起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的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创新工作的学术工作者。

3.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的窗口,也是确定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研究生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可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院校都为研究生创造了多种获取信息的科技手段,以确保研究生能及时地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广泛收集资料,开拓思路。随着信息情报获取手段的增多,使得研究生很容易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的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为此,提倡研究生应用综合集中法(特性或特点列举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也可通过扩散发现法(类比法、自由联想法等),通过发散思维来诱发新设想、新方案。

4.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研究生是应届生或从基层单位考入高等院校的,他们中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因而缺乏科研实践经验和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还有的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暴露出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知识狭窄、学术观点陈旧、语言表达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应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包括实验研究和学术实践。在实验研究中研究生应掌握对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的实施和检验,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对比试验或预实验,确定试验精度和实验合适的平衡时间,掌握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以及现象进行比较、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举办专题讨论、撰写论文等。这些环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强化训练。因此,应明确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及参加专题讨论的次数及阅读专业文献的数量等。

5.积极营造科研工作氛围

在一定的范围内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使研究生获得外在动力,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而且可以相互启迪,扩大思维火花,形成新的研究思路。

在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进展报告会等小范围的学术活动,可使研究生之间对相互的工作、研究深度有充分了解,拓宽学术思维。在上述活动中,不仅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可以充分切磋,深入讨论,而且同学之间也频频发问,激烈争论,对各自的研究工作多方质疑,严格挑剔,这促使报告者自知不足后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实践证明,研究小组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每个人不甘落后的劲头无疑会对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拓展产生积极的效果,对其今后的成才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让研究生走出实验室,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申报,撰写立项研究报告,从而增加与同行相互接触、相互比较和“碰撞”的机会,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不足,这也是一种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在营造学术氛围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虽然导师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每个导师在学术上各有所长,知识结构和指导经验也有一定局限。若组织系统学科、不同科研方向的导师集体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建立硕士点导师组集体检查、指导和把关的制度,则不仅可以使导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且可使不同科研方向的研究生形成小范围的学科组群,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在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三、结论

总之,研究生是学科链上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培养单位的科研生力军。而培养单位也同时兼有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双重功能。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所在培养单位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知识创新的综合实力。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研究生本人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将促进学科间的竞争和发展。创新是竞争的目的,竞争为创新提供动力,二者辩证统一。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英,李雪.工科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J].理工高教研究,2005(4):39.

[2] 管炜.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5(27):35.

[3] 李吉霞.试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6(5):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