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从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导师指导、改善学术氛围、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夯实外语表达能力和完善激励保证机制等方面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方开瑞指出,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原创力与学术生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导师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仁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从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导师指导、改善学术氛围、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夯实外语表达能力和完善激励保证机制等方面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创新能力更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袁本涛和延建林(2009)通过大规模的数据调查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最重要的是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背景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因此,直面“钱老之问”,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使命。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一般研究生培养的共性,尤其是文科研究生培养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个性特征。教师和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这两个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本文拟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努力构建有利于发挥两大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成长,探索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影响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创新能力(creativity)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而优质工作成果的能力(Stenberg& Kaufman,2010:467)。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不同学者对创新能力所包含的因素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概括而言,智力因素包括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智力能力、思维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独立性、冒险性、个人精力、好奇心、洞察力等一系列人格特征,全神贯注、精力充沛的工作作风,能够承受失败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朱红等(2011)使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0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行为特征、思维特征、知识体系和人格特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创新能力特征对创新成果的影响。其调查显示,研究生读研期间在行为特征、思维特征、知识体系等维度有较大的提高,但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提高程度较低。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大;创新成果的产生、数量及其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研究生思维特征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张绍杰和杨忠(2009)指出,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表明,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重形式上的规范要求,轻实质上的目标定位;重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轻跨学科课程和跨方向的方法论课程;重导师队伍建设,轻导师个人学养考查等问题。方开瑞(2014)指出,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原创力与学术生态密切相关。

三、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

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比如,硕士生学位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科学研究的需要,扩大知识面,侧重学科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在培养方案中要鼓励研究生进行适当的跨专业选课以及注意设置研究方法的课程。

同时,要注意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一种是从小学沿袭至今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知识灌输有余、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完全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支配下,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被严重忽视,课程教学和科研创新的互动功能未能发挥,根本无法激起研究生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致使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没有得到扩展和提高,最终导致学位论文质量偏低。另外一种是对研究生实行“放羊式”教学,师生缺乏互动,难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加强导师管理,提升指导质量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导师。197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总结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必要条件时指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优秀的导师。”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拥有多位这样的导师,在他提到的优秀导师中,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在3年之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导师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包括导师的教育理念、导师的责任心、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等,而导师的创新素质则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完善导师评定评价制度。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避免形成导师终身制。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的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的互选机制。以培养研究生质量为中心,改革导师评价模式,改变单纯以发表文章的数量、文章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研究生导师的做法。根据培养需要,增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发挥他们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从而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改善育人环境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树立优良的学风,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土壤,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学术氛围指知识共同体基于学术探索和创新的偏好和热爱,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种追求和氛围。学术氛围有助于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民主自由的风气,改善人际关系等。为切实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四川外国语大学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校开辟的“川外学坛”“科研沙龙”“外语界面与认知诗学论坛”等举办了数百场学术交流活动,制定了有关政策鼓励研究生参加在校内外、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

(四)强化论文质量,引领学术创新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学历期间所研究项目的总结性材料。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过程方面分析,科研创新能力是贯穿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而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学位论文是否有创新性是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判断一个研究生是否具备从事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首先要看他/她的学位论文是否有原创性或独创性贡献(杨忠、张绍杰,2008:39)。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语篇,有基础性的结构和规范。但是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结果表明,学位论文语篇的最基本结构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和结果。从科学的本质来看,任何研究都从问题开始。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一定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采用了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问题和方法是学位论文的亮点所在。然而,相当一部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并不强。就外语学科而言,导师是把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工作很多,但就论文的完成过程而言,不妨把指导工作概括为“导读、启思、点术”六个字,工作程序可以表述为“指导三轮阅读,推敲两个要素,审阅三遍文稿”。

(五)夯实外语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能力。但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攀升的大背景下,如今的研究生虽然在入学时已经学习英语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差强人意。目前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重研究生在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专业方向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术语倒是增加了不少,但是很容易忽略其外语表达能力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研究生用外语进行专题发言,同时指导研究生在课外进行外语能力自主训练就必不可少。否则,再好的创新思想,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予以表达就非常遗憾了。

(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指出,影响人们的行为有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为创新活动提供持久的心理动力。这包括研究生导师的引领,也包括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完善。保健因素不能起激励作用,却能起到保持创新积极性的作用。研究生创新活动中的保健因素有学校生活条件、校园学术条件(如馆藏图书数量、数据库资源的全面性、实验室设备先进性等),这些需求的满足,并不能促使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却可以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语料库语言学实验室和外语神经认知语言学习实验室的建设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单位在激励研究生创新的同时,也应重视完善创新保障机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使研究生在环境体验中坚定学习信心,引导观念变革和创新。

四、结语

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要兼顾外语学科特点。要努力构建发挥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成长,从而形成外语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Cropley,A.J.Definitions of creativity.In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Academic Press,1999: 511-524.

[2] Kim, U.Creating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A].In I.-G.Tan(ed.), Creativity: A Handbook for Teachers[C].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2007.

[3] Richards,R.Four Ps of Creativity.In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Academ ic Press,1999: 733-742.

[4] Sternberg,R.J.and J.C.Kaufman.Constraints on creativity:Obvious and not so obvious [A].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viersity Press, 2010.467-482.

[5]陈吉棠.关于外语学科研究生原著研读问题——从对硕士研究生的一项调查说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20-25.

[6]方开瑞.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原创力与学术生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1): 97-101.

[7]关秀娟.外语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9):27-30.

[8]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53-56.

[9]乔雪峰,于书林.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困境及出路:基于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25-29.

[10]杨忠,张绍杰.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要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0): 39-40.

[1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0+188.

[12]张德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外语,2005(4):8-11.

[13]张绍杰,杨忠.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9(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