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统计学》中“讨论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社会统计学》中“讨论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而讨论式教学正好符合这一要求,那么如何发挥学生

社会统计学》中“讨论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杨盛菁

【摘要】本人在多年的《社会统计学》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总结,坚持以讨论式教学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目的,坚持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认为“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对专题中某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够引发学生对不同角度与方法的探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形成了符合课程特点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参与意识 创新意识 自学能力

《社会统计学》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方法论学科,重新修订的《社会统计学》,增加了应用分析的内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问题。通过对专题中某些方面的重点分析,引发对不同角度与方法的探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分析判别的能力。因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讨论式教学为突破口,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参与意识

高等教育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变,学生应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学生头脑中还存在着传统教学观念,他们仍然习惯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对老师还有过分依赖的心理,习惯上课拼命地记笔记,下课抄笔记,或者呆坐傻听,下课走人,很少有参与意识,更谈不上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观念问题,十几年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二是兴趣问题,不少学生对所学专业并非从兴趣出发,加之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尚未完善,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三是信心问题,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有畏惧心理,特别是在课堂上,面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心理特别紧张,害怕同学的嘲笑,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表达,只好保持沉默。

(二)缺少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具有团结协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品质,是具有高度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顾全大局的一种精神。

由于受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弊端就是缺少合作性,随之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师生沟通交流机会较少、学生之间对学习问题的共同探究机会也不多。尤其大三、大四的学生在个性方面又比较独立,因此,学习中合作意识相对淡漠。所以,学生缺乏同他人合作学习的思想,缺少一定的群体意识。

(三)缺少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从学生学习情况看,他们的问题意识恰恰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无问题可问,这类同学并不是什么都会了,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提不出问题就不愿意提问;二是不敢提问,这类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不敢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这是因为学生中有些人天生胆子小、好面子,或存在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水平不高,提出问题怕老师和同学笑话,所以,有问题也不敢主动提问;三是不善于提问,这类学生问题意识不强,思维惰性大,不善于思考,所以,不善于提出问题。

(四)缺少自学意识

对于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比理工科相对容易些,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可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自觉学习的意志却相对薄弱,普遍懒惰,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具体表现为:

1.学生不善于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学生平时缺乏自学的意识,又有长期形成的依靠老师的习惯,所以很少有机会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尽管教师反复强调阅读有关文献的重要性,还列出阅读目录。但是,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检查手段,学生是很难自觉完成阅读任务的。

2.学生不善于写作,统计专业的学生平时缺少写作能力的训练,容易对写作产生畏惧感,比如本门课程期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学生感到难度相当大。如果教师不督促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3.学生不善于表达,除了个别学生干部外,大多数学生因为平时缺少口头表达的机会,加之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善表达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刻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4.学生不善于分析,学生因为平时懒于动脑思考又没有耐性,缺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概括能力。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探讨问题的视野不可能得到拓展;分析评判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也无法提高。

5.学生不善于上网,由于受到学习条件的局限,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利用网络和多种媒体进行自学的习惯,教师如果不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自主学习。

二、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门课程主要论述的是宏观社会问题,对于多数缺少生活体验和研究能力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很抽象,所以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厌倦情绪,在教学中如果单纯运用课堂多媒体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的话,只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并不能从根本上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本门课的第二章社会人口统计,学生感到内容既熟悉又抽象。我想如果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许学生会感兴趣的。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觉得教材本身就具备了讨论的特点。于是就设计了以下三个讨论问题:(1)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影响与对策。(2)人口地域分布与地区发展的关系。(3)妇女社会地位问题。

结果学生对以上论题特别感兴趣,课堂讨论中大胆发言,互相争论,针锋相对,求知欲望极强。很显然,通过讨论不仅深刻发掘和理解了课堂书本知识的价值,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口问题评论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而讨论式教学正好符合这一要求,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专题的特点,经常采用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刚开始尝试时,学生有畏难情绪,担心说不好丢面子,所以只当听客。为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之前,我引导他们在网上查找大量资料,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因此,在发言时就会从容不迫,有理有据。我便不失时机对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

1.促进师生及同学间的双向交流

讨论式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尤其是课堂讨论这种交流更明显。适当开展讨论教学,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及时纠正自己在学习中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听取同学的意见,纠正他人的错误;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使模糊认识变得明确;同时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彼此之间情感也进一步加深。

2.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讨论课题,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同学之间必须有协作精神。比如,我布置课堂辩论问题时,有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小组成员的观点不可能全都一致,但是为了战胜对方小组,同学们要有全局观念,他们有时会逆转自己的观点,与辩友一道完成任务。同辩手之间的密切合作、紧密配合,有助于形成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这样违背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能够锻炼学生全面、辨证地看问题,但是,毕竟束缚同学的思维。为了克服这方面弊端,后来搞辩论时常打破小组界限,以所持观点来区分辩手进行辩论,这样同学的思维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发挥,在辩论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同学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勤奋思考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讨论的方法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地思考,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设置疑点问题,引导学生抓住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在讲授第三章社会生活统计时,设了三个讨论问题:(1)生活质量的合理评价标准问题。(2)恩格尔系数的缺陷与补救措施。(3)基尼系数的拓展应用。学生讨论时思维特别活跃,结合课本知识和现实例子,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地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甚至有些标新立异的想法,讨论中,同学们毫无思想顾虑,敢想敢说,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了认识;在由发散到集中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因此,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创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

2.培养质疑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经常自设疑点,有时也让学生在自学中去质疑,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如学生在自学第四章“教育水平:‘人均’并‘不均’”时,对‘不均’的根源提出了质疑。有的同学认为是计算方法问题,有的认为是统计原始数据的问题,有的则认为是政策的问题,等等。针对这一疑问,我首先让同学们放开思路,进行课堂辩论,将全班同学按所持观点的不同分成三大组,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通过互相置疑、互相辩论,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所见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在认同、碰撞、吸纳、排斥的过程中,创新意识被激活了。

(五)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等教育学生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讨论式教学,能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1.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在讲授第四章“社会教育统计”时设了以下四个讨论题目:(1)延长就业前的教育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吗?(2)反映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怎样才能更科学的评价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3)教育投资如何确定?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否适度?(4)试结合自己所在省、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分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生均的教育投资额(成本),说明就业在什么收入的环境下,需要多少时间、以什么比例和额度才能赚回成本,并以此来分析就业的前景。

要求学生讨论后,任选一题形成书面讨论材料,作为期中考核成绩。最后,同学由被动变主动了,在小组讨论中都非常认真,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在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圆满完成了期中考试。在搞各种形式讨论时,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久而久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提高了。

2.提高阅读和辨别整合的能力

在讨论中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以便更好的在讨论中发表独特的看法,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阅报刊、典籍、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等。通过对信息的采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得心应手,灵活多变,学生的实际能力、辨别能力和整合能力提高了。

比如我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保障统计”中的问题:社会救助的性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救助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事先让同学们查阅大量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资料,在查资料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产生了兴趣,在课堂讨论发言时,有很多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实结合起来,不但有理有据且诙谐幽默,在欢笑融洽的讨论气氛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给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条件。尤其是辩论的魅力更大,通过智慧火花的交汇,锻炼了雄辩的口才,提高了纵贯古今的、旁证博引的能力。辩论时,双方争论激烈,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精炼,逻辑性强。经过辩论和讨论的多次练习,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4.提高总体分析评判能力

学生在讨论进行中间,一般不为定论所束缚,在不跑题、不冷场的情况下,教师一般不做导向性发言。有时只就问题本身给学生提出思考性的引导,以便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运用理性的思考,运用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概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提高了多方位、多视角综合分析和总体评判能力。

(六)用完整的过程设计实现预期的效果

一个好的计划和安排,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开端和必备条件,在每次讨论前,我都会将讨论步骤与要求事先说明,具体做法如下:

1.事先准备。在讲完课程内容时,将讨论题目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要求学生就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资料收集和总结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一周。

2.确定记录员。课堂现场讨论时首先从全班选出书写工整且速度快的三名记录员,轮流做现场记录。

3.讨论说明。就选定题目的相关问题,教师首先要做概括地说明,同时说明以什么方式进行讨论,如是否分组?发言形式(辩论式或陈述式)?发言次序(主动举手或被动叫学号)?发言时间(是否受限)?发言质量(是否必须有新观点)?等。

4.现场讨论。进入现场讨论时,要求每个人在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可对他人的问题进行补充发言,也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此时,作为讨论主持人的教师,要在及时总结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引导,掌握全局,以免跑题或流于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根据学生发言质量现场给出成绩,且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

5.事后总结。每次讨论结束后,根据现场表现和同步记录进行总结。包括知识性、观点性、新颖性、应用性、实施性等方面的总结。

三、“讨论式”教学中的具体收获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其具体收获如下:

1.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学习。如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讲到迁移人口类型时,有一个启发式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除了课本上列举的类型外,还应该有哪些?”通过此类的方法,使学生始终都处在主动思考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2.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1)平时从来没有机会上台发言的学生,通过参加讨论,使其在众人面前表达自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对于那些总结能力欠佳的学生,通过准备和参与讨论,使他们在了解讨论问题的详细资料基础上,有了对问题的初步总结性认识;

(3)对于平时就爱钻研学习、深入思考的学生,通过准备和参与讨论,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所集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独立看法和观点,并使其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些同学将当时讨论的问题直接定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参考文献

[1]尹俊蜂,曾五一.统计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J).统计教育,2001(1).

[2]邓志敏.统计学教学改革刍议(J).台州学院学报,2003(5).

[3]方敏.浅议如何提高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统计素养(J).统计教育,2003(4).

[4]宋有.“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远程教育,200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