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与应试教育相比较,主要体现在:人本的学生观、动态的知识观、综合的课程观、发展的评价观。人本的学生观应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实现“人本的学生观”,就必须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包括:学习层次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差异。但其副作用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学校而言,现行的教学班级人数在48人左右,教师大约只能关注到50%的学生,而且往往容易注意两头而忽略中间。

把握课改精神 探索教学改革

庄小凤

一、问题的提出

现象1:目前教育成了全社会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教育投资是家庭的重要投资,大、中、小、幼各名牌学校择校越来越激烈,“进好学校难”有目共睹。如果统计一下在社会上哪些人群最辛苦,学生必然是其中之一。学生往往从清晨6:00左右出门,傍晚6:00左右回家,晚上10:00以后睡觉是相当平常的事。毕业班同学双休日家教排满。学生奋力苦战,老师竭尽全力相教,家长全力以赴支持,学校、学生、家长齐心协力,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象2:中国人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发展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发达世界;在许多先进领域里,中国的优秀学生只不过是一批高级打工者,做不了这些领域的领头羊;招聘和用人单位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独立性、动手能力、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不够。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需要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要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需要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显然,教育的现状、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期望,这三者之间出现了悖论,教育现状和社会需要之间出现了南辕北辙,有些像“农业学大寨”,越学国家越穷的味道。学校、家庭、学生都在努力生产一批批不太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至少说是不太合格的产品。究其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应试教育的特点:①以教材和教师为本,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弹性;②教学的过程反映出个体相对静态的、死的知识;教学的方法重注入、重传授、重接受、重熟记、重书本;③课程设置强调单一分科课程,重应试学科,轻其他学科,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美育课程;④教学评价:以智育评价为主,以升学率为唯一追求目标单一性评价。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二期课改,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课改的理念正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但课改的具体实施却步履维艰。

如何把握课改精神,探索教学改革,是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今天我想谈的主题。

二、把握课改精神,探索教学改革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与应试教育相比较,主要体现在:人本的学生观、动态的知识观、综合的课程观、发展的评价观。

(一)人本的学生观

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教学的重点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人本的学生观应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要实现“人本的学生观”,就必须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包括:学习层次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育学生呢?这就需要改变划一而缺乏弹性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1)学习层次的差异

针对学习层次的差异,在基础型课程中通常有几种做法:①西方的教育是完全的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班级,只有一个固定的箱子放学习用具,学生自己选择科目进教室上课。②南师大附中采取了A、B、C层的走班教育形式,每门学科都设有A、B、C层,C为起点层,其教学目标为迎接高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每门学科的不同层次。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做法,但不一定能适合大部分学校。原因是走班使学生无归属感,教师很难抓学生;C层班级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纪律难以控制。③上海中学采取了3+2模式,3为以原教学班为单位上课,2为学生选择上课,其教学模式为“核心科目+选择科目”、“核心模块+选择模块”、选择科目在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之外进行探索。④徐汇区其他重点中学采取了理科班、英语班的分层方法。这种分层有争议处是教育存在着不公平性。⑤一般学校采取了课后分层教学,利用课后设立了同步班、提高班。但其副作用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⑥我曾经设想,在重点中学中,相对分出一个层次低的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派最优秀的教师任教,但在听取学生、家长意见时,遭到一致反对,原因是认为这么做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班级的学习风气会不好,学生之间会产生负影响。因此究竟要不要分层教学,哪种分层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2)个性特长的差异

我们可以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将在课程中再叙述。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生受关注的程度和学生的主动体验性学习。

(1)学生所受关注的程度

每一个学生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学生也应该受到平等教育。但要真正做到在优质教育上的公平,需要国家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学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只能说明国家的财力不足,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办好所有的学校,优质的师资不足,使教育出现了不公平性。我国政府也意识到公平教育这一点,因此在9年义务教育中取消重点学校,希望能通过用电脑派位形式来达到其公平性。但事实上,在市场需要优质教育的情况下,还是又诞生公立转制学校等比较优质的非公立学校,而且目前学生择校竞争还相当激烈。由此可见,在现有国情下,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性一时难以避免。

对学校而言,现行的教学班级人数在48人左右,教师大约只能关注到50%的学生,而且往往容易注意两头而忽略中间。要解决这种现状难度很高,我们可以试行小班化教育,但教育成本将翻倍,这需要国力、校财力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提倡每一位教师要有爱心,尽量把眼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点对班主任来说未尝不可,但对任课教师却很难,因为他所执教的学生数太多。

(2)学生的主动体验性学习

学生的主动体验学习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和谐匹配。学校:①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如上中开设的CPS课程、双I课程、24小时适应性训练、各类发展性课程。②在评价导向上:要向主动体验性学习倾斜。可采用学分制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学生:应乐于主动体验性学习、敢于主动体验性学习、善于主动体验性学习。升学考试的沉重负担,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消失,成千上万道习题,使学生筋疲力尽,考试争高分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是什么,不关心为什么,条件反射般的操练,扭曲了学生的心智,抹杀了他们的灵气。好奇心、质疑、猜想都随着题海战役离他们远去。当倡导他们要主动体验性学习时,他们不知道如何主动体验学习,找不到体验的关键点。因此,要倡导主动体验性学习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关键。教师一定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习题一定要精选、精练、精讲。让学生购买大量的同类教辅书反复操练,教师不批改、不分析,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对学生的犯罪。教师:①要做到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形成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在解决为什么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来探索事物的本质,来感悟、体验其深刻的内涵。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主动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利用教育环境提供的资源,进行探究、发现性学习,促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要做到这三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有时我们说好学生好教也难教,好教是指学生的智力、主动性都达到一定水平。而难教,则是学生们时常会向教师提出挑战。同样,主动体验学习,也涉及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给知识,但教师本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第二个层次是给方法。给方法等于给学生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了。第三个层次,应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比如坐飞机,可以看到山峰的起伏,河流的走向,整个大地轮廓看得很清楚。若眼光狭窄,层次不高,看问题就不一样了。要达到第三层次,教师与学生再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了。特别是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掌握全面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什么是教师的全面素养?如何提升教师的全面素养?这也是二期课改的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二)动态的知识观

动态的知识观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科知识本身的发展也是动态的过程。

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学生在调查、质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分析、探究、创造的过程,也是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它包括:

(1)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根据学生心理,让学生主动接受性学习更为重要。所谓主动接受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期望,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它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带着问题听课、课后消化,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课外参考书和各种信息,找到学问与学问之间的联系,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去。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师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点的关键在于:①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有无价值、有无深度;②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训练是靠长期培养的,而非一门学科或一节课能够解决;③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与接受性学习相比较,课堂知识的容量可能减少,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课堂知识的容量。我听了加拿大、美国、德国的一些课,他们基本上都采用了“问题提出—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从学科知识的深度来说,我们绝对优于他们,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他们绝对优于我们。那么,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给学生的“是什么?”我曾经问我的优秀学生:“你们现在个个是解题高手。但一旦你们踏上社会不再需要解题时,你们将以什么立足于社会?”我想,这不光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而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考虑的问题。

(2)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前面,我已经阐述了自主学习,这里重点讨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让学生明白,今后的社会中,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社会,一个人独立完成庞大尖端项目的可能几乎没有了。国家之间要合作,伙伴之间更要合作。只有一个优秀的合作群体,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我在市二中学创立了创新能力实验室,主要是制作智能机器人。整个机器人制作都是原创的。包括机器人的创意设计、设计电子线路图和焊电子线路板、程序的编制和调式,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制作。在这个项目中由一位学生担任总负责,每个部分都由几个同学分别完成。在这个团体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配角。每个环节很重要,谁也无法相互替代。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项目。通过对机器人的制作,同学们对相互合作感受特别深刻。又例如:上中的CPS课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合作性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主持完成许多成员共同参与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配合项目负责人一起完成任务,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有群体意识,懂得相互沟通、配合、支持、信任的重要性。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在今后的合作中要学会强强联合。就像名垂生物学史的DNA模型建立者沃森(J.Waton)、克里克(F.Crict)两人,前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后者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由于他们两人的强强联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敲开了现代生物学的大门,为今天的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添上了关键性的一笔。

(3)学习的过程是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过程

曾听说有国外人士评论中国教材,出得最好的是“文革”时期的教材。这种说法当然有失偏颇。但这也不妨可以引起我们的思索:“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想一下那时的教材,我记得:物理、化学变成了《工基》,而生物则是《农基》。我想他们所谓编得好的一种解释可能是教材和实际相结合较多。我们在学《工基》中的电路时,要自己学会安装电灯;在学化学反应时,要懂得灭火机的原理以及怎样灭火;在学《农基》时,要学会种植水稻的原理,养好猪的诀窍,然后去农村实践活动。虽然涉及理论知识是很浅的,但却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我想,任何时期的任何教材,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它的道理。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去劣存优,选取其合理的内核。这方面,西方国家做得比较好。我在加拿大的KAMLOOP市,参观一个学生野外活动营地,性质有些类似东方绿舟,不过它是建立在一个自然森林里的。我看到老师在教他们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后,发给了同学们一张地图,让他们利用指南针,按照地图去采集生物,去寻找归途。整个营地房屋的搭建也是大一点的同学在创始营地时用森林中的原木搭建的,完全是低成本、高自然、高实践。我曾经和加拿大UCC大学的Karen老师对话。我说:“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基础知识绝对超过你们的孩子。”她说:“没用的,你们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而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为什么?怎么做?”我想,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别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例如:我上生物课,在讲到种子的萌发、植物的根、茎、叶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家从萌发种子开始种一批植物。同步对他们进行观察,在讲到鱼时,我一定要他们做鱼的系列实验,水中滴红墨水观察鱼的呼吸、分步剪掉鱼鳍观察每个鱼鳍的作用,学会做鱼的骨骼标本、学会剥制鱼的脑标本。在讲两栖类发育时,一定要让学生做一套蛙的胚胎发育标本。在讲到转基因羊和克隆羊时,条件不允许我们让学生操作,但我也一定要播放转基因羊和克隆羊的实验过程录像。同时让同学们明白这两项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意义。要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创新、不会动手,不会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又如何引导学生这么做呢?教师专业化的培训迫在眉睫。

2.动态的知识观,也表明学科知识本身的发展是动态的

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适时引进“活水”,让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学生的发展才能找到有效的载体。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基础,又要关注拓展;既要精选传统内容,又要渗透当代科技;既要有全面的内容,又要有个性的选择。

(三)综合的课程观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分科课程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凸现,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要求开设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以符合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在二期课改中,在自然科学领域,采用“合—分—合”的课程设置。1~5年级(小学)开设自然科学,6~7年级(初中)开设科学,8~11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12年级开设科学。高考增加了综合考。这样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既有整体性,又有层次性、参与性。在相应的师资保障方面,职称评审增加了跨学科职称。

从学校角度上,在分课的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是办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关注几个方面:①学校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迎接未来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不要把过时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主动探究知识。②学校课程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③学校的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④学校的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基础性课程中,课程设置受政府统一安排,不可避免地受高考的指挥。从课程到教材,学校的选择性很小。但各学校也在探索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综合性问题。如:市二中学曾经尝试过有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共同进教室的课堂模式。位育中学也尝试语文、政治、历史教师共同进教室。在拓展型课程中,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如何开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拓展型课程,也一直是学校的难题。其瓶颈口有三:①师资,要开出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的课程,如经济领域、现代科技领域、现代社会焦点和热点的领域,学校现有的师资跟不上,需要进行教师专业化培训。②设备,要开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课程,需要相应高层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这需要学校资金和学校空间的支撑。③学生,学生要有主动的参与欲,要有家长的配合。事实上,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这些课程与高考无关,参加的积极性不高。而上中在发展性课程上突破了这个瓶颈口。建立的十几个新型数字化实验室,如: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纳米材料基础、现代生物学基础、机器人基础、自动控制基础、智能楼宇基础、电动机变频基础、视觉艺术实验室、听觉艺术等实验室,解决了资金、设备问题。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引进专业教师、招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训本校教师,为课程的开设作了师资的保障。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寄宿读书,在时间的利用上更灵活。大型讲座始终聚焦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触发学生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发展型课程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课题研究性课程则鼓励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不断创新,突出体现了创新性和实践体验性。这些都使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环境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培养出“高素质、强潜能”的学生。

(四)发展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评价的指向,直接引导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但评价的本身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左右。学校评价指标也需被大学、社会、家长所接受。

发展的评价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中较多地注重对智育评价,而忽视对德育、美育、体育评价,传统评价过多地采用分数线形排序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不能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智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优势潜能领域难以反映,缺少对学生特长认定的评价。发展的评价观要求教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强调评价的层次性、关注评价的激励性,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但在高考的分数作为唯一指标的评价下,要真正实现发展的评价观很难。虽然二期课改在积极探索今后高考的评价方式。但退一步而言,即使高考评价标准改变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这又值得研究。

西方国家人口少,就业机会多,大学毕业生的岗位与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岗位薪水差距不大。因此,在高中期间学生按兴趣和需要选择高中课程或选择专业技术课程,并无学生的优劣之分。如: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排在世界前列,是和他们优质的职业技术学校分不开的,是和德国公民良好的心态分不开的。德国人都会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努力地、认真地、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我国由于人口多,大家公认的好岗位的评价目标单一。公认的好岗位相对人口来说又较少。而用人单位又要选择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同岗位的薪水差异大。因此,即使大学普及率达到100%,激烈的竞争仍然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长、学生都向名牌大学进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新闻媒体一再呼吁,高级的蓝领、灰领人才紧缺,但问津职业技术学校的依然所增无几。

人口多、工作导向单一、就业竞争激烈,是二期课改理念不能真正落实的原因之一。而师资的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转变,国家资金的缺乏是操作不能到位的另一原因。二期课改要顺利进行取决于诸多因素。所以,教学改革是长期的、艰苦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探索,才能把教育引导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轨道上来,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