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会”式讨论教学模式介绍

“读书会”式讨论教学模式介绍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讨论课以读书会方式进行,能够为学生提供分享阅读经验与心得的机会,共同开拓视野,探索不同思维角度[1]。读书会模式,阅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为了讨论课上的讨论,为了更好地参与讨论就需要将阅读的效果固化下来,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将阅读心得体会写下来。通过讨论争论辩论,辅以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的认识自然得以拓展。

讨论课以读书会方式进行,能够为学生提供分享阅读经验与心得的机会,共同开拓视野,探索不同思维角度[1]。这一模式的重点在于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不言而喻,书籍为最主要的选择对象,此外,还包括适当的电影或纪录片等影音资料[2]。指定阅读对象时,应注意既要相对轻松,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会去阅读,避免讨论时无话可说的“冷场”局面[3],也要注意阅读材料应当带有一定争议性,如果再能与教学当时的时事热点有关联更好,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积极性。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既可指定单一阅读材料,也可以选定多种材料。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较为单一,对阅读形式并不做特别要求,若阅读材料种类较多或总量较大,则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负责阅读一种或一部分。比如说,向学生推荐杨天石的《读蒋介石日记》,不仅能对学生产生一定认识冲击,蒋不再是那个卡通式可笑的反动派,竟然也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爱国者,引发其辩论质疑的冲动,而且对学生正确理解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为何邀请原国民政府军队老兵代表和连战先生出席也大有助益。

第二,通过写作固化阅读效果,通过交流拓展学生认识。读书会模式,阅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为了讨论课上的讨论,为了更好地参与讨论就需要将阅读的效果固化下来,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将阅读心得体会写下来。[4]写作可繁可简,依据教学需要,可以仅形成较为简单(但更加率真的)发言稿,也可以写成较为正式的书面小论文(一般即期中小论文)。在随后的正式讨论时,一般建议脱稿发言,由于有了前期写作的固化,大多数学生能够较为自信地参与脱稿讨论。通过讨论争论辩论,辅以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的认识自然得以拓展。例如,在阅读指定的辜鸿铭文集中关于将慈禧目为“中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的篇章后,有同学在提交的发言稿中开始客观评价慈禧,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也是在她的支持下才得到一些发展的”。发言稿列举了大量论据,逻辑分明,与其后来在课堂上的发言相比,明显条理得多。由于这种评论及发言中所展现出来的慈禧形象,跟同学头脑中的慈禧大不一样,该生的课堂发言果然在没有分配阅读该文的同学中引起了激烈争论。通过争论,大家最终认识到作为清代国家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在清政府走投无路时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被迫做一些改良,不仅有原来众所周知的那些“负面”作用,理所当然地也有促进中国向近代转变的“正面”作用。这正体现了阅读、写作与交流相结合,对提升学生认识的重要性。否则,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就是无的放矢了。

第三,依据阅读材料的难易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讨论课形式。一般而言,从简到繁,讨论可分为课堂发言式、沙龙式与研讨会式。由于后两种形式需要专门场地,因此灵活简便的课堂发言模式最为常用。课堂发言任务布置灵活机动,既可以当堂阅读然后直接发言讨论,也可以要求课后阅读,在下次或某次某几次课堂上进行。发言方式也极为灵活,根据主题覆盖面或争议性大小,可在阅看学生个人或小组提交的发言稿或小论文后,指定同学或小组做个别发言或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或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完全开放,全班自由发言。例如前面所举蒋介石、慈禧两位争议人物的阅读任务都在课堂上引起热切讨论,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多面性通过这种激烈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也就实现了提醒学生,在面对重大历史问题时,一定要多阅读、勤思考,才能做到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