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育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育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相适应,进一步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表明了其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落后和脱离现实。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西方经济学必将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成为主流的经济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育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

张存刚

【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影响和地位上升,是与对西方经济学缺乏正确认识、科学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盲目崇拜有关。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设定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和解决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意义,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流指导地位的关键环节。与此相适应,进一步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确认识 主导地位

近两年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就我国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于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关系问题。应该肯定地承认,刘国光先生提出的问题切中我国当前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与研究所存在问题的要害。这些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和方针,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

一、科学认识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在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影响和地位上升,是与对西方经济学缺乏正确认识、科学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盲目崇拜有关。例如认为西方经济学不涉及意识形态,只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原理,因而具有“普世”和“普适”价值;认为西方经济学重视研究经济运行,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基础的指导作用,既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上就应该将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当代西方经济学为了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不同流派和诸多原理,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西方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例如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其出发点是“问题导向”,因而更具有解释力,更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此外,有人指出,西方经济学的普及给中国经济学带来了一种新的面貌,因为它带来了一套新的话语系统,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给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并且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基础,它开启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规范化、方法实证化、工作专业化和活动国际化的进程,它为中国经济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发达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形态,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的现实决定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表明了其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落后和脱离现实。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西方经济学必将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成为主流的经济理论。

我们认为,上述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和评价从总体上是不正确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现代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总结,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终结”,是一种永恒的制度规定,其在理论前提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二,西方经济学在维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分析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回避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运行中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把经济理论抽象为人与物的技术关系和自然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庸俗的和非科学的经济理论。第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原理是建立在许多的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大多不符合实际或在现实中不存在,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虚构”,因而就使其理论对现实的分析力、解释力大大减低,成为“黑板经济学”。第四,西方主流经济学脱离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结构研究资源配置,理论缺乏科学性,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违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律与原理。第五,近年来在我国广为流行并受一些学者和领导干部推崇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总之,对于当代西方经济学,我们应该坚持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特别是绝不应该让其占据我国经济学教育的主导地位,绝不应该让其成为指导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主导性的理论依据。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刘国光先生进行了非常准确和深刻的归纳和总结。我个人认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模糊甚至否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扭曲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面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当作是一种阶级斗争的理论,而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建设新社会的理论也一直“路径依赖”地反映到当前,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设定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和解决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意义,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流指导地位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所决定的,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制度结构,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自由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对人类自身极大地“终极关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科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的内部构成,作用机制,研究经济运行,揭示经济运动的现实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阶级性,因为她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即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揭示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演变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讲,就是一种“批判的理论”,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种“建设的理论”。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原理,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般原则、特征的前提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实现形式并进一步上升到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特征和途径,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指导作用的主张和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表现在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届领导集体集中人民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在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用来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长达1/4的世纪里连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根据官方汇率)已经跃居世界第五位,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而绝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功劳。相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错误指导下,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化,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经济转型失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用有害的理论指导改革。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同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三、进一步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

在明确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寻其有效实现途径和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实际价值。鉴于上述的总体考虑,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几下几点:

第一,改变以往及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重视具体知识传授,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分析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方面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为人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路标,显示了对人类发展的高度负责和极大关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惟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处于困惑和迷惘中的当代人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惟有它才能真正满足当代人对精神向导的需求,21世纪的人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紧密结合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人们认识到“正是马克思,而且首要的是马克思,仍在为我们提供批判现存社会的最锐利的武器”。从而真正从理论的深层次上和思想的深处解决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问题。

第二,在教学中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的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阶级性或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分析基础之上的,由此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和科学性认识的有效方法,而且也使其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理论,不仅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而且为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指引。在教学中不仅要介绍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及原理,而且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如何正确分析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三,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文本的解读和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性和科学的评判,并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关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我们长期以来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讲的社会主义理解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唯一认识,这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随着近年来对马克思晚期著作的研究,学术界注意到马克思还谈到过另一种社会主义,即俄国和其它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对于这样一种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没有做过详尽的论述。应该承认,由于我们对马克思的上述思想缺乏认识,因此过去一直教条化地用马克思的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指导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拘泥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从现实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特殊性和实际出发思考“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就在于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产生的特殊性,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思潮与社会责任.经济学动态,2005(9).

[2]吴树青.“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引发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3]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

[4][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