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诸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原理以及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都是我们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但是,政治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组成部分,强调政治性而忽略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客观物质世界有着特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内容体系结构,直接关系其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这一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进行研究和优化,将更有助于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更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盼。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一定社会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关系中,各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教育(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政治理想、信念、方向、立场、原则等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道德认知、能力和品行等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等教育)是基础。[1]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上法纪教育,认为思想教育是根本性的内容,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的内容,五位一体,形成稳定合理的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2]内容结构状况不同,实施效果就不一样。

一、理论依据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其主要理论根据为马克思主义系统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把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看做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3]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物质结构层次理论,认为物质结构是存在很多不同层次的,而且是无限大或者无限小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系统结构的理论,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有如下启示:第一,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研究需要通过什么方式结合,发挥出整体功能;并且要考虑到社会存在的发展,适时调整内容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第二,物质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分层,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此外,诸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原理以及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都是我们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要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就国际层面来说,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而变得错综复杂;就国内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就技术层面来说,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变化而引发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观念的变革。我们要有理论勇气回答这些现实问题,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勇于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其实,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发展和调整,大多数是在形式上的,而内容方面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内容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一)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将德性塑造等同于政治生活,背离了生活实际

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的相互关系中,重点突出政治教育内容,并根据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来组合其他教育内容,其他教育内容从属于和服务于政治教育内容。这是历史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性,从体制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政治运动服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能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政治功能,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诚然,政治教育在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都不能完全置身政治之外。但是,政治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组成部分,强调政治性而忽略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缺乏道德教育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空中楼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载政治功能,但它却不是政治本身,倘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政治化,形成政治教育内容占主导地位的内容结构体系,甚至将人的德性塑造等同于政治生活之中,则无疑是脱离社会实际的。背离社会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危险性将如爱因斯坦所言:或许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

(二)知识化倾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识为本,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是一枚双刃剑:一方面体现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在内容方面明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直表现出“知识化”的外在倾向,即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等同起来,知识的语言成为支配性的语言,道德的语言越来越弱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在求真、求知的过程中不求善求美。知识之外的情感、想象、意志与信仰等遭到了排斥,这实际也是学校的智力训练与道德训练之间的可悲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5]在这种以知识化为本的教育中,很难真正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而很难给人以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养成教育,掌握了政治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涵养,其结果往往或将培养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三)预设的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高扬革命理想的宏观目标,脱离现实生活的根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原则通常具有高度的理想主义,把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着眼于高扬人生理想的宏观目标。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内容往往是课堂里或书本上规定的道德原则、思想信念,脱离了现实性生活的根基,未能从思想上解决好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与社会上所盛行的现实现象大相径庭,无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新事物作出应有的回应,从而使理论缺乏说服力,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的特殊性(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竞争熏陶),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培养某种意义上的“圣人”,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应当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础,通过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发展意识和精神,寻求可持续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过分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必须占领未来思想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些还是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高校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变、新奇的世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形式的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不同角色和行为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础和需求,注定导致实效性不高。事实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内容过于统一和规范的问题,无论是怎样层次的大学(本科教育或高职教育),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理工科、文科或艺术类),或者不管是怎样的地区(发达或欠发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是一纲一本,过于统一和规范,对于不同价值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予以漠视甚而逃避。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允许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专业情况、地区特性、学生特质与需求出发,分析教育情境来确立课程的具体形态和结构,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中心,适当整合教育内容,更能切合各个学校的教育实践,体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校际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需要以跨界思维为逻辑起点,以更加兼容的态度,跨越国家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界限,以更为坚定的爱国情怀面对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以积极竞争的勇气和国际化的视野面向国际竞争,以博大的胸怀和对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热爱彰显人文关怀。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内容结构优化的原则和要求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交往模式的变化等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完全舍弃,但应该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充实和重组。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原则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与局部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目前学界关于基本结构的提法有“三要素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四要素论”(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五要素论”(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等等,无论是几要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在这一整体系统中,又分列为各子系统,即价值结构、目标结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评估结构和方法结构等。在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毫无疑问,整体是核心,但是有时候,局部优化和整体优化之间并不必然具有一致性,带有一定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坚持二者相统一的原则。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问题上,我们不应该仅仅要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各子系统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又要补充和完善每一个子系统内容体系,更应该将这些内容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综合考虑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诸如泛政治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其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层次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体现,这里强调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动态的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也应体现层次性。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另一方面,针对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坚持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适当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内容。

(三)提高要素质量和理顺要素关系相统一的原则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能舍本逐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各内容要素都有丰富的内涵,各教育内容在体系结构中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地位和排列顺序,倘若各要素排列组合不同,则功能便会迥异。假如各内容要素地位不明确,主次模糊,则结构便不合理;即便是地位明确,主次清晰,但忽视个别或某些教育内容,则会造成内容体系的不完整和结构的片面性,结构依然不合理。比如只重视和维护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则容易限制视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一,而不具有实效性,这在前面已经作过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四)延续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影响,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特质,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的统一,既有理论的延续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但受教育者绝不是试验品,一旦调整出现问题,便会影响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人云亦云。

(五)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将其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本书的第五章已作重点阐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泛政治化的语言,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为大学生网民所点击,则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读性,就要紧密把握地域的特点、校园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话语的变化,内容范围要广,内容表达方式要多样而具体,语言风格要活泼生动,说话要接地气。

(六)规划传播与有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传播学认为,正确合理的传播内容有助于优化传播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传播活动,有其特定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并且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控和限制。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定内容的教育传播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力,即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而采取的约束或引导社会成员的手段和措施。首先,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既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要受制于上层建筑,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交往只有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整个社会才能有序运转。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他们的言行。其次,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形成贪污、盗窃和贿赂横行的世界。”[6]再次,这也是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文化影响的需求。各类书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新闻报道、互联网信息、(微)博客、手机短信等随处可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消息和娱乐,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价值或政治观点的工具,最终它们会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各种跨时空的新媒体技术不仅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接受信息、选择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和能力,同时还造成党、政府、学校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和调控方面的处境困难,尤其是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部门的话语权控制格局,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或创新不是抛弃基础,否定过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内容注入新的血液。要全面考量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整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原则,进行内容结构的优化。“优”是一个定性的动态过程,表示着方向;“化”则是一个定量的表示,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根本标准。为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要做到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关系,既体现内容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又体现内容层次结构的序列性,在具体设定上力求做到“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专业要求、贴近学生实际”。

(一)内容结构的层次方面

1.在横向结构方面,坚持主导性和全面性相结合,克服单一化和简单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类型、多向度、多层次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横向结构层次,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延展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联系上。在这个整体联系中,有一个起着主导作用的要素,决定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也决定性质和方向,这个主导作用的要素就是政治教育,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取决于它能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同时,一定阶级和社会总是对其社会成员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人的素质的多维性、丰富性、整体性,从而形成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类型结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系出发,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层面上确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要求,以整合类型相近的教育内容,解决现存的内容重复交叉和单一等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在纵向结构方面,坚持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克服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弊端

层次是表征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是指系统要素有机结合的等级秩序,表征为次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角色层次、心理层次和接受水平与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和高层次的教育内容(政治教育),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使教育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内容系列。

(二)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克服教育内容抽象、晦涩
和僵化的缺陷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还很不够,在内容结构安排以及语言描述方面,也都较生硬、晦涩,与实际需要有所脱节。受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经典而权威,因权威而导致层次结构僵化,削弱了内容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经典的理论一旦被束缚在陈框旧条中,就不能被赋予崭新的活力,不能被大众所熟悉的语言所表述,则将无法被认同和内化,更谈不上外化为行动力。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学生同步,并且紧紧抓住客观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规律性与特征,抓住变化的时代脉搏,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以针对性、新颖性的多级层次要求来达到学生积极接受、主动内化的效果。为此,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好以下几点: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要做到“三贴近”

一要贴近社会现实。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上,要深入研究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

二要贴近专业要求。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泛知识化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智力教育等同起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所传播的海量信息,其中也有许多信息是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是有益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交融关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紧密联系,使之有助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和素质的提升;同时,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是人聪明、完善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之基,进行专业教育也应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前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德性的职业人。

三要贴近学生实际。首先,是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实践证明,人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现实环境、现实的直接的实践活动以及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才是人们所最关心的,也才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全方位的,任何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只会让受教育者产生冷漠、反感甚至是逆反心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以外,还应有如一切对身心人格健康有益的知识、道德文化、习俗习气、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主和法制意识、社会热点和焦点等等,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和接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积极拓宽教育视野不断深入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大限度地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研究和运用。比如增加创新教育的思想、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世界观、生态道德、全球意识、媒体素养等教育内容,用新的内容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多实际的、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要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大学生实际上是“半社会人”,正处于成人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的蜕变。年轻无极限,张扬是这个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但他们面临的机遇和困惑增多,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相应也增加,也会不断面临各种抉择。如何科学设计生涯规划以积极参与竞争,如何与人交往以适应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复杂环境,如何化解压力以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都是他们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以生为本,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学会共同生活;要培养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要倡导他们研究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增强全球意识和人文关怀;要关注人的现实和虚拟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维护人类的尊严,完善道德品德和全面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和意识,树立为全球服务的观念,具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全方位、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最大范围地被学生接受、认同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才能实现。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设计

面对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理论、原则和要求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主动调整,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一、政治层面: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在内容体系中,如前所论述,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方向、立场、观点、情感方法等方面的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就必须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7]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对待走什么道路、依靠谁来领导、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诸多政治问题上,真正“讲政治”,真正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原则。道路标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的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以厚重的理论底气、高远的政治视野和豪壮的实践基础坚定道路自信;自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思想道德层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品质。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全球化局势之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指导和推动生活、学习和工作。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自由、平等、博爱”。具体到一些国家,则又各具特色。如美国的“多元、创新、乐观”精神、日本的“国民精神”、韩国的“爱国精神”、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念”等。我们党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也是提出和丰富、推广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党的七大提出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发展目标,就包含着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提炼、概括全民族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心或者凝聚力是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当前,众所周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共同愿景,其价值追求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要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2.“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

这八个字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3.“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

这八个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发展要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我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上述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品行。

三、文化层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根基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快餐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人伦关系和人际道德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文化层面来看,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大趋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从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根基带来冲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因此,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赋予所继承内容以时代内涵,使之具有时代价值;赋予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中华民族底蕴,使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使大学生树立起人文精神,特别是民族精神。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思想道德教育传统,并赋予时代意义

1.生态道德教育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没有民族精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根基,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层次和结构概念,把“道”、“阴阳”、“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其核心是强调“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为”相通。从战国时期的子思、孟子提出的人与天相通,人的秉性天赋,尽心知性就能够知天,达到“上与天地同流”,到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认为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的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的主观意志破坏了天人的“统一”、或者说天人的“合一”。人应当与天合一,应当消除天人间的差别。之后的中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追索天人相通,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协调、一致。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新媒体时代,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在社会领域要不断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需要,营造一种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自然领域要扩展社会领域长期所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互惠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双生态环境(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中自觉养成文明和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成为既能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又能协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生态人。[9]

2.人伦自觉意识的培养

中华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了墨、道、法以及佛教等各家中的有关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扩展、充实、更新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情感信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儒学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伦理道德是儒学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两个层面。在儒学体系中,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礼是具有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仁则为涵蕴内在目的性的生活意义和行为品性。从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者董仲舒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到宋代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再到近现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义廉耻”这“四维”,统称为“四维八德”。这些对我们今天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都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人伦自觉意识的培养,便是以中华传统道德为基础。

“人伦自觉”,简要地说,是个体对人伦关系的认识和自觉。只不过这种认识和自觉,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个体的认识和自觉水平,而是要求个体通过把这种认识和自觉落实于法律、道德规范影响下的身体自觉以及身体间性的互动。也就是说,“人伦自觉”是一个体现对他人的承认、回应、责任和义务,同时又面向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不断追求与他人、社群融为一体,从而走向更大社会认同的动态范畴。[10]新媒体时代,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它基于现实社会,但同时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使个体的世界观、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的基于现实与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迫切需要引导大学生以人伦自觉来回应这种社会需要。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伦理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之中,包括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学校、他人及自己的关系。当前,提升大学生“人伦自觉”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于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两方面的积极性,强化对大学生的人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活化传统思想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同时又注入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道德责任能力”以及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文明上网、诚信上网的意识和能力等。

3.和谐心灵教育

“心灵”一词,有学者认为见于《隋书·经籍志》:“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因此把人的思想和感情等等说成心。《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可见,作为人的生理器官,心其实和人的思维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那么,什么是和谐呢?《诗·商顺·那》:“既和且平.以我磬声。”《左传·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可见,“和谐”意指系统内各要素秩序井然、顺和流畅,没有抵触冲突和格斗纷争。心灵和谐,就是指人与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思维、情感与人的价值观念的和谐。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具有独立特质的人在同外界交往过程中,与物质世界形成了矛盾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在这动态的关系过程中,人的心智得到了一定的磨炼,形成了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打开了又一个思路。

心灵和谐,从个体来说,人的心灵和谐就是人的内在思想中,各种价值观念形成了彼此融合而无分裂的有机统一体;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来说,指在社会制度的框架内,人能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兼容他人与社会,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明确正确的选择,并且充满信心,超越世俗羁绊,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人生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精神中对现实生活美好渴望的追求,即个人意识的升华,内心世界的和谐是唯一可能进行更长久控制的途径。内心和谐是人拥有的一种特殊的能使人静心和自由的品质;内心和谐是人拥有的一种健全的能使人心理品质完善、知荣明辱的智慧,这种智慧品质教会人能自在地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和谐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灵性的安宁。在多元的人生道路选择面前能够毫不犹豫地走向正确之路,且充满着信心,这是心灵和谐的体现。理念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心灵和谐的人,能以一种乐观、欣赏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来经营人生,运作事业,服务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一份意识和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心灵和谐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价值的多样化与信仰根基的动摇、利益的多重化与崇尚财富的心理、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的不自觉等表现,只有通过求真、求善、求美、求实,用以充实现实的人,实现人的意识变革,才是培育心灵和谐的新路径。

(二)借鉴外国思想道德成果,赋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优化教育内容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面向世界思想道德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民族精神,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发展到一定时代的综合表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外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参照。

国外并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不仅有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多种思想道德成果。古希腊的“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四主德的品德要素结构思想,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关于知、情、意、信、行的品德过程结构等,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的优化都存在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研究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发现,他们大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不约而同地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教育的主旋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美国在中小学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的意识”,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美国中小学几乎随处可见、可闻。美国不惜巨资修建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航天博物馆等,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新加坡中小学在1967年就开设了“公民课”,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新加坡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凝聚成“新加坡人”。俄罗斯在摒弃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后,人们的信仰出现了“真空”,但他们没有争议的就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了统一的大纲,但都没有放松爱国主义教育。莫斯科1873年学校建立了“二战博物馆”,有斯大林像、英雄朱可夫将军的雕像、烈士卓娅的遗像以及从卫国战争的战场上发掘回来的战争遗物,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其“思想工作”发挥着“思想旗帜”和“社会水泥”的作用,爱国主义、宗教凝聚、法律规范、政策调节、教育推动、社会监督、道德感召等,是其“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11]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道德价值也具有愈来愈多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的内涵,对外国思想道德中属于人类共同心理诉求、共同审美意识、共同道德意识和情操等方面的成果,要大胆学习和有效借鉴。这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博大胸怀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同。

四、技术层面: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正能量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内容结构的升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发展和更新。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新媒体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的大学生,因为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以及阅读能力、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的局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生活在新媒体文化所制造的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持续不断地倡导新媒体素养教育,使媒体素养观念和意识入脑入心,这是新媒体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媒体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传媒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享用媒体传播资源,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的媒体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因此,媒体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内容结构上,积极整合资源,在当代大学生中实施媒体素养教育工程。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及面对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批判和鉴别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的互动性、随意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方便的同时,对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的理性思维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大力实施媒体素养教育工程,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的准确理解、正确选择、合理评价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体道德规范教育,引导他们在遵纪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下使用新媒体,增强其法纪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一定范围内有创新性的“舆论领袖”和正面信息的传播者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形成“线上”和“线下”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合力和良性循环机制。

【注释】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9-219.

[2]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研究,2004(2):1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4]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5]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9]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8.

[10]赵爱玲.人伦自觉: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提质增效的目标指向.唐都学刊,2011(11):33.

[11]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