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借用这样的一对概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须坚持合目的性的指导原则,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对所承载、传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保真性、准确性,任何原因都不能使建设主体随意降低或更改这种标准。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研究

(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活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重要向度。我们借用这样的一对概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须坚持合目的性的指导原则,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对所承载、传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保真性、准确性,任何原因都不能使建设主体随意降低或更改这种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须坚持合规律性的指导原则,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规律,按照它的建设规律来遴选、扩充、替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载体,建设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这两个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果仅仅遵从合目的性的建设原则,就会仅仅从建设主体的主观意愿出发,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考虑不够,甚至忽略,那么就会因为违背了建设规律而最终导致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念内涵的承载、传递的保真性削弱,这样坚持合目的性的原则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仅仅只是遵从建设的合规律性原则,就会过于强调客观,忽视人的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条件会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就容易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载体建设,从而有损载体的保真性、准确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之所以要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所具有的承载性和传递性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本书第二章已经阐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承载性,是指作为特定的客观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具有能够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即这一客观存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能够产生一一对应的、社会性的指代联系的功能属性特征。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具有承载性,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存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维护自身的个体独特性的存在,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承载这种个体独特性;否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就降低了存在价值,甚至失去了存在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传递性,是指受众能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感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传递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受到受众的接受能力、接受心理、接受习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从载体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来遴选、扩充、替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载体。

坚持“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原则,这一原则也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就是要使人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通过载体感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愉悦身心、提高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就是要通过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载体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就是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2010年对4所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询问调查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是通过哪些载体(途径)获得的(可以多选),情况见表5-1。

表5-1 大学生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的载体(途径)

img13

77.75%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是通过教材和课堂学习获得的,相关教材及对教材的讲授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主要途径。但是,当我们调查大学生愿意通过哪些载体(途径)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数据显示:只有16.25%的大学生会选择“教材、课堂学习等”;选择“书刊、网络等”选项的大学生增加幅度为17.02%;选择“影视作品等”或“感人的人或事”选项的分别增加66.67%和88.57%。

通过这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分析的结论得到了印证:“教材、课堂学习等”是我们从合目的性的原则出发选择的向学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载体(途径),但是这却是学生的认可度、接受度不高的载体(途径)。究其原因,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中不应该坚持合目的性原则,不应该选择“教材、课堂学习等”,而是如果强调过度,就会忽视客观规律,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而学生对“书刊、网络等”“影视作品等”“感人的人或事”的认同度一个比一个高,恰恰是因为这些载体(途径)能够在坚持合目的性原则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同时坚持合规律性原则,实现二者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