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父母认为惩罚和暴力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教育孩子的最后一招。当然,在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上,父母用惩罚和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在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上,这种方式却是不可取的。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可能专注于学习。如果你经常训斥和惩罚孩子,那么你在他心目中就是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形象。

在培养孩子智力的过程中,“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对孩子来说都是有害的,而比这两种方式造成的伤害更大的则是惩罚和暴力。

很多父母认为惩罚和暴力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教育孩子的最后一招。不过我却认为,这是最不可取的一招,因为它不可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什么有益的影响和效果,尤其是在培养智力方面。

当然,在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上,父母用惩罚和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在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上,这种方式却是不可取的。

父母或老师经常严厉地质问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难道你都不会吗?”“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如果记不住,你今天休想出去玩!”“邻居家的约翰可比你聪明多了!”我几乎看到过上百个类似的例子。父母的指责声震耳欲聋,孩子要么紧张地看着地上,要么空洞地盯着书本,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些父母或老师之所以这样对待孩子,是希望通过使用训斥或惩罚的方式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把心思专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我能理解父母或老师的这种心情和良苦用心,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父母或老师过激的言语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惧感,并且这种恐惧感会迅速蔓延开来,占据他整个内心,令他的头脑一片空白。孩子再没有心思去想其他事情了,无论谁对他说话,他都不知所云。此时,他基本丧失了对环境的洞察力,心里慌乱、紧张。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可能专注于学习。

其实,孩子在儿童时期很容易漫不经心、疏忽健忘、见异思迁。有时候他们是“有意”这样表现的;有时候他们是完全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出来的。

孩子“有意”的表现,往往代表他的一种反抗情绪。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引出他的情绪来源,他就会主动放弃这种情绪,毕竟从天性上孩子并不喜欢长时间和大人对抗;对于孩子那些无意识的表现,父母应该态度温和地提醒他,给他慢慢调整和改正的时间。

如果你经常训斥和惩罚孩子,那么你在他心目中就是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形象。如此一来,你就像是一个信号,只要你一出现,孩子就会非常紧张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育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

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儿童时代类似的经历。当你遭到训斥、惩罚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还有心思去学习吗?当然不会。你唯一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惩罚你的人的表情,以及情况是否有所缓和上。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孩子就是应该管教。没错,所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支配权和教育权,但是父母和老师在使用这种权利的时候应该谨慎,不要随便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将会在恐惧中度日。

用惩罚和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也许会使孩子变得容易管教,但是对于孩子自身来说效果却微乎其微。

孩子一旦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就应该立即停止学习,因为他根本就学不进任何有用的知识。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上画出美丽的图案一样。

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过程中,要时常流露出亲切和善意,这可以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使孩子乐于听从父母的指导,并在这种指导下行事。孩子只有在放松、舒畅的情绪下,才有心情去接受新的知识,才有空间去容纳新的知识。

我有一位朋友威克先生,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曾在与我的通信中回忆起父亲对他的教育。他写道:“在我的印象中,我父亲总是训斥我、指责我,有时候还会用树枝、皮带教训我。在那段时间,我抗拒所有他让我做的事情,所以我几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后来有一天,父亲为了给我买书,冒着大雪步行了30多公里,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父亲的这一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学习动力。”

教育和培养孩子,应该建立在宽容、爱以及快乐的基础之上,看看下面几点建议,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

(1)父母或老师都应该谨记,训斥和恐吓对任何智力发展都没有益处。

(2)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比暴力更好的开启智力的方法。

(3)孩子只有在快乐、放松、舒畅的情绪中,才能吸取新知识。

(4)虽然很多孩子都曾因为学习而受到惩罚,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爱和鼓励。

(5)明白教育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和明白它何时开始同样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