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老南天身是史——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江苏丹徒人,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马相伯赴朝鲜襄助办理新政。1903年3月1日,震旦学院开学,学生达100余人。此举引起学生极大愤慨,决议全体退学。在筹备复校期间,徐家汇天主堂耶稣会盗用震旦学院名称洽登广告,招收学生。

一老南天身是史——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多灾多难之时,他为国家民族之前途积极奔走,为中华之崛起毁家兴学,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求学忧民 入仕救国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枪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序幕。就在这一年的3月17日(清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四日),马相伯诞生于江苏丹徒。在其后的岁月中,马相伯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和灾难,他穷其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马相伯世代书香门第,到他父亲松岩时,兼有亦医(儒医)亦商身份,家道还算殷实。由于父母信奉天主教,马相伯生下不久便接受洗礼,教名“若瑟”。幼年启蒙时,他先读天主教经典,后习儒家典籍。12岁时,他只身来到上海,经友人介绍,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设立的依纳爵公学(1927年改名徐汇公学,即今徐汇中学)。由于他资质聪慧,刻苦勤奋,尤对自然科学、外语有浓厚兴趣,先后曾学习法文、拉丁文等,受到意大利籍校长晁德莅的青睐。1862年,马相伯入耶稣会创办的初学院,研修中国文学、哲学、神学。1871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并加入耶稣会,授职司铎(即神父)。其间,奉耶稣会之命,他到苏皖各地传道,适逢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后,所到之处触目皆是“黄茅白骨”,“一望平芜”。哀民生之艰难,他请求父亲捐赠家产百金,赈济灾民,竟遭到耶稣会禁止。此后,在他担任依纳爵公学校长期间,又发生多起教会干涉学术研究自由之事,遂决心退出耶稣会,投身于社会改革洪流中。

1876年,经大哥马建勋推荐,马相伯到山东藩司余紫垣处充当幕僚,掌理文案。1877年马相伯被委任山东潍县机械局差事,次年又奉命调查山东矿务,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81年3月,马相伯随黎庶昌公使赴日本,由参赞旋改为驻神户领事。是时,他与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政要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交往甚密,对日本新政有所了解。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马相伯赴朝鲜襄助办理新政。赴朝后,他“首请彼政府编练新军”,“次则整理他们的外交”,同时向朝鲜国王提出全面改革内政的条陈,大抵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政策,但腐败的朝鲜当局延缓不办。6月,朝鲜发生兵变,清政府派其弟马建忠、丁汝昌、吴长庆等带兵前往协助“平乱”。马相伯在平乱后仍留在朝鲜,曾建议闵妃派太子去欧美留学,未被采纳。

回国后,马相伯深感清廷政治腐败,“决计摆脱官场”,在家中度过了一段书斋生活。不久,他奉李鸿章之命,协助收回招商局,提出“改革招商局”建议。其后,他与马建忠、盛宣怀、周季复等人建议向美国商人借款,组织银行、发行纸币、整顿金融、开发矿产、建设铁路,终未被采纳。此时,他终于明白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在将倾的大厦上修修补补显然是无济于事了。

毁家兴学 复旦光华

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面对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痛现实,马相伯警醒到清王朝已末日将至。其时,从北京归来年近花甲的他,隐居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河山,思考着自己大半生的奔走徒劳无功,弟弟马建忠又因操劳国事心力交瘁而亡故,心中增加了无限伤感。

在学术研究之余,马相伯积极思考欧美强大和中国孱弱的原因,结合当年游历欧美参观几所大学的观感,他恍然而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起初,他寄希望于教会,毅然拿出位于松江、青浦的家产良田3000亩,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并立下字据称:“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见“马相伯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复旦大学志》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天主教会虽然接受了马相伯的捐赠,但并不办学,真正迈出办学第一步的还是马相伯自己。其时,马相伯居住在徐家汇土山湾,与蔡元培执教的南洋公学距离很近,蔡遂每天去马相伯处学习拉丁文。其后,蔡又陆续介绍一批学生跟马相伯学习拉丁文,并组成译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专制压迫,200余人高呼“祖国万岁”集体退学,请求中国教育会负责人蔡元培协助组织“共和学校”。蔡乃请马相伯出面办学,后者欣然允诺并创办学院,定名“震旦”,意为中国之曙光。马相伯认为,创办学校之目的在于推倒科举取士之奴隶教育,而推崇西方格物穷理的自主之学,培养救国救民之青年才俊,“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准备者,请归我”(于右任:《为国家发放祝马先生寿》)。

1903年3月1日,震旦学院开学,学生达100余人。除邻近各省以外,云、川、陕、晋各省亦有人前来就学。因反对清廷专制而遭到通缉的于右任,易名为刘学裕,亦被马相伯召至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建校以后,马相伯自任监院(校长),宣布办学三条宗旨: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在校务管理上,实行学生自治;在教学方法上,兴“学生自由研究之风”,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倡导启发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外国语列为必修课,以西方名著作为课本,着重培养译学人才。马相伯坚持“不能把震旦学院办成宣扬宗教的学校,一切宗教教义的宣传均应退出学校的领域”,这触怒了天主教会当权者。1905年春,法国天主教会主管阴谋夺取震旦学院,强迫马相伯“住院养病”,派其爪牙南从周接管,“尽改旧章”,妄图改变学校性质。此举引起学生极大愤慨,决议全体退学。马相伯遂召集离散学生,并与严复、熊季亷、袁观澜等筹备复校。学生也积极配合,公推马相伯为会长,并选叶仲裕、于右任、邵力子、王侃叔、沈步洲、张轶欧、叶藻庭等7人为干事,协助复校事宜。

在筹备复校期间,徐家汇天主堂耶稣会盗用震旦学院名称洽登广告,招收学生。为正视听,马相伯与严复、熊希龄、袁希涛商议,决定联合发表声明,澄清事实真相。两份声明于1905年农历5月27日同时见报,马相伯还向社会宣布,复校后的校名更改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所载《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即“复我震旦”之意,又暗含“复兴中华”之义。公告登出后,马相伯打电报给他的旧交两江总督周馥,请他助一臂之力。周馥大力支持,暂借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又拨给吴淞营地70亩为校址,并拨开办费大洋一万元。与此同时,严复、熊希龄、曾少卿、萨镇冰、袁希涛、叶景葵等28位校董联名发表《复旦公学集捐公启》向社会募捐。百年复旦,在长江尽头东海之滨,终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复校后,复旦公学声名远播,莘莘学子不计远近、不辞劳苦前来报考,第一批人数骤增至500人。经严格筛选、当面口试,最终录取学生50名。1905年中秋,复旦公学正式在吴淞开学,新老学生共160名。复旦创办之初,各种条件均极简陋,然修葺既竣的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已初具规模。其时,马相伯已然66岁高龄,除延聘名师授课外,仍自告奋勇,担任法文教授。他终日兀坐高台,口讲指画,滔滔不绝,不以为苦,其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之精神,无不令学子们感动。在马相伯率领下,全校师生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终于闯出了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新型大学之路。

1905年秋,应两江总督周馥邀请,马相伯前往南京演讲君主民主政制之得失及宪法精神,遂辞去复旦校长一职,由严复继任监督(校长)。1909年,复旦公学校长几度易人,严复、夏敬观、高凤谦相继辞职后,又公推马相伯复任校长,实际校务由李登辉襄助处理。辛亥革命后,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生星散。马相伯积极奔走呼告,力争复校。后经于右任、蔡元培呈请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复校,并拨大洋一万元,选定徐家汇李鸿章祠堂作为校舍,复校工作顺利完成。1917年,李登辉出任私立复旦大学校长,前往南洋募捐并得到各界相助,终于在江湾置地建校,遂奠定了复旦大学今日之基石。

“一老南天传历史,黉门百载播芬芳”,马相伯先生为创立复旦大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相信每位从复旦校门走出的学子都会永志不忘。

国家之光 人类之瑞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风雨飘摇,马相伯一直致力于救国救民之改革事业,从不计自身沉浮与得失。1907年4月,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他为之题辞鼓励。是年下半年,梁启超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宣称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立宪政治施行,特请马相伯担任该社总务员,马立即应允,并于11月赴日本东京、横滨出席政闻社社员大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马相伯参加江浙诸省联军总司令部工作,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并在民国成立后,任江苏都督府外交司长。1912年8月,马相伯赴京任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之职。1914年以后,他历任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其间,马相伯仍致力于学术文化事业,与英敛之上书罗马教皇,建议在中国创办大学,并赞助英敛之在北京香山创办辅仁学社(辅仁大学前身);后与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创办“函夏考文苑”(“函夏”指全中国,考文苑类似研究院),旨在网罗全国著名学者,编纂词典,校勘古籍,奖励优秀著作,表扬高尚德行,可惜未能办成。

1915年7月,马相伯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当时,袁世凯提倡“尊孔读经”,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马相伯以信仰自由为原则,断然加以反对,并著文猛烈抨击袁世凯复辟称帝之举,称“百复辟,百自亡”。1919年,马相伯已80高龄,“厌闻时事”,虽挂有许多虚职,但主要居家整理旧稿,从事译作,唯对宗教和教育事业仍很关心。当时,马相伯十分忧心祖国的教育事业,不仅捐献了全部家产,而且将自己历年所积薪金一万元,捐献给启明女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2岁高龄的马相伯深感国难深重,不顾体衰病多,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呼吁人民自救,号召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被尊为“爱国老人”,达到他一生的光辉顶点。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界人士组织救国会,马相伯被公认为“救国领袖”,一切通电、文件均由他领衔。当蒋介石政府逮捕救国会领袖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等七君子后,马相伯立即写信给冯玉祥,表示愿以“首领”担保。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时,马相伯由于右任陪同到南京,竭力营救七君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马相伯作“钢铁政策”演说,号召中华民族抗日自救。7月31日,在马相伯等人的努力下,救国会七君子终于被释放。8月6日,沈钧儒等7人去南京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并由沈钧儒题“惟公马首是瞻”6个字以表示尊敬。

1938年11月,马相伯应于右任之邀赴昆明,途中因病留居越南谅山。1939年4月,在他百岁诞辰之际,国民政府为他颁发了“褒奖”令,中共中央发来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先生在谅山病逝,为他光辉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复旦大学百年志》编写组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