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立复旦大学图书馆

国立复旦大学图书馆

时间:2022-05-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国立复旦大学图书馆一、馆史简介1937年12月1日,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组成的联大师生500余人乘招商局快利轮内迁,月底到达重庆,受到四川省政府和各界人士及校友的热烈欢迎,四川省政府一次性补助10万银元。5月27日,日机轰炸黄桷镇复旦大学。脱离学校约四五里之乡间,本馆增赁民房四间,待空袭频发之际,送书下乡,为避免意外损失。

第六节 国立复旦大学图书馆

一、馆史简介

1937年12月1日,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组成的联大师生500余人乘招商局快利轮内迁,月底到达重庆,受到四川省政府和各界人士及校友的热烈欢迎,四川省政府一次性补助10万银元。时值重庆复旦中学放假,联大第一部遂借该校菜园坝校址上课,1938年2月中旬结束。1938年2月,复旦大学确定以重庆北碚对岸的夏坝(原名下坝,陈望道建议改今名)为新校址。自1938年3月开始,复旦大夏联大大学分立,两校各自在重庆、贵阳建校。复旦大学在北碚黄桷镇复校,后又以北碚夏坝为永久校址。1940年图书馆、科学馆等也开始陆续兴建。5月27日,日机轰炸黄桷镇复旦大学。1941年11月,复旦大学由私立大学升格为国立大学,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图书馆随之迁回。

二、组织

图书馆系隶属于教务处,与注册出版等组并行,设主任一人,秉承校长、教务长之命,综理一切事宜,其下有馆员、办事员共七人,分掌各股事宜,内部视事务之性质,暂设总务、采访、编目、参考、阅览、报志等主股。

三、馆务工作

(一)馆舍

自1938年秋季起该馆分设两地,黄桷镇本部及重庆商学院。黄桷镇本部占平房一幢,前后三进,共有九间,内分书库一,参考室一,阅览室三,杂志室一,办公室一,可容纳百数十人之阅读;重庆商学院占一大间,内分藏书及阅览桌,可容纳六十余人之阅读。两处设备虽感简陋,但尚足供教职员及同学研讨阅读之用。

1940年复旦大学迁至夏坝一带,新建筑之校舍,同时由本校前任校长马相伯先生,捐图书馆一座,于1942年秋在夏坝开始建筑,在新图书馆未完成以前,图书馆暂占礼堂一角,照常开放。1942年夏吴耀中先生因事辞职,由舒纪维主持馆政,1943年相伯图书馆落成,于本年五月五日该校校友节与新建之登辉堂寒冰馆合并举行开幕典礼,由邵力子先生主席并报告复旦历史,由傅学文女士剪彩乐成,复旦图书馆于1943年下学期开学前迁入新馆。新馆系“工”字形建筑。楼下左右两翼为普通阅览室,中间为借书处,后连书库。楼上中间为杂志、参考室、编目室及主任办公室;左右两翼有房八间,分配为经济、银行、史地新闻、土木、社会、统计等研究室。普通阅览室每间可容纳三百人左右,每日开放时间为上午六时至下午九时,系兼供学生自修之用。脱离学校约四五里之乡间,本馆增赁民房四间,待空袭频发之际,送书下乡,为避免意外损失。

(二)藏书及期刊

1937年,原由沪运到之图书,计12593册。凡应用需要之书籍,均设法陆续增购,数量甚多。并于1938年1月5日起,举行校内师生献书周,以谋充实,开始后皆各踊跃输将,琳瑯满目,美不胜收,筹集总数竟达3000余册。各教授于捐书外,凡市上不易购得之图籍,复愿将其私藏借存该馆陈列参考室中,供诸阅读,其嘉惠学子,良非浅鲜。该校自定中西文刊物,种类甚多,在此交通阻梗、运输困难之际,犹有西文刊物93种,中文刊物120余种。西文杂志与该校文摘社合作,凡经文摘社用后,均交该馆陈列保留。1943年馆藏中日西文书籍共计22186册(中文书16816册、日文书235册、西文书5135册)。

(三)阅览

该校年来校风甚振,同学努力好学,皆非昔比,因之图书馆之阅览人数激增,借出书籍亦为数甚多,尤以重庆方面阅览室,竟座无虚位,其拥挤之状,可想而知,每日统计全馆阅览者,均在二百余人。1939年时,复旦大学教务处宣布图书馆借书逾期处罚办法,凡经教务处公布应还书者姓名后一日,或接到图书馆催还书单之后二日,每逾期一日,不还者记小过一次,实因图书缺乏,供不应求云。1943年时书籍出纳每日平均约千册左右,学生借书,每人以2本为限,职员以5本为限,教授因特殊参考,以30本为限,均限两星期归还。

(四)编目

本馆图书分类系采用杜威十进法。中文书籍更参照其他分类法,略加补充,目录分卡片式及书本式两种,随时补充,力求完善。

(五)巡回文库

举办图书巡回车,提倡社会教育,增加农工智识,并举办“图书巡回车”积极征集民众读物。

附录一

国立复旦大学相伯图书概况

舒纪维

一、沿革

本大学图书馆成立迄今,行将廿载,最切系戊午级同学,集资创阅书社,由同学轮流管理,翌年,即归学校接办,学生年纳图书费四元,以充经费,不数年间,图书馆之雏形始具,然当时设备简陋,管理乏人。十一年春,大学部迁江湾,图书室设于弈柱堂楼下,占屋不过两间,管理悉循故辙,此盖本大学图书馆之雏形时期也。十三年秋,杜定友先生为主任,始仿欧美制度,编订分类方法,并得聂云台先生捐赠大批图书,庋藏逐渐增加。十四年秋,杜君辞职,其继任者,如杭立武、沈丹泥诸先生,策划经营,各有贡献,而沈君尤为热心,改进甚多,更得郭辅庭先生等,捐赠图书数千册,藏书渐富,而同时各方对于各书馆之需要日增,普通图书馆以外,更设各科系研究室,踊跃输将,数量骤增。十七年秋,沈君离校,馆务由蔡琉骢、吴耀中两先生相继代理,其间管理亦多改善。洪深教授将私藏中外文书籍,慨赠数千册,内容日渐丰富,馆舍不敷容纳,校长李腾飞先生,乃筹募经费,谋所以扩充计划,于十八年五月开工,将原有弈柱堂,增建左右两翼,成工字形大厦,十一月底落成,全部楼上下,均扩为图书馆之用,孙心磐先生亦于是时主持馆政,孙君于二十年夏去职,仍由吴耀中先生代理。廿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十九路军英勇抗敌,图书全部迁至上海海格路附中,俟淞沪协定成立,夏秋间仍回江湾,幸校舍未受损失,略事修理,恢复旧观,以后专事充实图书数量。四五年间,增购书籍数万册,规模日宏,此为本大学图书最繁荣时期也。廿六年七七抗倭事起,上海亦于八一三发生战事,吾校图书,幸于事前迁至安全地址,旋奉部令内迁,因与大厦组织联合大学,在牯岭开学,其时淞沪抗敌,已阅两月,交通濒危,乃将一部分图书,用小汽轮运至镇江,再转九江,达牯岭,布置就绪,开放仅两周,复迁重庆。廿七年一月,乃与大夏分立,吾校遂在北碚黄桷镇设立,图书馆亦随之成立矣。校长吴南轩博士,以黄桷镇地址卑小,不易发展,于廿九年迁至夏坝一带。新建筑之校舍,同时由本校前任校长马相伯先生,捐图书馆一座,于三十一年秋在夏坝开始建筑,在新图书馆未完成以前,图书馆暂占礼堂一角,照常开放。卅一年夏吴耀中先生因事辞职,由纪维主持馆政,卅二年春,部聘章益先生为本校校长,章校长祝事以后力促新图书馆从速完成,遂于本年度下学期开学以前,迁入新馆,此本大学图书馆新生命开始之时期也。

二、组织

本馆系隶属于教务处,与注册、出版等组并行,设主任一人,秉承校长教务长之命,综理一切事宜,其下有馆员办事员共七人,分掌各股事宜,内部视事务之性质,暂设总务、采访、编目、参考、阅览、报志等主股。

三、设备

本馆系一“工”字形建筑。楼下左右两翼为普通阅览室,中间为借书处,后连书库。楼上中间为杂志、参考室、编目室及主任办公室;左右两翼有房八间,分配为经济、银行、史地新闻、土木、社会、统计等研究室。普通阅览室每间可容纳三百人左右,每日开放时间为上午六时至下午九时,系兼供学生自修之用。脱离学校约四五里之乡间,本馆增赁民房四间,待空袭频发之际,送书下乡,为避免意外损失。

四、藏书

本馆图书一向缺乏,虽搜求不遗余力,奈以经费有限,未能大量入藏,七七以前,本馆藏书,中日文书有三五○九五册,西文书有一三九八○册,共计四九○七五册,事变以后,仅带出一部分。现存中日西文书籍共计二二一八六册(中文书一六八一六册,日文书二三五册,西文书五一三五册)。

五、编目

本馆图书分类系采用杜威十进法。中文书籍更参照其他分类法,略加补充,目录分卡片式及书本式两种,随时补充,力求完善。

六、阅览

本馆书籍出纳每日平均约千册左右,学生借书,每人以二本为限,职员以五本为限,教授因特殊参考,以三十本为限。均限二星期归还。

附录二

本校图书馆概况

本校图书馆属本校教务处,管理图书之购置、借阅与保管,藉以增进本校教学与研究之效能。暂分事务、编目、出纳、参考四股,设书库、阅览室、参考室三部分,书库收藏该民馆全部图书;阅览室供教职员学生一般阅览之用;参考室由书库提出字典、辞典、年鉴、地图、表册、期刊、珍本以及各院系组科教员指定之参考图书等,以供教职员学生之参考,然此类书刊均不出借。前以参考室范围过小,每晚同学自修,拥挤不堪,近已迁至新落成之建筑——相伯图书馆内,容量较前增加一倍。两年来馆内陆续添置书刊甚多,然学校限于经济,尚不能大量供应,仍有粥少僧多之憾。最近中英科学合作馆赠本校英文教理杂志及生物方面书籍甚多,极为名贵,英美两新闻处亦经常有新杂志寄赠,略以减少不能订阅外国杂志之困难。截至本年四月十五日为止,馆内藏有中文图书一六七一七册;外文图书五四五二二册,中文期刊一三二八二册,外文期刊一七二一册,总计现有书刊为三七一四二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