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大学概况

复旦大学概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辛亥革命后,公费补助截止,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并建立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1917年升为大学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因经费拮据,行政组织仍相当精简。

3.2.1 复旦大学概况

1.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29年学校始设文、理、法、商四个学院,下辖16个系。1940年设立农学院。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和几代复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7)

2011年,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13237人、研究生13851人;留学生3805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705人);另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生16611人。有专任教师2346人、其中高级职称1538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8人、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有直属院(系)28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其中自设30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其中自设51个,专业学位10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8)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占地面积244.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1.05万平方米。此外,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10家附属医院。(9)

110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2.创始人及其办学理念对复旦精神气质的影响

马相伯,原名志德,受洗取教名约瑟夫(Joseph),亦号若石,晚年号华封老人,生于1840年,原籍江苏丹阳,自幼接受宗教教育,“严母慈父”般的家庭教育和传统的私塾生活为其人格成长奠定了基础。12岁那年,马相伯独自到了上海,先入徐汇公学,后在徐家汇神学院深造,完成其漫长而独特的中西学系统训练,至31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很快成为令人尊敬的校长和教士。(10)但当时中国正国难当头,面对外族的侵略与压迫,他放弃平静的教士生活,决心为救亡图存奋斗不息。

1872年,马相伯任徐汇公学校长,由于极力宣扬国学,不久便被撤销校长职务。之后,马相伯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日本维新、朝鲜守旧,在对照中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屡屡上书朝廷献策,都似泥牛入海。他深感“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定毁家兴学。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1902年,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发生学生集体退学事件,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他于次年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并亲任院长。1903年,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并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Perrin)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即今复旦大学前身,于1905年9月13日正式开学。

学术自由是马相伯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为此奋斗不懈。在震旦学院,他把“不谈教理”作为反对教会灌输的信条之一;多年以后,复旦校歌中“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的响亮词句,就是马相伯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所追求的意境。他主张大学应当享有学术和思想自由,并在复旦明确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11)马相伯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之精神注入复旦师生的血液之中,并奠定其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12)这种超越性追求深深影响了复旦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为复旦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

3.历史沿革与治理结构的变迁

复旦公学在1905年创立时,系公立学校,不仅接受官府监督,而且得到地方士绅赞助。这些人士虽无董事之名,却有董事之责,负责向外募款,对学校行政则不干预。辛亥革命后,公费补助截止,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并建立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1917年,复旦公学升为大学,开设大学本科,陆续增设商科、社会科学科、中国文学科、生物学科等。1927年以后,校董会组织方式有所变动,一部分校董由校长聘请,一部分由复旦毕业生组成的同学会推选。1929年,复旦大学根据部颁大学规程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文、理、法、医4个学院。(13)

复旦早期,学生人数较少,行政组织十分简单,在校长(监督)下设立教务长一人管理教学、安排课程,庶务长兼斋务长一人,管理学校庶务、会计出纳等,并考验学生品行及学生宿舍事务,监学两人,考查学生勤惰品行等。1917年升为大学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因经费拮据,行政组织仍相当精简。在校长下设注册组(相当于教务处)、会计组、庶务组、卫生组、图书组等单位,管理学校教学、行政。对于学生的管理,提倡自治,五四运动后,一度取消监学。学生违反校规,由学生自治会负责,召开特别法庭审理,后添置训育组。李登辉校长作风民主,他发动师生共同管理学校。1924年提出在学校内设立“行政院”,统辖学校一切行政事务,其成员由校长、教务主任、各科系主任、中学部主任、大学教各处主任、图书馆主任、体育部主任、军事教育训练主任及教职员代表三人组成,讨论决定学校的各项重大事项。校务会议若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校长召集全校教职员大会讨论决定,只有经济问题,需提请校董会解决。(14)

1942年,复旦改为国立大学。1938—1946年之间,学校增设史地学系,垦殖专修科、统计学系、园艺学系、农艺学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农学院。改为国立后,校长权力增大,学校设立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分别由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领导。教务长、总务长人选须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圈定,训导长还须经专科以上学校训导人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才能聘任。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图书馆;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体育卫生组;总务处下设文书组、出纳组、庶务组、保管室等单位。改国立后,特别重视训育,学校设立训育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为当然委员,并由校长选聘专任教授3~15人为委员,督导全校训育事项。至此,学生自治、学术自由的风气大为削弱。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迁回原址,分设文、理、法、商、农5个学院,共21系科(组),并增设合作系。(15)

复旦的壮大,得益于社会平台,得益于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与集聚。1952年,复旦大学名列第一批进行院系调整的高等院校。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续并入复旦。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共由19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更值得珍视的是,复旦大学海纳百川、开放融合的办学气度,以及樊然并峙、各显风流的教研格局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6)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有的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独立建立新的院校。

院系调整以后,复旦大学进行了组织机构和人事调整。1952年10月3日,中央政务院任命陈望道为校长、李正文为副校长,原校务委员会撤销。不久,华东教育部任命苏步青为教务长,周予同、王中为副教务长,金则人为总务长。(17)此后,复旦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人才和师资,复旦大学原来的应用性学科全部调出,基础理论学科特别是理科得到加强。同时,院系调整也使复旦大学内部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造。调整前的复旦大学有文、理、法、商、农5个学院共22个系,调整后改造为文理方面的9个系,15个专业,成为基础学科比较齐全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但是,严格的文理分科,文理科又各自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组成系科和专业,这样不仅文理科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综合,就是自身专业之间也缺乏渗透和交融。这种状况很类似欧美的文理学院。(18)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国家在“七五”到“十一五”规划中,连年把复旦大学纳入重点建设之列,使复旦迅速由文、理两科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学府。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医科,学科门类比过去更全,综合实力比过去更强,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要条件。(19)

4.办学特色对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影响

从学校百余年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虽然建校初期,复旦大学部分仿照了西方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体制,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发展现实,其治理结构也在不断演变,这些演变深刻地影响了大学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职能的发挥,总的趋势是代表国家意志和需要的行政力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初步建立了“专家治学、行政治校”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因此,虽然作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学术自由之精神始终贯穿于学校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所限,也不同程度抑制了大学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