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老年大学

复旦老年大学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老年大学创办于1993年秋,是上海市高校系统老年教育的首创。目前在校的学员40%是复旦退休人员和家属,60%是社会退休人员。复旦老年大学学员积极参加市、区、学校和有关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展现他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在各类舞台上尽情展示“夕阳红”风采。复旦老年大学有一个“老年工作理论研究班”,由复旦大学各系科专业退休教授专家组成,目前有30多人。
复旦老年大学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复旦老年大学创办于1993年秋,是上海市高校系统老年教育的首创。现在是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该校办学初期只有3个班,103名学员,现在已发展到48个班,1 000多学员同期学习的规模,19年累计招生人数超过了18 000人次。复旦老年大学办学的历程,折射出历届办学人员的执着追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复旦老年大学获得2007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上海市特色老年大学”、2011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校遵循“控制规模、提高层次、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办学指导思想,以“老有所教”的平台,推进老年人终身学习,为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用”提供服务。19年来,该校为推动社会的健康养老和积极养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1.复旦老年大学的办学特色

(1)突出为社会服务。

复旦老年大学成立初期是以复旦退休教职工为招生对象,后来吸引了很多复旦周边地区,甚至较远地区的退休老年人的兴趣,要求入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逐步扩大了规模,尽力满足社会老人的需求。目前在校的学员40%是复旦退休人员和家属,60%是社会退休人员。学员在这里自由选课,满足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提高了生活质量,在精神方面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下面举一个例子。

一位名叫哓峰的老人,从外地退休后,于2007年随老伴来上海定居最初感到待在家里太无聊,无所事事,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后得知复旦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有钢琴、舞蹈、声乐、戏曲、美术、书法、文学欣赏、体美健身、医疗保健、摄影、时装、外语等,深深地吸引了她,很快就成了复旦老年大学声乐中级班和钢琴拜厄班的学员。如今已3年过去了,她深有感慨地说:

“自从上了老年大学,我不再有寂寞感,我在老年大学结识了不少朋友,她们有的过去是教授、高工、医生、厂长,现在都是‘大学生’。我们经常一起聚会聊天、外出活动,谈感受、聊收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欣赏美丽的大自然,AA制式的聚餐,外出时声乐班的唱歌,舞蹈班的跳舞,戏曲班的唱戏,摄影班的摄影,学习自然疗法和掌纹与健康的学员也乘机给大家按摩、教上几招保健招数,好不快乐!烦恼和无聊早已一扫而光。”

(2)讲台成了很多老同志“老有所为”的舞台。

复旦老年大学的教师有35人,大多为复旦的离退休人员,老年大学的讲台为他们进一步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提供了平台。出现了很多突出的“老有所为”典型。下面略举一例。

钱冬生教授原系复旦党委书记,退休之后他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而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退休生活过得非常充实。他对古典音乐一向有浓厚的兴趣。退休后使他有充裕的时间做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为复旦老年大学开设“西洋古典音乐”课程。为了满足很多老年学员欣赏古典音乐的需要,提高他们艺术欣赏能力,钱老对这一课程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让学员系统聆听大量经典音乐作品的同时,辅以相关音乐知识、作曲家和演奏家简介以及作品解释等,使学员受益匪浅。为配合教学,他还编写了近30万字的教材供学员阅读,并无私地为学员提供了个人近50年来所收藏的各类音乐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学员的视野。2005年,该课程荣获“上海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入围奖”。

除了钱老外,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因篇幅限制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3)为学员提供了“老有所为”的条件和机会。

学员经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老有所为”的积极性。在老年大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的“老有所为”创造了条件,这个条件大大地扩展了他们“老有所为”的机会。

学员在众多比赛中展风采。老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这种共同的努力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复旦老年大学学员积极参加市、区、学校和有关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展现他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在各类舞台上尽情展示“夕阳红”风采。

在2008年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节的《与奥运同行——老年教育健身操(舞)展示活动》中,该校的彩球健身操“旦园迎春”荣获白玉兰奖(即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节合唱展演,此次展演是全市老年合唱的最高水平,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5个合唱团参演,复旦老年大学合唱团荣获铜奖。2011年参加第三届上海合唱节开幕式,上海市第二届“浪漫海滨”社区合唱邀请赛中该校合唱队获铜奖,时装队荣获“2011久久关爱重阳时装秀”优秀队伍称号,钢琴599六班有六位学员通过了2011年上音钢琴五级的考试。

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举办了钢琴独奏专场、英语朗诵专场及主会场的文艺专场,复旦老年大学都送去自编作品、书画摄影作品,还协办“金日心源素”文艺专场等,均成绩显著,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和赞扬。

此外,学员利用在老年大学提供的平台,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的在社区组织了合唱队,帮助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为”的愿望,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还有些学员利用在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回到家里转授给孙子辈,做起了孙子钢琴、画画、英语等的辅导员,增进了家庭和睦、幸福的气氛。

(4)搭建“老有所用”的平台。

复旦老年大学有一个“老年工作理论研究班”,由复旦大学各系科专业退休教授专家组成,目前有30多人。学员们紧紧围绕退休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退休人员急需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老年社会学、老年经济学、老年教育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养身保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探讨,撰写论文。近几年来出版了《为了夕阳红》、《校园霜叶红》、《心印复旦园》、《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特刊》、《微霞尚满天》等多本论文集,发表了老同志撰写的数百篇论文,几年累计有数十篇文章被“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上海市高校退管会”、“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数十篇文章发表在《复旦学报》、《为了下一代》、《上海老年教育》、《上海退休生活》等期刊杂志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复旦老年大学的这个“老年工作理论研讨班”成了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用”的平台,为他们实现“老有所为”提供了条件。

夕阳无限好,余晖也照人。复旦老年大学为复旦大学和社区的离退休人员提供了教与学的平台,成为老年人老有所乐的乐园;作为维护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实际举措,使老年人共享了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2.复旦老年大学学员的切身感受

学员非常热爱复旦老年大学这个温暖的集体,下面引用一些学员的话来说明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俞瑜同学说:“我非常珍惜每次听课的机会,从不缺席,有时甚至放弃旅游和同学聚会的机会。……在复旦老年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去过医院,‘老慢支’这顶帽子已经摘掉了。”

缪景瑚同学说:“在老年大学学习,广交朋友,大家相互切磋,畅叙友情,真是其乐无穷。这种友情在晚年生活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赵玉梅5年前从呼和浩特来到上海,在复旦老年大学里度过了4年快乐的时光,她在这里先后学习了唱歌、书法、绘画;参加了声乐班、独唱班、时装班的学习。对这四年的学习她有以下的体会:

(1)老年大学让我们学到年轻时因工作忙而学不到的知识,弥补学习的空白,达到终身教育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2)复旦老年大学帮助老年人联系更多的朋友,相互关爱。独唱2班一人生病大家关心,有的打电话问候,有的亲自登门探望,问长问短,彼此关心,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亲情。

(3)在复旦老年大学的学习,使我们因学而乐、因学而健康,大脑恢复活力,改善了记忆,不但心理健康,而且使身体健康长寿。

吴兴华同学说:“我们这些老年人都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受到自己爱好专业的更高层次的深造,我笃信在我们这些智、体健全的老年学子之中,不乏大器晚成之辈……比如,一些爱好文学写作的老人,他们很想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同事战友之间的故事写成小说或剧本,但苦于水平有限,往往几易其稿只能忍痛作罢。为何不能为他们开办写作班授以他们创作小说和剧本的知识和技巧。这样他们就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鲜为人知的婉转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对于丰富我国文坛和剧坛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贡献。”

哓峰同学说,如今的复旦老年大学越办越好,参加学习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办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钢琴班,共有9个班次,根据学员程度有不同的年级和类别,拜厄班、599班、名曲班等;声乐班有6个班:独唱班、入门班、初级班、中级班;舞蹈分为“交谊舞休闲舞、民族舞”;戏曲有“京剧、越剧、沪剧”班;绘画有“花鸟画山水画”;健身、保健方面有“自然疗法、掌纹与健康、中老年瑜伽健美操、太极剑、太极拳”;特别是“文学欣赏、旅游文化欣赏、音乐欣赏、数码图像处理”等,这些恐怕你想都想不到的课程,复旦老年大学都有,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这里仅举了几个学员例子,从这些例子中足以看出,复旦老年大学使他们感受到“老有所乐”,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实现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最为重要的是老年大学是“老有所用”的平台,有利于他们实现“老有所为”,甚至实现“大器晚成”的愿望。因此,办好老年大学意义是很重大的。当然,如何真正办好老年大学,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需要继续不断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