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天趣,典雅清新

自然天趣,典雅清新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娄世棠,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自从跟他学习后,娄世棠的素描和国画突飞猛进。1952年秋天,娄世棠参加工作。二娄世棠认为,自己能走上花鸟画的创作之路,是与恩师潘天寿先生分不开的。潘先生的教诲,不但激发娄世棠对花鸟画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四娄世棠深受老师潘天寿的影响。对于潘天寿先生提出的理论,娄世棠非常信服。

娄世棠(1926— ),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第一届理事。北京市文化艺术总公司美术编审。先生今年82岁,是我国花鸟画著名的画家,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亲授弟子。自上世纪起,他多次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中国台北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娄世棠先生的家乡在浙江新昌县风景秀丽的天姥山下,剡溪在山间流过。这就是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诗圣杜甫也在此流连忘返达4年之久,步入老境后仍在感叹:“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白居易咏剡溪“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

曾有400多位唐朝诗人在剡溪留下足迹。剡溪因这些古代诗人在此形成了一条闪耀文坛的“唐诗之路”。

娄世棠出生天姥山下一个贫寒的家庭,幼年时家里住过一位聋哑的远房哥哥,他常用木炭在娄世棠家的白墙上画了一些鸡、狗、兔等小动物,画得很像。小小的娄世棠很好奇,照着他的画模仿起来。上小学时娄世棠遇到爱好美术的老师石鉴芬,石老师拿出收藏的《芥子园画谱》,并指导他临摹。

中学时,娄世棠幸运地遇到有丰富教学经验,并有较高艺术造诣的美术老师——柴时道先生。自从跟他学习后,娄世棠的素描和国画突飞猛进。柴先生认为娄世棠应到国立艺专去学习。可是对一个少年失怙,家境清寒的农家孩子,到国立艺专去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1947年初夏,一纸国立艺专的招生简章给娄世棠带来了一线希望。艺专招生,预科设有五名奖学金,可免费入学,有两个条件:一是家境清贫,二是成绩优秀。但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娄世棠在哥哥的支持下,经过艰苦的努力,赴杭州参加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杭州国立艺专是一所艺术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有一批大师级的艺术家在这里执教,诸如潘天寿、林风眠、黄宾虹、关良等。老师们可谓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学校的基础教学,采用欧洲美术学院的教学法,严谨有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强调整体观察,可以说为娄世棠的素描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国画则由潘天寿先生的大弟子高冠华、李长白指导他们。

1952年娄世棠完成学业。毕业创作是在张漾兮先生的指导下,和同学顾生岳、徐永祥合作的一部反映土改的连环画《赵百万》。完成后在华东区展出并获乙等奖,还出版了大开本连环画册。

1952年秋天,娄世棠参加工作。先是在上海,一年后调北京中国幻灯公司。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文化工作需要“雪中送炭”。文化部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派艺术局长朱丹任公司经理,部长周扬也亲来过问,一时间聚集了不少人才。而娄世棠他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到这一项文化普及工作之中。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用素描手法、彩墨手法、水墨手法创作《小豆儿》《毛主席视察南泥湾》《跟随毛主席长征》等多部作品,所作画幅以千百计,画稿参加美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曾经参与编辑《世界人体绘画选》《世界人体雕塑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人体习作选》等书。

娄世棠认为,自己能走上花鸟画的创作之路,是与恩师潘天寿先生分不开的。

娄世棠至今还记得到杭州艺专时,看见那张让他终身难忘的花鸟画,那就是潘天寿先生的“烟雨蛙声”,题诗是“一天烟雨苍茫里,两部仍喧鼓吹声。”画意、诗情融为一体,这是他平生头一次见到的最为完美的艺术作品,并由此产生终身画花鸟的想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潘先生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来京开会。当时在京潘天寿的学生高冠华,以及林锴、张世简和娄世棠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潘先生来京时能给他们再讲讲课,潘先生欣然允诺。就这样,潘先生和他们前后长谈了六次。一次娄世棠带了连环画稿《李寄》(潘天寿为画稿题名)和一些花鸟画请他指导,潘天寿先生看得极为认真,最后指点娄世棠:“你的画比较清秀,可以根据自己的秉赋、性格去发展,不要强求,不然事倍功半。人的学养、气质各有所殊,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清新秀丽。如八大山人和恽南田、华新罗就是两种类型,各自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潘先生的教诲,不但激发娄世棠对花鸟画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文徵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潘天寿也强调对人品的培养。他经常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宋代姜白石语)人品和画品密不可分。所谓人品应当指的是人的思想道德,品格修养。人品的高低和笔墨的熟练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笔墨中的气息、风格、气质是与人品的高下有关的。所谓对高格调笔墨的追求,必然与人对自己修养、品格的高标准追求一致。

《经雨清蝉不住鸣》娄世棠 国画

娄世棠追求人格、人品的修养,追求人品和画品的一致和高格。他为人忠厚,不议他人是非。许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好人”。这个好人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与娄世棠先生相识已四十多年,总是听他说别人如何好,画如何好。古人说,文人相轻,在他的身上却看不到。

娄世棠深知,画中国画一定要有画论、文、史、哲等知识。他大量阅读有关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娄世棠的古文功底深厚,并将其转化到中国画的创作之中。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谈的是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娄世棠认为,作画者不一定首先是诗人,但一定要懂得诗文,那样,画才会有诗意,有书卷气。诗文的基础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一次,我与娄世棠先生谈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娄世棠先生当时已近60岁,当即抑扬顿挫地背诵《滕王阁序》,分毫不差,可以想象,当年娄世棠先生对文、史、哲下了许多功夫的。

娄世棠深受老师潘天寿的影响。潘天寿多次谈到中国画的创作。他认为,西洋素描是西洋油画的基础,但不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至少对学习中国画而言,是这样,但以速写为主的素描,潘天寿认为,对中国画还是有帮助的。

对于潘天寿先生提出的理论,娄世棠非常信服。但经过多年实践,娄世棠先生却有自己不同于潘天寿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西画可以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待。比如李可染先生对西洋素描的理解和吸收,都是对中国画的创新有很大帮助。

娄世棠先生经常深入生活,画过大量的素描写生,对于他的这些清新而富有意境的习作,其同窗好友赵荆曾有这样的评语:“他的素描相当精微,又不失‘致广大’之功。”可谓道出了他素描的特色和造诣。他对水彩风景画,也下过很多功夫,研究过法国、俄罗斯的风景画,以及英国的水彩画。他是北京水彩画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在北京第一届水彩画展时,他的《西郊风光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选入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绘画》中,《燕山深处》被选入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入选《中国水彩画展》,并分别到菲律宾和土耳其展出。一些出版社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画这些水彩画的过程,对他画中国画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看娄世棠的花鸟画,可以看到他运用素描中的光影变化,表现花鸟。像他笔下的树木、鸟的羽毛等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素描关系,也可以看出他对水彩的理解,并将水彩的一些表现形式运用到中国画中。应当说,这是娄世棠花鸟画与当今流行的花鸟画不同的地方,也是他花鸟画风格及特点。

向生活学习是中国画几十年来的一个课题。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到齐白石的“画虾”,中国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寻找素材,已经成为画家们的自觉行为。

娄世棠也不例外。多年来,他徜徉在大自然中,仔细观察植物、动物。在他的眼里,花是美的象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花瓣的四季变化,是那样的趣味横生。即使是在宅旁园中,他也在每天观察、默记。远看取势,研究树木枝干生长的变化,近看,则研究细部。即使闭上眼睛,花朵的形象会全然呈现在他的脑海中。

有一天,他将作品请同行看,大家对他的花鸟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认为他的素描很好,但小鸡画得不像。娄世棠专门为此买了几只小鸡,每天喂养,并认真观察。后来发现,自己画的小鸡,头和翅膀比例有问题,而且自己原来把小鸡画得凶了,失去了稚气。经过认真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笔墨,从此,娄世棠笔下的小鸡生趣活泼,可爱诱人。

不仅是小鸡,像藤蔓、枝条,这些大自然中的形象,被画家提炼,并赋予画家的情感,所以,我们看到的娄世棠的花鸟画中,像情侣一样的小鸟,体态生动的小鸭,充满情趣的昆虫,蓬勃茂盛的花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在表现自然中美的同时,表现人性的光辉。

我们看娄世棠先生的花鸟画,从题材、构图上看,他不以新奇制胜,题材是常见的花鸟、树木,构图更不像他的恩师潘天寿,充满了创新精神,但我们能从他的平常题材、构图、笔墨中,看到他对大自然细腻的理解,他对中国传统笔墨独特的理解,他对西方美术的大胆、有益吸收。于平凡中、平淡中,他在内容和笔墨均下了很大的功夫,着意体现自家的风貌,打造自家的风格,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

娄世棠晚年生活在北京郊区蓬莱苑,这里地处燕山之阳,温榆河畔,花繁林密,园林与野趣相融合,也是鸟类、昆虫和松鼠等小动物生活栖息的乐园。他终日与自然密切接触。与花木为邻,与虫鸟为伴。自然万物“举熙熙然回巧献技”,给了他以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他认为花鸟画必须强调表现对象的生机、生趣和诗意,否则,即使笔墨技巧娴熟,也缺乏感染力,只有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一幅画气韵生动,其意境自然深邃而隽永。

他自少年时代从那青山碧水的剡中走出来,到古稀之年又复返自然怀抱之中。

娄世棠沿着当年潘天寿老师指点艺术之路,以“冲和淡远,典雅清新”为审美特征的属于阴柔美的艺术之路,这也是与他自己的气质、性情、志趣相一致的。多年来,他在这远离尘嚣的乡间,可谓是“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地独自探索追寻。

今天,娄世棠先生将作品整理付梓,这本《娄世棠画集》,应当是他平生的一个小结和回顾。

识之广,悟之深,我认为,以娄世棠先生的学识和修养,在艺术道路上,他将走得更远,获得更高的成就。

原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娄世棠画集》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