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

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我们所说的一门学科是指一门科学的课程化。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学校学科或称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科目,指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内容门类。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

第一节 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一门学科是指一门科学课程化。科学研究是为了揭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与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研究自然与社会,于是形成了不同科学的体系。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一、学科:科学的课程化

学科的基本解释是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学科指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如普通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校学科或称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科目,指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内容门类。学校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这些教育内容又不是笼统地、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每一个门类构成一个大的教育内容“模块”。教育内容是广泛、多样的,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技能、道德等等。各个门类的教育内容,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可见,知识或者教育内容的分化形成了学科。

1.学科:特定的科学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的建立是为了对某种特定的对象进行认识和探讨,也就是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依据都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研究对象,所谓的学科也就不成立了。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之所以产生的客观依据所在。这一点表现在多个层次上:一门总的学科是以其总体研究对象为依据而产生的,这个总体研究对象相对于人类知识的整个的对象即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来说是特定的;这门总的学科内部的各门分支学科则是以总的学科之总体研究对象中的某个特定的层次、角度、领域或侧面为依据而产生的。

2.学科:特定的科学研究内容

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断的、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它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其逻辑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学科内容应当依据这一框架厘定。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针对学科内容应该涵盖的要素作了精要的概括:

(1)科学的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

(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

(3)探究与科学思考的方法;

(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

(5)包括知识的应用在内的能力、技能;

(6)认识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

(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指标。

不同学科标志着不同的科学研究对象,或者是不同的科学研究内容。可见,学科是科学的课程化。

二、科学研究:揭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同时,科学又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社会存在物,它不断向人们展示其日益完善和进化中的变化形态。“当代科学无论是从她自身客观的经济规模,庞大的队伍建设和强有力的社会功能,还是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都远远超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范畴”。科学的定义也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可见,科学的定义可以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科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自觉地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和由此取得的认识成果。

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以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中确立的事实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反映。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力求发现经验世界运行的规律,并用抽象的理论对研究对象做出有条理的概括性解释。科学是通过实践、实验获得经验知识,进而升华为理论知识体系。科学是收集事实、发现新事实并从中得出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

第二,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这一认识活动与认识方法、态度、思维密切相关。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科学活动的对象是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世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探索性。由于科学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才会有出人意料的创新。这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特点。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造新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特征。科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揭示自然事物的新属性和新的自然过程,提出新的观点和原理;二是运用新的知识和原理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一项社会化事业。它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而是集体,甚至是国家的事业。

对科学的认识可以做以下归纳:首先,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次,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领域,它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智力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再次,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体制,它是特定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的对象化、社会化,同时又是具体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客观社会基础;最后,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而科学研究,是对一定的对象(事物或现象)的研究过程,目的是为造福社会而揭示它发生、发展和改造的规律性。这个研究在两个紧密相连的水准上进行。经验阶段:它的基础是对新的事实认识的积累,对它们的分析、综合和总结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得到适于实践目的经验的规律性;理论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知识的综合,从具体领域中形成普遍的规律性。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研究对象不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并组成认识的客体。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实际的对象(原子、金刚石、细胞、杠杆),也可能是理论的对象(物理学中的“绝对黑体”、“理想气体”,几何学中的“点”等等)。

科学研究根据其研究目的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注重揭示和探讨自然界新的现象与规律,扩展关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基础研究的结果是科学知识的完整系统,并以其在人类实际活动的一定范围内的应用为目标。应用研究注重寻找自然规律的应用方法,用来创建新的和完善现有的生产手段和方法。在人类实际活动中应用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是利用机器、工艺过程、新的物质—即工程对象的手段来实现的。

三、学科本质: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与特点

学科的本质,指的是一门学科自身的本质。从一门学科的本质分析,每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化。

每门学科都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层面对自然现象及规律或社会现象及规律研究的结论。因为研究的角度或层面不同,就决定了每门学科在本质上的区别与差异。例如数学研究的是数、图形、数学思维方法;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的现象与规律;化学研究的是分子运动的现象与规律;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体发展变化的现象与规律;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宇宙无生命物体的发展变化的现象与规律;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语法、文字、文学的现象与规律;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往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与规律;政治学研究的是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活动的现象与规律;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时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活动的现象与规律。这就是一门学科的本质,它决定了人们的学科本质观。英语学科研究的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创设语言使用情景,让语言学习回归真实世界。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具体的语言教育学科,它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能够区别于一般教学过程,必然有其立身之本,即个性的一面。

四、学科教育价值: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

学科教育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别的功能。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杜威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是一种简化的环境,它选择相当基本的、且为青少年所能反映的种种特征,然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利用先掌握的要素,作为了解比较复杂的事物的手段;第二,学校是一种净化的环境,它尽量排除现存环境中无价值或有害的特征,不让其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第三,学校还对社会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保持平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受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广阔的环境。可见,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是为整个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对整个人生的学习起着核心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进行的。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人们就把学校教育的主要的、集中的部分组织成各门学科,按学科进行。除了各门学科的教育之外,还存在不少相对来说较为零碎的、弥散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例如,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的活动、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中包含的教育因素等。但是,学科教育一直是主要的部分,而且学科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高度的系统性。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科教育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

可见,学科教育是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基本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的总和、抽象的目标,是分解为具体的学科教育目标,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中的。将总的教育目标分解为各门学科的具体的、分步的教育目标,这也是经典的课程编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所以,不同学科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以及总的教育目标,确立自身的具体的、分步的教育目标,最终为总的教育目标服务。以英语为例,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言已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语言素养之一。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从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来,落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

其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总是表现为对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接受,而其基本的内容就是学科教育的内容,而学科教育内容通常组织为学科课程。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的学校课程中占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可见,通过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和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为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最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实现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不同的发展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这主要通过学科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方法来实现。

(执笔人:韩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