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

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培根的分类对以后的学科分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根根据当时的科学水准与状况,开列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泛智学科体系。到了夸美纽斯,则提出了泛智的学校课程体系。科学是收集事实、发现新事实并从中得出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 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

教师只是知道教育教学怎么做,那是低层次的、工匠型的,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本质;教育教学为了什么——价值,才是高水平的、专家型的。教师要研究教育是什么(本质),教育为了什么(价值);还要研究学科是什么(本质),学科教学为了什么(价值),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应该怎么做?学科教学应该怎么做?这项研究是专业化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又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这方面认识与研究的缺失是制约和影响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的关键。

一、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意义

一门学科是一门科学课程化。科学研究是为了揭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与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研究自然与社会,于是形成了不同科学的体系。我们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

(一)学科—科学的课程化

学科,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如普通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校学科或称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科目,指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内容门类,其英文称谓为subject或school subject。学校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这些教育内容又不是笼统地、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每一个门类构成一个大的教育内容“模块”。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技能、道德,甚至许多现实的活动本身等等。各个门类的教育内容,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学科。

可见,知识或者教育内容的分化形成了学科。近代科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建立起严密的科学体系,分解的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研究的基石,对于学校而言也就形成了学科。首先对近代科学作出系统分类的是17世纪的培根,他认为科学的发展表明了人类理性的能力,因此主要科学分类应从人类理性出发。在他看来,人类理性有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判断能力。相应地,也有三类科学:历史是记忆的科学;诗歌、艺术是想象的科学;哲学是理论性判断的科学。培根的分类对以后的学科分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科的分类与学校中的知识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培根根据当时的科学水准与状况,开列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泛智学科体系。到了夸美纽斯,则提出了泛智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说:“一生功课的排列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其中一切部分应该来自一个共同的来源,各在各自的正当地位。”在该书所列举的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课程中,开设有读法、书法、算术、初等几何、自然、手工、唱歌、方法、修辞、辩证法、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历史、地理、伦理学、神学等。这些课程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还有艺术等,可谓是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

1.学科:特定的科学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的建立是为了对某种特定的对象进行认识和探讨,也就是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依据都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研究对象,所谓的学科也就不成立了。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之所以产生的客观依据所在。这一点表现在多个层次上:一门总的学科是以其总体研究对象为依据而产生的,这个总体研究对象相对于人类知识的整个的对象即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来说是特定的;这门总的学科内部的各门分支学科则是以总的学科之总体研究对象中的某个特定的层次、角度、领域或侧面为依据而产生的。

2.学科:特定的科学研究内容

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断的、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它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其逻辑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学科内容应当依据这一框架设定。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针对学科内容应该涵盖的要素作了精要的概括:

(1)科学的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

(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

(3)探究与科学思考的方法;

(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

(5)包括知识的应用在内的能力、技能;

(6)认识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

(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指标。

不同学科标志着不同的科学研究对象,或者是不同的科学研究内容。可见,学科是科学的课程化。

(二)科学研究——揭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科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充满未来色彩的命题。《辞海》对科学概念的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同时,科学又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社会存在物,它不断向人们展示其日益完善和进化中的变化形态。“当代科学无论是从她自身客观的经济规模,庞大的队伍建设和强有力的社会功能,还是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都远远超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范畴。”科学的定义也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可见,科学的定义可以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科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自觉地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和由此取得的认识成果。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以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中确立的事实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反映。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力求发现经验世界运行的规律,并用抽象的理论对研究对象作出有条理的概括性解释。科学是通过实践、实验获得经验知识,进而升华为理论知识体系。科学是收集事实、发现新事实并从中得出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

第二,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这一认识活动与认识方法、态度、思维密切相关。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科学活动的对象是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世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探索性。由于科学工作结局的不确定性,才会有出人意料的创新。这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特点。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造新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科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揭示自然事物的新属性和新的自然过程,提出新的观点和原理;二是运用新的知识和原理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组成现代社会的一项社会化事业。它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而是集体,甚至是国家的事业。对科学的认识可以作以下归纳:一是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二是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领域,它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智力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三是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体制,它是特定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的对象化、社会化,同时又是具体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客观社会墓础。四是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而科学研究,是对一定的对象(事物和现象)的研究过程,目的是为造福社会而揭示它发生、发展和改造的规律性。这个研究在两个紧密相连的水准上进行。经验阶段,它的基础是对新的事实认识的积累,表现为对它们的分析、综合和总结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得到适于实践目的经验的规律性;理论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知识的综合,从具体领域中形成普遍的规律性。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研究对象不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并组成认识的客体。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实验的对象(原子、金刚石、细胞、杠杆),也可能是理论的对象(物理学中的“绝对黑体”、“理想气体”,几何学中的“点”等等)。

科学研究根据其研究目的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注重揭示和探讨自然界新的现象与规律,扩展关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基础研究的结果是科学知识的完整系统,并以其在人类实际活动的一定范围内的应用为目标。应用研究注重寻找自然规律的应用方法,用来创建新的和完善现有的生产手段和方法。在人类实际活动中应用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是利用机器、工艺过程、新的物质——即工程对象的手段来实现的。例如,在建立一系列工程对象——热工仪表时,就是利用沿着导体通过电流时导体发热的性质。

(三)学科本质——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与特点

学科的本质,指的是一门学科自身的本质。从一门学科的本质分析,每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化。

每门科学都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层面对自然现象及规律或社会现象及规律研究的结论。因为研究的角度或层面不同,就决定了每门科学在本质上的区别与差异。例如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宇宙无生命物体的发展变化的现象与规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德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德育,实际上它应该属于德育学科教学。这就是一门学科的本质,它决定了人们的学科本质观。

(四)学科教育价值——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功能

学科教育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别的功能。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杜威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是一种简化的环境,它选择相当基本的,且为青少年所能反映的种种特征,然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利用先掌握的要素,作为了解比较复杂的事物的手段;第二,学校是一种净化的环境,它尽量排除现存环境中无价值或有害的特征,不让其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第三,学校还对社会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保持平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受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广阔的环境。可见,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是为整个一生打基础的时期,对整个一生的学习起着核心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进行的。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人们就把学校教育主要的、集中的部分组织成各门学科,按学科进行。除了各门学科的教育之外,还存在不少相对来说较为零碎的、弥散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例如,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的活动、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中包含的教育因素等。但是,学科教育一直是主要的部分,而且学科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高度的系统性。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科教育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

可见,学科教育是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基本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的总和、抽象的目标,是分解为具体的学科教育目标,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中的。将总的教育目标分解为各门学科的具体的、分步的教育目标,这也是经典的课程编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所以,不同学科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以及总的教育目标,确立自身具体的、分步的教育目标,最终为总的教育目标服务。

其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总是表现为对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接受,而其基本的内容就是学科教育的内容,而学科教育内容通常组织为学科课程。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的学校课程中占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可见,通过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和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为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第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实现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不同的发展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这主要通过学科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方法来实现。

二、研究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方法

认识了为何要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之后,就要探讨怎样研究学科的本质与教育价值。

(一)如何研究学科的本质

研究学科的本质可以通过研究学科的内容、研究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学科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1.研究学科的内容

学科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学科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科的不同,内容就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一门学科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现象、概念和原理。学科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应人类传递和传播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知识采取事实、概念、原理等形式,并被划分成一定的科目,各科教材是这些科目知识的载体。我国历史上“礼、乐、射、御、书、数”所构成的六艺,实质上是确定了的教学内容,即系统化了的科目知识。可见,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该学科所揭示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理解和把握学科的本质。

2.研究学科的特点

培养目标必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环节中得到贯彻,首先应当落实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它们的地位、作用也不同,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所以,各学科的教学都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不同的作用。通过探究不同学科的特点,从中把握不同学科的本质,才能全面落实教育目标。

3.研究学科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同,形成了不同学科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不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从科学研究方法论分析,各种科学都应遵守一个普遍的共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从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科学也有着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由不同科学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成为不同科学特殊性的一个方面。

以思想品德学科为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将非生命知识活化成有生命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编排的内容、素材、活动手段挖掘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大事、节日纪念等,培养健康的德育意识;可要求学生走访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凸显学生道德需求;可要求学生学习身边感动的人,了解身边感动的事,提升道德素养;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募捐活动,进行道德体验;可要求学生参与班级和社区管理建言献策,升华德育价值。通过上述诸多社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落实,既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又使学生德育养成在认知、明理、感悟、内化、践行过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生成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能力的过程化,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二)如何研究学科的教育价值

学科的教育价值,指的是一门学科对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与认识一门学科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认识这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后面的基本规律,进而掌握这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与规律的基本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给学生相关知识与规律的教育,以及给学生相关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教育,并在这种教育中引发与生成一定的情感、态度、立场、观点。一句话,分析研究不同学科对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作用与功能,这就是学科教育价值观

学科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学科教育的认知性价值、学科教育的体验性价值、学科教育的艺术性价值。

1.学科教育的认知性价值

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由学科内容组成的学科知识最适合这个目的。每一种学科知识都有明显的结构,在教学中,学生应该首先获得这些学科的结构。每门学科都代表了相关的学科领域和课程的系统探究,这些探究建立在如下基础之上:(1)充当引导探究的隐性假设或假定的固定的基本观点(如公认的理论)。(2)回答问题和进行探究的固定途径(如什么资料可以算是依据)。例如,历史学科,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里所谓历史的眼光就包括这种整体的眼光,这种史学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对自己、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通俗地讲,就是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能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是史家之法的核心。

2.学科教育的体验性价值

学科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在体验中增长自身的体验性知识。体验性知识主要包括:智力发展、学习方法、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思维方法、创新意识、个性品质。体验性内容是经过学科教学和学习主体的“经历、感受、认同、内化、领悟”,达到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发展。学科教学的体验性价值与认知性价值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体化的,而不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同时也在体验学科教学,即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彭运锋和陆云在《学科教学理论研究》中提出学科教学的体验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智力的培育、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智力的培育

智力,即学习者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个人的内在的能力素质。学科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育,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首先,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以及联想、想象的能力,归纳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科学习,学生拿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学科知识在思维中予以重构,发现新异的特征。这个过程离不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理以及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归纳推理和演绎等多方面的能力。

其次,学生对等级性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学科知识总是带有某种层次性和系统性。教师在按照一种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等级的同时,还要将专门的知识与方法纳入更为普遍和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等级性的同时,还能认识知识的特殊与一般,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发展。

(2)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促进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提升。例如: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最常用的是图导图练教学法,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科教育的体验性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给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转变、价值观的形成。这是学科教育本身的目的,也是认知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一个认识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而任何一种情感的产生都要以认知为基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要包括:①思想观念,比如: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保护环境的意识、辩证观念等;②道德伦理,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公正、理解他人、乐于助人等;③创新意识,比如:怀疑,质疑,验证,创造等;④个性品质,比如:自信、勇敢、细心、坚忍不拔、意志顽强等;⑤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观察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卫生的习惯等;⑥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探索新领域、新方法的热情。

3.学科教育的艺术性价值

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不乏对艺术这个命题的论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就指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现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说过,教育就是获得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强调,如果教育即生活,那么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但这些教育家一般都以教育首先是科学,其次才是艺术的认识为前提,从教学过程实施的技巧出发论证教育是艺术的。

教育艺术论者从对儿童的深爱出发,对教师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当教师理想的光芒照亮他的地方时,一种令人惊奇的、巨大而无形的感染力才会产生。”教师还因此会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站在教师的肩膀上,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有责任感,有自觉的纪律,绝不能在精神世界播下不负责任的种子。二是教师要激励学生获得成功。教育艺术论认为,教师工作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成功的渴求。一旦这把火燃烧起来,人就会被精神力量所鼓舞,就会克服浅薄。而对教师来说,学习如何激励学生,这是终生的事业。

苏霍姆林斯基把认知快乐放在世界观范畴中去认识。因为认知快乐能鼓励学生对世界进行更为全面充分的认识。认知快乐是学生在活动中理智与激情、思维与情感、物质劳动与精神方面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我们教儿童思考,在他们面前打开思维的源头,即周围的世界,给他们以最大的快乐——认知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达到教学教育过程最佳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因为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重要动因是“对学习、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在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愿望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美可以挖掘,都有自己的情感纽带,都有自己的创造源泉,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各自的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实际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论。以英语学科为例,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发展,使其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因此,英语教材中的语言并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东西,它在介绍语言内容的同时,还必然贯穿、渗透着英语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礼仪、宗教、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语言内容的融合,使英语语言词汇丰富多彩,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其中不乏令人陶醉之美作。在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不仅有内容的情景美,故事的情节美,还含有风光美、机智美、冒险美、科学美等审美因素。

三、学科教育价值研究

(一)语言学科的教育价值

我们日常语言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体现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一切过程,都可以视为教育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维层次进行细心的观察,并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并表扬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内心对课文进行理解、领悟乃至进一步生成的过程,在对文章或文本(英语)的领悟或进一步生成完成以后,则获得了思想的启发、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需要注意的是,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第二,还体现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上。“学习效果”不等于“课后复习”,严格意义的语言学科教育,应把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引领上。

不难看出,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学的门类,在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上有相同之处。通过对语言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语言的学习,重点不在于理性的分析,而在于反复的积累与运用。

(二)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

第一,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必要学科。人类在创造数学的同时,创造了数学所独有的话语系统——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千百年来的数学发明和创造得以流传至今。作为学校课程的数学有助于数学的流传。然而,这种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独特的话语系统的掌握是否具有同一性。

第二,数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因为数学作为事物和关系组成的数形及其变换,已无处不在地渗透在世界之中,同时又是无形地隐藏其中。如果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体现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有可能提供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进一步认识和发现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数学。

第三,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数学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难以达成这个目标。只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体验、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第四,数学更是学生在生活中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方式渗透于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借助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极其重要。如果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够提供学生主动实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机会,就有可能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力量,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第五,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首先,主体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影响着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确立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关系到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数学课程功能的认识,等等。其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还受时代条件的影响。课程主体抉择课程的价值取向时,除了依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这是课程的价值取向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

(三)自然学科的教育价值

自然学科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把握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相关材料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如:达尔文专心研究创立进化论;安培刻苦钻研,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纯碱技术,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让学生通过这些事例的学习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世界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领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原子、分子层次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又是千变万化的,但物质是永恒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物理教学中,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普遍应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总之,在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进行国情教育,树立忧患意识。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客观地进行介绍。如在物理教学中“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节能”,化学教学中“自然界的水”、“燃料”等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提高。

第三,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的教育。倡导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四,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抽象思维性这一特点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学懂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一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密度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是很抽象的,通过对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测量和对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测量,并利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比较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密度概念引入的物理学背景和密度概念的物理学本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密度的概念了。

(四)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第一,伦理价值。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透过历史,我们可以获得广阔的人生视野与阅历,有助于我们智慧的生成。而且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所以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思想品德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品德立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思想品德价值。进行历史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有利于启迪思想、激发进取精神、陶冶情操;有利于增强参与意识,积极投身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改造。学生只有掌握了人文知识,才会明白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意义,学会做人,养成人文精神。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功能。思想品德学科通过知识的学习以及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包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等。

第三,理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是从历史中获得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即历史意识。有了历史意识,才能理解历史的演进,懂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思想品德学科同样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思想品德学科根据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结合不同年龄学生成长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和心理品质,以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的问题。

(五)音乐学科的教育价值

第一,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新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创造性发展价值。首先,音乐产生的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第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欣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第三,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六)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商品竞争不仅体现在科技上,还体现在商品的造型与装潢上,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的美术人才,国民的整体审美水平亟待提高,美术学科的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通过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感受和体验来来抒发情感表达理念,提升人的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第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对图像造型的设计过程,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第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如它的直观性、艺术性,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七)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连结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具体表现在:

第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身体正处在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二,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各种体育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体育运动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学科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结合体育特点能寓思想品德与体育活动中,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朝气蓬勃、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创造开拓、艰苦奋斗等优良思想和品德。

第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学校在上好体育学科的基础上,对部分体育较好,并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从而为优秀运动队伍输送后备力量,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