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与推进

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与推进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各类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已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大多数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独自承办、自行管理,并以高层次培训为特点,采取合作、委托、独立培训等方式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高校主要是依托本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与推进

严 捷

摘 要: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为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带来了诸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思维,并不断推动着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构建新时期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发挥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运用新时期创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完善的学科体系,优质的师资力量,灵活的培训计划,丰富的教学方式以及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积极探索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形成“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培训对象”、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品牌,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创新 非学历教育 培训 管理体系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管理训诫行为。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的目标。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21世纪,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国高等教育现已呈现出“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方式多元化”、“办学模式市场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和“办学手段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面向自主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科学的思想方法,开拓知识视野,拓展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艺术及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先进的科技信息,跟踪世界科技领先发展的动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灵活性、针对性、效益性和终身性为特点的教育方式,逐渐形成新时期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现状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信息化浪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促使国家经济产业、服务业加速了变革和结构性调整,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和行业系统的迅猛变革,对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政府公务人员、党政干部及事业单位各类层次的管理者,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国家发展之需要,也急需接受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随着社会各类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已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一)非学历教育培训及其特点

高校非学历教育除少数名牌高校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培训成功转型,并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训规模外,大多数高校仍处在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培训为辅的发展阶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独自承办、自行管理,并以高层次培训为特点,采取合作、委托、独立培训等方式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其培训形式主要是新知识的传授、专家讲座、专题讨论、问题剖析、案例教学、实战模拟、辅导答疑以及专门业务培训、体验式培训、沙盘模拟培训、现象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等;培训对象主要是由行业系统、政府部门延伸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类急需的培训人员;培训种类主要表现在企业培训、管理培训、职业培训、IT培训、岗位培训、语言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并由此延伸至各个具体培训领域;培训层次主要分为高端(决策层)、中端(管理及技术层)、低端(技能操作及资格证书等)三个不同的级别;培训时间则是以短期培训为主,以长期“滚动”培训为辅。

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市场性、灵活性、多样性及行业系统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专业性等。其中市场性是以人才培训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群体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调节,挖掘市场潜力,开拓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灵活性则是凭借高校非学历教育自身优势,依托市场、追踪市场,并根据社会不同需求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多样性是指非学历教育培训中所呈现出来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向、培训性质以及培训对象的多样性等;针对性是根据行业系统、政府部门等培训对象不同,按行业特点要求而设定的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实效性是培训中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与本职工作的结合而产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专业性是以高校学科专业的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等,对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培训,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非学历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在不断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目前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并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求,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培训机构分散,培训对象行业化。非学历教育培训由于其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同,在培训理念、组织管理、培训方法、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对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尽管各高校都设有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职能管理部门,但二级学院的主体培训单位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与本学科的行业系统独立开展单一的项目培训,使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呈发散式状态,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综合教育资源之优势。

(2)培训管理力量薄弱,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教育培训机构的分散化,必然形成各自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二级学院的主体培训单位中,其管理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常规化管理制度和方法很难形成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这对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培训师资短缺。课程体系研发滞后。目前高校主要是依托本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尽管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有雄厚的师资队伍,但能真正把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通过培训实现良好的转化,并且具有丰富的培训实践经验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却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以短期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培训,不注重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至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开发滞后,而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4)培训手段传统化。高校二级学院培训机构传统的育人手段仍是目前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很难适应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需要。建立现代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多媒体开展远程培训,已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手段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构建

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为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带来了诸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思维,并不断推动着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须在充分考虑非学历教育对培训管理的客观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并设计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作为支撑。

(一)培训管理体系建立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非学历教育终身化以及知识型、经济型和信息化社会下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高校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逐步向非学历教育培训转化。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性的变化,行业系统及政府部门用人机制的变革,各类培训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为非学历教育培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针对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现状,基于教育培训的客观需求和特点,建立科学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发挥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运用新时期创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及完善的学科体系、统一的师资力量,灵活的培训计划,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以及健全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积极探索培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形成“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培训对象”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品牌,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搭建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为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提供一站式的管理服务,成为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二)教育培训信息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建立优质资源库和优质资源服务体系,依托高校一流的师资队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整合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并使其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打造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品牌,是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与需要。面向创新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已不再是单一的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方向的行业系统培训,而是跨学科、综合性质的培训。为了非学历教育培训创新的需要,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打破“以我为主”的封闭式培训,实行完全的高校培训社会化、市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本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而应是建立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社会共享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联盟,即: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整合;高校间师资的结合;高校与社会师资(行业系统、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专业培训师的结合;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相结合,等等。信息管理平台应根据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学校层面整合院系资源,制定其年度培训的总体发展规划(或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精品培训课程的体系,结合国际通用的“模块化课程”方法和学科专业的最新理论及前沿动态信息,对培训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规划和编制,不断研发新的精品培训课程,并加以模块化和系统化。在制作精品培训课件的同时,逐步形成培训内容的累积效应,为后期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补充奠定必要的坚实基础。此外,对于互联网的重要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也应充分集成,以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形成提供资源保障,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同时,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日渐成熟,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也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时代,并朝着人才培训的特点及满足未来要求的信息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非学历教育培训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共享性、多维性、依附性、可转换性、互动性、传递性、时效性、增值性、形象性及快捷性,越来越成为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现代化的主流。要完善学校、院系各级非学历教育培训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及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次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率,建设高能效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必须建立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

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框架结构分为网络软硬件支撑环境、资源层、应用层和表现层。网络软硬件支撑环境是平台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环境,是平台构建的基础。资源层集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Web资源库和师资信息库,其中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由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基础数据库资源组成;Web资源库主要是来自于互联网的教育资讯和培训资料,尤其是来自于Web2.0环境下的教育培训博客、知识社区等资源;师资信息库则集成了教师理论素养、实践技能、教学方法和培训经验等资源,方便师资资源的动态管理。应用层是平台服务的系统支撑,包括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推送系统、信息过滤系统、信息集成系统、信息挖掘系统以及信息检索系统,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多部门教育培训资源的互通有无,共建共享;信息推送系统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按需推送,减少用户的找寻成本;信息过滤系统实现对海量教育培训资源的过滤与提取;信息集成系统将分布式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与组织;信息挖掘系统则是对教育培训资源的进一步加工以及用户的兴趣偏好的深入挖掘,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系统支撑;信息检索系统则为教育培训资源准确定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表现层上则以具体的资源共享服务、邮件推送服务、在线学习服务、个性化定制等形式呈现于用户面前。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img2

图1 非学历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框架图

(四)非学历教育培训评估机制

培训评估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对培训项目、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为了保证培训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评估中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的要求对培训主体、对象及培训的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坚持培训目标与结果相结合,注重结果;过程与效果相结合,注重效果;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注重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际。评估机制的构建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状况和运行态势,正确制定和估价培训工作的水平、质量、效果,解决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培训质量的提高,为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特色,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训评估机制主要由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培训后评估及评估数据库组成。其中培训前评估是以培训项目的设计评估为主,它能够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确保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培训中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为培训过程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它能够控制培训实施的有效程序,保证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保障培训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另外过程中的检测和评估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培训后评估主要是对培训目标达成的情况、培训效果、培训者的工作绩效等进行评估,它有助于明确培训项目选择的优劣及扭转目标错位的现象,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期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中,有诸多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培训质量,所以在构建其评估机制时,要从培训全过程入手,确定主要质量控制要素及控制点,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评估机制。非学历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各阶段评估都与评估数据库交互,保证评估数据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按评估的步骤其评估指标机制构架图如图2所示。

三、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推进策略

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不断创新的基础。然而,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借助制度、机构、团队和监管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一)完善管理体制与制度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管理的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特点,实行“归口管理”的原则,设置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职能部门,对二级学院或其他培训实体的各类培训实行宏观、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实现各院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式的整合发展,并在学校财务运行的管理机制上给予必要支持,从而形成合理完整的纵横交替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体系,以国家、学校有关培训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修订与完善,做到培训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的建设方面,要使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充分体现出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按管理制度的类别、性质实行分类建档,建立必要的统计制度)、培训实施中的目标管理(目标责任制)以及管理职责的制度化的特点与优势。从而把非学历教育培训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

img3

图2 非学历教育培训评估指标机制构架图

(二)优化管理机构设置

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对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实行统一、规范、科学化的管理。发挥高校综合性学科及丰富教育资源的优势,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软、硬件),提高办事效率,为非学历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市场的拓展)提供必需的服务。实行非学历教育培训校本管理模式,结合非学历教育培训自身的管理运行机制,设置以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为特点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心或以非学历教育培训职能管理部门为宏观主体,二级学院为培训实体的不同的管理机构。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运行模式。

(三)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

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业务精的管理队伍。目前大多数高校中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队伍普遍还存在着传统的管理思维与方法、整体素质不高、有限的管理人员等问题,较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开展产生了影响。要提高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管理水平、综合素质及管理效率,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就必须具有竞争意识,具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善于开拓,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职能,富于创造性地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注重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发挥团队作用,为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四)动态培训质量管理与监督

动态培训质量管理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动态平衡体系,注重的是培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调整、改进,以求其质量的保障和效果的最佳化。而动态培训质量管理监督是培训中全程质量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训项目实施管理与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是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监督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应具备系统性、目标性、规范性、持续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特征;②应具有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监督与管理等)和信息搜集、反馈、调节与控制系统;③注意从纵向时间的角度对培训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从横向空间的角度对所有培训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结合,形成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四、结语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环境下,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需要基于培训需求,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与整合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各类信息资源,实施跨部门、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构建有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特色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与培训评估体制,以形成一套适应于教育培训创新需求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与制度、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动态培训质量管理与监督等手段推进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的实施,将为面向创新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带来极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及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试论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高校对外社会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2006(11).

[4]内部制度环境建设与成人高教质量管理.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5]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07(3).

[6]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成人教育学刊,2006(1).

[7]继续教育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构.继续教育,20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