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疑难问题刍议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疑难问题刍议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具有一致性,能够而且必须互相结合。但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功能的差异性和作用方式的不同,使二者又存在矛盾,给二者的结合造成困难。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经济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属于指令性计划调控的企业也必须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国民经济中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形式之一。

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疑难问题刍议

改革十多年来,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理论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还远远不能说已经发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找到了发挥两者优越性的有效途径,为了真正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1.怎样解决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矛盾,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活力的协调?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差异性、目标的不完全统一性和行为的不完全一致性。宏观利益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微观利益是单个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个人的局部利益,虽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两种利益都是劳动者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上并不总是一致的,往往会发生矛盾。微观利益的简单算术相加,并不等于宏观利益。宏观经济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经济公平和经济福利,微观经济的目标是单个生产经营者的利润最大化、个人收入的最大化和单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微观企业取得最大利润,并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自动实现。相反,单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可能会不利于经济公平,也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甚至可能搞乱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生活质量造成危害,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损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宏观经济行为是要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微观经济行为是要实现微观经济目标,二者目标的不统一性,决定二者行为的不一致性。宏观经济目标最终也要通过微观经济活动去实现,而微观活动又很难保证实现宏观目标,所以宏观必须对微观加以控制,以保证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要求。宏观要控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限制微观企业独立自主、灵活自如地为实现其目标而行动,微观企业要完全独立自主、灵活自如地为实现其目标而行动,宏观目标就不易实现,就可能使宏观经济总量失控、比例失调、结构失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宏观控制会发生经济混乱,实行宏观控制,又与微观活力发生矛盾,怎样解决微观活力与宏观控制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运行呢?困难的问题不在于搞活企业,而在于宏现能否有效地控制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让微观经济充满活力,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只要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就行,问题的关键在于宏观怎样才能在不损害企业活力的前提下实行有效的控制。这是有待于我们进行创造性研究的重大课题。

2.如何解决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实现二者作用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体。计划经济的运行要依靠计划机制,商品经济的运行要通过市场机制,根据社会需要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具有一致性,能够而且必须互相结合。但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功能的差异性和作用方式的不同,使二者又存在矛盾,给二者的结合造成困难。计划调节从宏观利益出发,市场调节从微观利益出发;计划调节具有自觉性和组织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计划调节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市场调节的思想基础是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矛盾、自觉性和组织性与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矛盾、集体主义与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矛盾,决定了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的目的、方向和作用都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现在我们要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必须深入探讨怎样克服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矛盾,使二者的作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不致背道而驰、互相妨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二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作用互补。否则,结果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丢掉计划和市场的长处,保留甚至扩大两者的短处。

3.指令性计划部分要不要引入、如何引入竞争机制?

现在有不少同志指出,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实行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和考虑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计划管理,必须在指令性计划规定的指标和范围内进行,只不过国家在对这些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产品价格的确定,产品收购或根据合同交换时,必须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办事,应该重视市场供求情况。同过去那种否定商品生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指令性计划相比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却没有再进一步提出在实行指令性计划调节的经济活动中,是否需要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如何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我认为,在商品经济中,竞争是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管理加强和效率提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杠杆和强大的推动力。因此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调节的重点产品和企业也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否则,企业没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压力,所需资金、物资由国家供给,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收入由国家统负盈亏,没有自负盈亏的预算约束,传统指令性计划管理下的企业丧失活力、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不高的弊端就难以消除。这正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仍然搞不活的重要原因。

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经济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属于指令性计划调控的企业也必须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产品不能统购包销,所需资金和物资不能由国家无偿提供。但是这样做又会产生一个矛盾:重点企业既要完成指令性指标,又要承担经营风险,国家要控制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不给这些企业以资金、物资、产品销售和收入方面的保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是在指令性计划部分引入竞争机制的关键,这又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4.怎样实现对市场调节的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

国民经济中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形式之一。市场调节能够做到产需结合和优胜劣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技术的进步,经营管理的加强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市场调节也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微观性、短期性和不精确性等自身难以克服的功能性缺陷,可能导致宏现经济运行的紊乱、资源的浪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收入分配的高低悬殊。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微观企业和消费者,市场行情反映的只是短期内的供求情况,市场调节是供求已经失衡情况下的事后纠偏性调整,是通过价格波动影响企业利益得失,进而间接调节其经济行为。价格波动只能表明供求变化的大致方向,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供求变化的具体数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会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他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28]这种盲目性再加上追求盈利的自发性往往会使企业资金大量撤离长线低利部门,一窝蜂地拥向短线高利部门,结果使短线变长线、长线变短线、不足成过剩、过剩成不足,引起新的比例失调、结构失衡。等到市场信息反馈、然后再进行调整时,这种滞后性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浪费,引起经济发展的起伏波动。我国改革以来,部分实行市场调节的农副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市场竞争还会导致垄断,如果对垄断不加以限制,会引起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因此,怎样实现对市场调节的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弥补其功能性缺陷,也是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必须进一步探讨的困难问题。除了人们熟知的一些措施(诸如:吞吐商品、平抑物价、防止供求的剧烈波动和价格的暴涨暴跌,制定法规,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和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保护公平竞争,取缔非法竞争,防止垄断,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等等)之外,还必须研究国家如何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建立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的系统,以克服市场调节的功能性缺陷,防止或减轻其消极作用。

5.指导性计划怎样才能真正清除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功能性缺陷?

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各有利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指导性计划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最好形式,既能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优点和长处,又能克服或避免二者的缺点和短处。但是,指导性计划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消除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功能性缺陷,弥补计划调节自身的不足,还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困难问题。

指导性计划是为经济活动指明方向和目标,主要依靠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促其实现。由于这种计划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调节微观经济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没有较强的约束力,所以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计划目标的实现没有切实的保证。经济杠杆中的价格,本身就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税率、利率汇率、工资、利润等其他经济杠杆,也都是一种微观利益调节机制,即通过调整这些经济变量,影响微观企业的利益得失,进而调节其经济行为。市场机制有如前所述的那些功能性缺陷,其他利益调节机制也存在自发性、微观性、不确定性等类似的功能性缺陷,这就产生了一个指导性计划如何有效地消除市场机制和其他利益调节机制的功能性缺陷的问题。

指导性计划要消除市场机制和其他利益调节机制的功能性缺陷,除了要想办法使企业局部利益与宏观经济目标保持一致,使计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切实的保证外,其计划指标还必须定量化,不能只是方向性的,应该有明确的数量指标,并且还要随时向企业通报指导性计划执行的现状和动向,以便企业在作出执行指导性计划的决策时有准确可靠的依据。如何较好地做到这些,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计划调节能够避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大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证社会公正。但是,计划调节的作用是通过计划工作实现的,计划工作则有信息上的局限性和利益上的局限性。[29]国家计划机构必须依据正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制定和实施计划,但是供求情况极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国家计划机构要做到全面、详细、准确、及时地收集和掌握所有这些方面的信息,即使是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也是不可能的,多少会有局限性,而且信息收集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由于计划工作人员自身也处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之中,加之掌握的信息很难完整准确,也就有可能只看到眼前的、部分的或某一侧面的利益和目标,不能很好地考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经济规律的全面要求。这两种局限性都会严重影响计划调节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可能导致计划和决策的失误,指导性计划如何克服这种局限性,又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难题。否则,指导性计划在实践中就不能兴利除弊。

本文不揣浅陋提出了这么多困难、矛盾和问题,目的并不是要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不能结合,而是希望引起讨论,使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抓住症结要害,更加深入、具体、实在。这些矛盾和难题是客现存在,不能回避或否认,必须正视、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原载《计划与市场》1991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