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

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由市场规则和市场主体行为两个要素构成。本文研究市场经济环境核心层次对外在层次的影响以及二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类社会制度演变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主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非正式制度除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外,其本身的“文化成本”也是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为层次的重要方面。
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_文化变革与西部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是市场经济中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主体经济、政治、伦理、宗教等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市场经济主体赖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公平、开放、竞争、科学、信息等特征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市场经济环境由市场规则和市场主体行为两个要素构成。

市场规则是指在市场中市场主体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具有约定俗成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它既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市场规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可以通过外部社会的裁决来强制实行,也可以内化为行为人的意志和习惯。谷军将市场规则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交易习惯、政策规范和法律规范,并且给出了三者的定义和关系:“交易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市场交易中所形成的交易惯例,它是市场规则形成的现实基础。当以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为标准,对交易习惯进行政策化时就形成了政策规范。它通过行政力量使这些交易习惯成为必须加以强制执行的政策规章制度。如果市场中的政策规范在实际运行中合理有效,国家按照法定程序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下来,就形成了法律规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规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市场主体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如果没有市场规则,不仅市场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平等契约关系得不到维护,而且社会生活将会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崩溃。本文所指的市场规则即是上文所说的制度文化,包含各种正式制度,以及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核心层次,影响和决定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外在层次。

市场经济环境的外在层次是指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市场中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所以将市场主体行为也归为市场经济环境,是因为在一个市场中存在有多个市场主体,一个或一群市场的决策和行为很明显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主体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规范。例如,政府官员的行政效率会影响到对企业行为的审批效率等。而且市场主体是市场规则存在和运行的物质载体,市场规则必须靠市场主体的行为才能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将市场经济环境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制度层次,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核心层次;一个是行为层次,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外在层次。本文研究市场经济环境核心层次对外在层次的影响以及二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完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艾伦(2005)通过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之谜”,认为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不能有效地解释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因为中国的正式制度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然正式制度理论不能有效的解释中国的发展,那么我们只能从中国的非正式制度中去寻求答案。

人类社会制度演变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主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可以从其主流文化中找到原因。但长期以来,这一约束条件却往往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

首先,非正式制度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在科斯看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种正式制度之所以产生或代替另一种正式制度,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科斯的观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制度变迁的动因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种制度在一个地区能存在,而在其他地区不能存在,或不同地区同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同。以民营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为例,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东南地区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大大加速了本区域工业化的进程;而在西部地区,即使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明显。这也许可以从非正式制度的差别中寻求到答案。

一般认为,非正式制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节约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交易成本:一是非正式制度作为一种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多重问题的方式,节省了人们必须拥有的信息数量;二是市场型的非正式制度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行为;三是市场型的非正式制度能减少委托代理的监督成本以及强制执行法律和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我国东部地区的人们具有经商的传统,对民营企业这一新生事物较容易理解,这大大节约了人们在开办民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了解的信息数量。而且,东部地区的人们具有较高的理性意识,即使在开办企业过程中与另一方发生纠纷,也可以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顺利地解决。

非正式制度除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外,其本身的“文化成本”也是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为层次的重要方面。文化成本是指人们放弃或建立某种习得的文化信念或价值观体系时所付出的最高代价,它一般包括了认知成本、心理成本、认同成本、信仰成本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做一件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做已经熟悉的和已经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且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人们为节约文化成本所做的行为抉择的外化便表现为对制度的选择。同样以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为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认为这是一条迅速脱贫致富的道路,因而大家纷纷抛弃小农意识,投资大办民营经济,尽管办企业有很大的“文化成本”,但是,与创业成功的收益相比较,改变观念,用创新观念代替保守观念所得到的“文化收益”是远远大于“文化成本”的。反观西部,大多数人认为开办乡镇企业“文化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因而是得不偿失,不敢投资。因为在西部一些人的观念里,民营企业的出现会打破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而他们对这种没有压力的生活模式的“文化收益”评价很高。另一方面,西部人在对“冒险”和“受穷”的选择上,对冒险是深恶痛绝的,认为因冒险而失败会造成身心难以弥合的创伤,会给人留下笑柄,会丢面子,因冒险而必须改变生活方式的“文化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民营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在我国东西部的分布便大不相同。

此外,作为非正式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亦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将在下节中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建立在市场型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环境完善的形成机理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完善是其制度文化层次对行为层次不断作用的过程,市场型制度文化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市场主体的文化成本,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市场经济环境完善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它通过降低市场中交易双方建立“契约”的交易成本,使得交易双方的“契约”更容易达成,进而约束双方的行为;另一方面,它通过降低人们进行某种市场行为的文化成本,减轻人们的心理约束,来促进市场经济环境的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却发展非常缓慢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制度文化影响市场经济环境建立的分析框架。由此可见,制度文化对一个区域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具有长期的、根本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