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学术界对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主要有要素构成论、社会贡献论、综合形态论三类观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性大学”。“国际上属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下的应有一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应是一个群体概念。”王成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权威而被普遍公认的定义和标准,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世界一流大学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它有不同的界定。这说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本身具有的复杂特性。

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认为,社会声誉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排名则以国际公认的客观评价指标来界定世界一流大学。现在一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优良的学术传统;②先进的办学理念;③培养世界一流人才;④一流的师资队伍;⑤具有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⑥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实施‘985工程’,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

综合学术界对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主要有要素构成论、社会贡献论、综合形态论三类观点。

1.要素构成论

要素构成论主要是从“世界一流大学”构成的基本要素的角度来阐述的。丁学良博士认为,评鉴一流大学的标准有九项: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常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师生比例、教学硬件设备的量和质、大学财源、历届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顾秉林院士认为,拥有一批一流的大师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一流的设施、充足的经费支持。教育部负责人将“世界一流大学”概括为七点:一流的生源;卓越的师资队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广泛的国际联系;一流的管理水平。[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育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杨福家则认为,一流大学必备四要素:有形资产(大楼、图书、设备)、人力资源(大师、学生等)、文化内涵(大爱)和办学体制(教育家办学)。美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阿尔特巴赫认为,世界一流的定义是达到了国际卓越的标准;其中,科研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必须是那些广义同行认可的、能够推进知识前沿的科研。[2]

2.社会贡献论

这类观点秉承者主要是从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角度来定义世界一流大学的。江泽民同志在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构想时做了这样的概括:“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3]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文中谈到:“大学与工厂类似,工厂的产品是一流的,我们就会说这个工厂是一流的。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普遍能取得一流的成就,这样的学校就是一流的。所以评价学校是否一流,更重要的应看它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是不是普遍取得成功,是不是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流的贡献。”谢维和先生说:“我想提出关于一流大学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说,在我们今后建设的一流大学里,应当有一类叫做‘战略性大学’。”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性大学”。它们不仅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引领、带动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系中,它们应该发挥一种上游创新的作用[4]。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教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表述是:“这些大学都已成为所在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所在国杰出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和国家重大社会、政治、经济决策的思想库。它们对国家的经济增长、高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3.综合形态论

除了以上两类观点以外,还有相当的学者从大学的整体来描述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王大中院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及国际声誉的一个综合概念。”“国际上属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下的应有一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应是一个群体概念。”[5]王战军教授认为:“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比较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在学科等层面的比较。”“只要居于领先地位,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流。欧洲古典大学、英式大学、德国模式大学都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则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主体,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一流大学建设问题,要有前瞻性。”[6]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将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内涵和标准概括为九个字: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王成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流大学是在院校竞争和问责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含义在大学内部表现为追求卓越的目标定位,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社会的认可。牛津大学校长Lueas先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部分是靠声望,部分靠知名学者,部分靠学术成就。但是,Lueas先生特别强调一点,世界一流大学不应只在个别领域有突出表现,而是应该在各个领域整体表现突出。香港大学前校长资深顾问、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程介明认为,崇高而清晰的办学理念、自信而青春的学生群体、灵活而创新的教学模式、前瞻而严谨的探索精神、充裕而持续的物质资源、积极而勇敢的社会承担、自觉而公认的道德领袖、活泼而蓬勃的校园生活和多元而和谐的国际社群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实施‘985工程’,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和内涵,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国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本质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潘懋元先生认为,一流大学的特征是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要有明师;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为社会所承认。[7]

朱九思先生指出,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这里所谓学术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须知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但是,若没有学术自由,哪能达到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换句话说,大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术,世界一流大学尤其应该如此。

王英杰先生认为,一流大学在本质上具有如下价值特征:国际性,公开性,批判性,包容性。贯穿这几个价值的核心是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8]

王大中院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强大实力与卓越贡献的统一,应该是既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本质特征,又要突出各自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包括“要有一批一流学科;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充足的办学经费等。”“一流大学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时代内涵、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差异上。”“为所在国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贡献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9]

刘念才在《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中,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9大基本特征,即: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经费投入巨大,办学设施优良。[10]

李勇、闵维方以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例,提出研究型大学具有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其中显性特征包括外部贡献特征和内部建设特征,隐性特征则主要指办学理念。[11]

周光礼认为,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成就和卓越的人才培养,其关键是有世界级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条件是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充足的办学经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12]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领风气之先”的大学,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制度的代表者和引领者。[13]

顾建民等人认为,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中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不忘国家使命和服务社会,但又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世界一流大学不忘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但又与学术探究水乳交融;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尔不群,但又相互合作与欣赏。[14]

王博闻、赵伟在《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的比较分析———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排行榜和上海交通大学ARWU排行榜为例》一文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了泰晤士报THE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排行榜的诸多方面,包括理念目的、评价对象范围、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以及评价主体及公布形式等,分析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包括评价主体的问题、排行榜信息资料获取途径的问题、指标体系产生的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评价的问题等。

通过考察以上这些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学历史无论长短、规模无论大小、性质无论公私、学科无论多寡,道路无论异同,均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那些处于深层的、居于支配地位的固有的、根本的特征,这才是大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1.优良的学术传统

传统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也是一种信仰和价值倾向。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西方大学最根本的学术传统。这种传统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西方大学的最初雏形就是学者在共同的学术目标下自由结合而成的学术团体或学者行会,学术逻辑在大学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几百年的大学演变过程中,这一传统虽然遇到外界各种干扰而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但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基本信念始终屹立不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各国以各种方式(特别是经济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但大学仍然较好地保持了这种价值传统。学术传统把大学始终定位于学术组织,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一流大学成长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形成了一流大学以学术发展为主旨,追求学术和真理、创造先进思想文明和科学成果、善于批判社会和引导社会前进的精神气质,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保持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

2.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大学的理想认识、理想追求,为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是对大学发展的构想、追求和展望。它指引着大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大学的发展原则,使大学能够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中保持着自己清醒的头脑,控制着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因为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才不至于在社会发展中迷失自己,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奋斗目标。剑桥大学以“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来为社会作贡献”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哈佛大学“以促进学术,使之永恒,造福子孙”和“培养政治领袖和学术领袖”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耶鲁大学以“保证本科教育,注重培养领导者”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牛津大学以“探测、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优秀的思维方式与优秀的教育机制”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麻省理工学院以“开创未来的精神,创办一所超过全国所有大学的学院”和“崭新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理念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成长,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成功与这种办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方针和以“哈珀计划”为代表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对“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及该校师生有69人获得诺贝尔奖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这些鲜明的办学理念激励着大学始终保持着追求卓越的内在发展动力,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同时,一流大学往往能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与时俱进,为实现和保持其办学理念及时对办学方向、模式和教学科研内容进行调整,永占先机,使办学理念常新常在。

3.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主题。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是各国学术研究的重镇,更是各国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顶尖大学为各国之精英大学,是众多莘莘学子向往及竞逐之学府,必须考虑及适度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于入学机会之需求,才易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世界一流大学遵循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员来教育和训练出比他们更优秀的学生。”重视吸收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尤其是竭力吸引有可能成为领袖和杰出学者的本科生。美国一流大学常常通过标准化考试、推荐信、成绩单和中学课外活动获奖纪录来评价学生的潜力,旨在形成多样化的、有才能的学生群体,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生师比低,教师负担较轻,有利于提供优质教育与研究;一般实行小班教学,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充分的指导。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创的学院制和导师制,为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所采用。在学院制和导师制下,师生是互动的,学生受到学术熏陶,广泛接触新思想,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世界一流大学都很重视通过通识教育发掘学生潜质,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人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是对人的整体培养,使学生具备智力上的灵活应变和终身学习能力。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都把获取技能知识与开放式的没有单一正确答案的智力挑战结合在一起。学生经常要在教师面前为自己的解决办法进行答辩。教师鼓励学生对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深入思考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一流大学里,本科生和教师及研究生一起从事原创性研究,都有机会在知识前沿进行探索的经验。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Cech)教授指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最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上课,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他们在那里获得个人体验。他们接触最新的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这些经验是他们毕业5~10年后也不会忘记的。正是这一点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4.一流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相当数量的国际最优秀的教师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质之一。师资质量是决定大学质量的第一要素。一流大学要引领学术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寻找人才,并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薪水、设备、实验室、学生、图书馆等)。除了硬件之外,要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学术成员,必须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这种软环境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和工作上的安全感,而非仅仅是经济利益。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大都拥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且教师的博士化率高达90%以上。为了保持师资队伍的卓越水准,一流大学的教师始终处于评估之中,而且很大部分来自外界评议。在世界一流大学里,职务晋升主要依据学术评议而不是官僚式的评审条件,教师都从事应用和基础研究,科研使教师的教学保持最新的内容。

5.具有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学科具有国际领先地位,若干学科具有国际一流声誉,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学、生物学,斯坦福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麻省理工的工程学、物理学,剑桥大学的数学、物理,等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奉行学科多元化原则与同等尊重原则。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以一两个学科见长,而是具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构建了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而且,绝大多数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领域完整,属于综合性大学。完整的学科领域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力量,有利于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之学术领域堪称完整,足以提供学生全面的均衡教育,也较易进行跨领域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依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积极构建综合性学科体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学科体系布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形式多样的跨学科研究组织。[15]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志是取得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科的主要载体是实验室,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室,从事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引领国际学术潮流,取得一大批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具有卓越的研究品质,在20世纪总是处于世界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为剑桥大学赢得世界声誉。据统计,从1946年至1981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产生的。

6.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是最国际化的组织,它们不仅是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学位的海外留学生的比例较高。美国顶尖的10所私立大学,海外留学生的比例占18.1%;英国顶尖的10大学,海外留学生的比例19.4%。例如,牛津大学不仅注重吸收英国本土的优秀生源,而且注重吸收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在20000多名在校学生中,海外学生超过1/3。[16]不仅如此,一流大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许多本科生就有机会到其他一些世界知名大学进行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经历向海外延伸;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和眼界的创新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超过1/3的教师来自海外。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强,在国际流动中形成良性循环,避免近亲繁殖。国际化的教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要按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竞争。白宫科技顾问,原纽约州立大学校长Marburger指出:“只能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来达到一流。单独搞一流标准只能偏离方向。只有成员是一流的,机构才能是一流的。因此争取达到一流的大学必须不断评估自己的人员,这种评估必须有外界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