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研究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明确表明政府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态度,并将其具体化为支持的政策与资源。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关键在于重塑战略组织过程并遵循其基本规律。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从建立一个高效的制度环境,优化大学的管

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多所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在我国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同时,在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充满期望和信心外,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政府、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学界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盲点和误区,主要表现为:第一是唯排名是从,窄化概念;第二是以规模辨雌雄,泛化概念;第三是类型同质化,失却办学特色。[17]张红霞从文化困境论述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困境,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然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范式和管理体制上。我国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而美国众多一流大学则以全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目标;我国的研究范式深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影响,多以搜集名人名言为佐证,以证明上级政策的可行性为目标,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基于实际调查所发现的事实为根据,以针砭时弊、提出改革建议为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扎根于官本位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制,而发达国家已经转入以公平竞争理念为基础的市场主导模式。[18]王义遒认为,当前一些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存在着单纯依据指标体系,忽视育人的根本使命等倾向,这些做法会使大学丧失其本来面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坚守大学的文化定位,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建设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在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上引领社会,并将其服务的国家推向世界一流行列。[19]

2.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3.缺少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视野是与会大学校长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他们心目中对世界一流大学普遍的认定标准之一。许多国内大学校长提到,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20]

4.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5.面临的挑战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史静寰提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挑战。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自1998年正式出台以来,不但引起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也激发出高校自身改革创新的强烈愿望与动力。目前,拥有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国,也已经形成一批具备良好学术积累和发展前景、国际声誉及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院校,其中一些院校和学科由可比指标显示出的成果业绩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需要付出时间、资源和智慧的浩大事业。一流大学的形成既需要外在力量(如政府、市场及社会)的推动与建设,也需要大学内在潜力的发育与成长。一流大学的形成是社会综合实力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机结合,是大学内在体制机制改革与外在环境有效支持的共同结果。正因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时,并没有停留在强调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上,而是将话锋直指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障碍和加强的工作。“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是从大学组织最本质的特点来论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与途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明确将制约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直接聚焦一流大学建设的产出,揭示出一流大学建设最本质的意义与贡献。“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明确表明政府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态度,并将其具体化为支持的政策与资源。

马德秀指出,在国际化大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探索发展中大国创建世界一流的道路,既面临着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各种重大机遇,也面对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面临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统一的挑战、师资队伍建设上面临多目标条件下的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学术组织模式创新方面面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导向跨学科有组织的大科研与兴趣导向自由探索研究的结合等新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破解。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

黄超、杨英杰、姜华等认为,忽视创建工程的系统性与阶段性、创建规划愿景设计等战略组织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一些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出现阶段性困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应遵循的战略过程是:挖掘和利用紧迫感,丰富和发展领导联盟,构建并沟通发展愿景,完善创建过程的组织与参与,制订阶段计划并夺取胜利,让创建精神在大学文化中扎根,使大学逐渐为新思想、新行为和新成员所占领和领导。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关键在于重塑战略组织过程并遵循其基本规律。

赵亚平、宋望从战略反思的角度思考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在教学和研究、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校内和校外事务、民族化和全球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它必须在学术纯洁和学术自治的基础上追求卓越。我坚信,只有通过完成所有这些任务,一所大学才能在21世纪成功地扮演它的新角色,完成它的新使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从建立一个高效的制度环境,优化大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强大独立的研发机制,推进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造科学院与大学系统的关系,强化大学的科研实力等方面进行。

刘敏以巴黎十一大为例,介绍了巴黎十一大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重点解读了法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政策和经验,指出巴黎十一大具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理念,在“去行政化”的自治改革中能够积极建立配套机制,将自己的发展置身于更广的科研集群中,这都是其能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今天,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巴黎十一大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无疑为未来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胡和平、顾秉林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清华大学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应该坚持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始终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蒋馨岚、徐梅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角度解读世界一流大学特征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认为一流的学术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它是靠卓越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来取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许多共同的理念,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比如,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其大学的学术本质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秉承“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形成以大学内部保障为主、内外相融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研究生院制度来促进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等等;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学术的基础,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21]

喻恺、田原、张蕾等从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特点来论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对香港科技大学、浦项工业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三所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队伍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三所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它们的师资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且绝大部分是从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近亲繁殖”的比例极低。相对于先发的世界一流大学,后发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值得我国高校特别关注和借鉴的。在短时期内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发现对我国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22]

刘亮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为根据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律,可以看出科研创新、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是大学的必然战略选择,三者有机结合、互为支持,形成了大学发展的核心,进而构成了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框架。[23]

孟媛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论述其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提出对我们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香港科技大学在办学理念上坚持“小而精”的理念,目标是将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在人才培养上拥有一支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一流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国际杰出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最好的学生,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在教育与科研方面“一定不要为了讨好教学而牺牲了研究,否则你又如何去成为研究性的大学呢?”香港科技大学自建校就将科学研究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方面,正如校长朱经武所言:“科大绝对是一所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学府。”他认为一流的教授与学生、一流的科研水平与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和贡献,托起了一流的大学。小小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却闪耀着无尽的光芒,它成功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各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术自由,以人为本,这些都是值得志在创建世界一流的内地大学反思和借鉴的成功经验。[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