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教材简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教材简介

时间:2022-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调到东南大学参加环境工程专业的筹建至今,从事环保科研与教学工作,编著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城市生态工程学》、《当代世界环境》等教材和专著。与会各国以签署《里约宣言》的形式认同了这个理论并共同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

img43

主编姓名:马 光,吕锡武

出版时间:2006年8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教材形式:文字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生必修、研究生选修

适用专业:大学本科理工类专业

获奖情况:教育部精品教材,2007年;江苏省精品教材,2007年

作者简介:

img44

主编:马光教授,1940年出生于云南,祖籍浙江杭州,出身于教育世家,是马叙伦先生(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的长孙女。受传统家教影响,对教育事业由衷热爱。马光196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从事环保科研与设计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调到东南大学参加环境工程专业的筹建至今,从事环保科研与教学工作,编著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城市生态工程学》、《当代世界环境》等教材和专著。

副主编:吕锡武教授,工学博士,博导。1954年9月出生于安徽宣城,1982年2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4年9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9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1996年12月—1997年12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7月—2000年3月在日本国立研究所做Eco-frontier基金资助的博士后研究。现为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环境学科学术带头人,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和生态水处理,饮用水微污染净化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和装备,主持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863”课题各一项,以及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环保厅、建设厅等厅局重点项目共20余项。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二等奖各一项。已获授权和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共8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著作6部。

教材简介:

本教材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环境问题及阐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材,是多年开展绿色生态教育及环境伦理观教育的各门课程的综合。

全书正文分十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三章生态学基本原理;第四章资源、能源与人口;第五章全球大气环境变化;第六章海洋环境与淡水环境;第七章水环境修复;第八章森林资源与荒漠化;第九章城市生态环境;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附录部分列出国际环境机构、国际公约及全球环境大事记。

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理工类各专业专科、本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使用;也可供研究生选修采用;还可供各级领导、科技人员与生产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

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本教材注意结合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变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更新内容,在2006年的第二版中大幅度增加了适应21世纪环境形势发展和新形势下环境问题描述的内容,不仅更新了大量数据,还增加了环境自然伦理观、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及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重要内容,以及时反映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在优化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同时,也使本门教材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内容全面,资料新颖、翔实,及时准确反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教材语言简洁生动,配以大量图表、彩色照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通过环境问题举例、污染的危害以及美好家园展现的对比,说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对于人类生存的深远影响。

3.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鲜明,每一章均为其重要内容和基本概念列出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环境问题的认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使用情况:

自2000年本教材第一版出版后,在东南大学作为选修课每年向环境工程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1500~2000人讲授。此外,本教材还被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选用,受到全国范围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成为高等学校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首选教材之一,为东南大学精品课程,并被列为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评为2007年度教育部精品教材,2007年度江苏省精品教材。迄今共印刷10次,累计印数26300册,发行量和受欢迎程度处于同类教材领先地位。

教材建设总结:

1.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历史(历程)简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1992年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正式提出的。与会各国以签署《里约宣言》的形式认同了这个理论并共同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该理论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也意味着一场价值观的变革,其中以生态和谐价值观为核心的环境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198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环境教育大会,要求一切受教育的学生,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具有基本的环境意识。为此,中国1988年在UNESCO的资助下组织有关高等学校,为适应于环境教育而编写了《当代世界环境》一书。东南大学积极参加了编写和培训教师的工作,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马光教授担任主编的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一版)于2000年2月在国内权威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一版教材经6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内容,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形势并及时反映日新月异的环境科学技术,2006年8月又出版了由马光教授担任主编,吕锡武教授担任副主编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教材,在第二版中大幅度增加了适应21世纪环境形势发展和新形势下环境问题描述的内容,不仅更新了大量数据,还增加了环境自然伦理观、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及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重要内容,以及时反映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在优化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同时,也使本门教材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东南大学早在1982年就开始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环境学导论》的课程,1989年以后又积极响应了UNESCO的号召正式开始对非环境专业的其他系科大学生开展环境课程的教育,先后开设了“当代世界环境”、“环境生物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等课程,并最终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确定为面向全校开设的绿色素质教育选修课,2003年教务处又正式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定为全校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列入到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据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到2007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面向全校28个系专业先后开设36届(每年春秋两届,每届32学时、2个学分)。到目前为止,选修的学生人数达3万人以上。各院系学生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效果好

东南大学教务处十分重视环境教育,也给予积极的支持。此课程开设得十分生动活泼,除课堂多媒体教学讲课外,还组织录像,现场参观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聘请植物园(研究所)的研究员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学习,学生们也写出各种类型的论文以表达他们对环境的热情和关注。建筑系二年级学生谭颍同学以题为“未来城市设想——环境”长达2400字的论文,结合建筑专业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以充满了对大自然环境的热爱的抒情散文语言勾画出她对未来城市的设想。想必她的设想,在苏州新规划建设中将得以实现。

还有更多的同学在论文中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一位外语系的学生谈到,他选修环境课不仅是兴趣,更多的是希望获得环境知识。他谈到他的家乡是江西瓷都——景德镇,那里山清水秀,土质优良,烧制出的瓷器是世界著名,但现在由于水土污染、环境恶化,已经影响瓷器的质量。

1990年春季建筑系陈松等学生选修“当代世界环境”课程,在学习后结合本专业要求,用业余时间对南京玄武湖九华山、紫金山地区十余平方公里面积地区,进行多次调查,对建筑分布,树木、植被、能源潜力,生态环境保护等调研取得大量数据资料,在建筑系与环境系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参加了日本环境厅组织的日本第四届建筑与环境国际设计竞赛,并获得其中的学生奖。当时在世界参赛千余方案中仅有14名建筑师奖和3名学生奖,这是参加竞赛的中国学生中获得的唯一奖。目前这些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与环境系老师保持友好联系,而且在他们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处处体现着环境意识。

另外,来自国外的留学生也同样重视环境课程的学习。来自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家的留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后写出了许多较高水平的论文以及环境方面的翻译资料。

当大学生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的影响,他们必将把保护环境的思想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这也正是此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之一。

3.环境系多名老师面向全校开课,在对大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同时,对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也是一个提高和总结的过程

多年来,环境系的多名老师在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面向全校开课,开课老师计有:吕锡武、吴磊、李先宁、曾苏、宋海亮、俞燕、魏家泰、刘志平、邵云、王玉敏、范红梅、傅剑锋、鲁维加、葛仕福、郭宏伟等。

在开课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了该课程的建设,例如吴磊、李先宁、曾苏、宋海亮等老师积极参加了刚刚获得国家和江苏省精品教材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的编写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