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形成过程根据事件重要性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时期。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反省中,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形成过程

根据事件重要性(如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论著、代表性会议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时期。

第一阶段:酝酿时期(20世纪20~60年代)。在该阶段,一些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理论先行者,提出了不少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见解。国际公认的生物圈学说的奠基者,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就系统地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他强调指出,人是地球的公民,“他可以,也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行动,不仅从单个人、家庭、种族、国家或国家联盟出发,而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从他与之牢不可破地联系在一起并不可能脱离的那一部分地壳出发”。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则以独特的大地伦理的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制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隐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他的“像山那样思考”的呼唤,在当代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向世人推出了他的《生存之路》,论证了人口与资源之间平衡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了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我们不采取这些步骤,不立即坚决果断地加以贯彻执行,不根据有限的资源来重新调整生活方式,那我们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以不可遏制的速度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以及人必须与自然融洽的告诫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将《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视作“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并称赞该书“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由于卡逊的书深刻揭示了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灾难性影响,引起了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的反对与诋毁,导致了政府的干预,并产生了通过立法限制杀虫剂使用的政治行为,所以真正的环境运动由此开启。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经历了现实的环境运动的洗礼后踏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80年代末)。自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至少在西方对工业污染、资源利用、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关切已渐成时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的环境运动,都聚焦于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反省。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反省中,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在该阶段,对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起到历史性推动作用的首先是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及其两个历史性文件。1972年6月, 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一是《人类环境宣言》,另一个是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基于以上认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协调地实现。1982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自然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由此确定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承诺,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又一哲学基础。1980年前后,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框架大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被提出并开始得到运用。

第三阶段:确立时期(1987~1992年)。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一个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获得通过并出版;另一个是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编著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的出版;最后一个则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从仅仅关注资源与环境到同时关注社会与文化,从试图孤立地解决环境问题到明确环境与发展不可分离,从纯经济的视角转向哲学的视角,逐步成为与工业文明发展观——现代化发展观相区别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可持续发展观。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说世纪之交的可持续发展观仍然是有待挖掘和丰富的发展观,并未定型。它的成熟一方面有赖于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人口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系统,涉及的领域、空间和时间十分广泛,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含义,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提法。“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章和文件中,“布伦特兰报告”以及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一些出版物,较早地使用了这一词汇。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或定义,全球范围内已经和正在进行广泛的讨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以下几种:

(1) 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保持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存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1990年, Forman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可持续”。

(3)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保护环境:可持续生存战略》里提出“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品质”。并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4)1989年, Barbiea在其著作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在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5)英国经济学家D.Pearce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必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6)还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7)1991年,世界自然和自然保护联盟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8)1984年,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进而提出效率、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三者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序,高的生态序是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9)叶文虎、栾胜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坏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坏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由以上国内外各种观点的浅析可见,由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角度不同,对达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侧重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生态学家侧重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但基本共识是,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经济可持续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可持续性:“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当代与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这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来的。此概念于1989年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有: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协调发展;当代人在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当承认和努力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又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在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及利用上,人类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而且必须要考虑到将来,必须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同时,要实现各国对有限资源的公平利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需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增效和环境保护四者之间协调发展。

4.需求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强调人对资源和环境无害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场利益,目的是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不间断的、高效的,与传统发展不同的是,这里的高效性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整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满足人类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需求的阶跃性过程。

7.系统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系统的全面发展的持续发展。只有在系统内,根据合理的需求,对资源的利用进行全面的均衡和协调,才能保证各个子系统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