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了新境界,引导人们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人口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约束性因素,在协调人口数量与质量方面,新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有一些经验与教训。中国人口在未来10年至20年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发展,这个背景的内容有环境资源状况、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数量与结构,这些均与20世纪末期大不一样。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_环境人类学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正如上一章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资源稀缺、环境破坏等压力下,人们对“增长=发展”这一模式的反思,并且经过全球共同协商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了新境界,引导人们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一、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约束性因素,在协调人口数量与质量方面,新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有一些经验与教训。

(一)毛泽东的人口思想

前文已经简单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口理念,这些观点对后人深刻认识人口变化的规律具有指引作用。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不仅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而且也为实施这个理论提出了实现的途径。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分析了旧中国的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革命的对象;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人口观,指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革命加生产;正确分析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作用,指出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深刻分析了人多这一基本国情,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倡男女平等[31]。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中国六亿人口,增加十倍是多少?六十亿,那时候就快要接近灭亡了。……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或者设一个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郑州同河南省委负责人吴芝圃、杨蔚屏谈话之际,得知河南人口是5100万人时,毛泽东同志严肃地说道:恐怕要提倡一下节育,多印一点避孕的书,制造避孕的药品和器具。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是努力提倡节育和计划生育的。愈到后来,他的这个思想愈坚定。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在实际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人口从1964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包括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965年,全国城市出生率已较1963年下降了15.5个千分点。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5年的28.5‰下降到1974年的19‰左右[32]。应当说,这是很有成绩的。1975年2月,毛泽东再次强调:人口非控制不行。诚然,计划生育工作在具体实施之中也出现了曲折,对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汲取。

(二)邓小平的人口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继续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人口思想,从很多方面表述了自己的人口理念。他不仅把人口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任务能否实现联系起来,还把解决人口问题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把人口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紧紧联系起来[33]。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邓小平同志对这个现实有清醒、务实的认识。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曾对中国人口总量、资源环境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作过一次深刻的评述:“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34]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底子薄、人口多是基本国情。因而,学习邓小平人口思想,实施符合实际的人口政策,这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人口政策的实际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指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十二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一项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符合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用公开信的形式向党员团员发出号召,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中共中央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由于国家实施了正确的人口政策,使得全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联合国人口司司长哈妮娅·兹罗特尼克曾在2009年的一次谈话中表示,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为世界人口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35]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人口目前平均每年增长约8000万人。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出生约4亿人,使2011年1月31日的“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可能会超过17亿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6]。中国人口政策适合国情,全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稳定。

二、未来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开创综合性人口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正确认识未来人口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人口在未来10年至20年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发展,这个背景的内容有环境资源状况、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数量与结构,这些均与20世纪末期大不一样。针对新情况,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与措施,应用综合性的方式,全面稳妥地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实施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人口总量会持续增长,因为,人口数量增长的转折点还没有来到,预计在2050年人口增长将达到峰值。中国将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而且国家已经从人口控制过渡到人口管理,这样有利于创造更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又如,不断提高总体的人口素质,这是国家的大战略。近些年来,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总发生率不断攀升,这不仅直接影响家庭的幸福,也将影响未来中国劳动力的储备。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中国仍然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1996年的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是87.7/万人,2010年的同类值是149.9/万人,增长幅度达70.9%。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自国家开始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起,已经累计为220个试点县的108万人提供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平均达到68%。2015年,全国所有的县都要开展这一检查。再如,继续调整人口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总体仍然偏高,因而,调整人口结构问题突显起来。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部、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集中整治,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还有,近些年来,中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大约2亿多农民工外出就业,导致这类人的家庭的老年人照料、子女教育均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针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的新变化,推进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行了更高、更多的新管理方式[37]。总之,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写进中国宪法,定为基本国策。各地正在宣传与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实施帮扶救助、生育关怀,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改善民生和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二)创建新型的环境建设体制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并且建立协调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建立新型的环境建设体制,从思想认识、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其一,人类活动必须同地理环境容量相适应,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其二,人类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对自然环境实行综合利用和治理,使其整体上达到最优化,保证自然资源优势得到持久发挥。其三,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相吻合,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劳动地区合理分工,防止自然资源浪费或掠夺性开发。其四,加强对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投资,提高环境质量,鼓励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其五,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其中,要特别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经济制度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全面共同发展的体制保障,这些制度内容有很多方面是针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而设定的,它们包括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国家的不同层次的政策措施,合理的创新制度,诸如激励、纠正和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环境外部性的内在化、合理的补偿机制等,从而提高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主要的环境经济制度具体包括:罚款和赔偿机制、排污收费制度、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要积极地促进环保型产业发展,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时,要把各种产业与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

2.大力发展绿色技术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绿色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绿色技术是由相关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有关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只是绿色技术要素,只有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构成现实的绿色技术。这意味着,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体现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这是绿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人口发展与环境建设保持协调一致,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依据中国的国情,设计创新人口发展战略。这就是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和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8]。这样,中国不仅能使自身繁荣昌盛,而且将继续为世界人口发展作贡献。

学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口思想?

2.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如何看待环境承载能力?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5.环境如何影响人口发展?

6.中国古代与现代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8.当代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什么?

9.怎样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274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8页。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30页。

[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7页。

[8](战国)商鞅等:《商君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8页。

[9]陈秉才译注:《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9页。

[10]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洪亮吉、刘德权:《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2]陈长蘅:《中国人口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04~105页。

[13]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二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4~202页。

[15]马楠:《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的人口思想概述》,《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第3期。

[16]任保平:《西方经济学说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17]杨云彦、陈浩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18]水利部编:《中国水资源公报》,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19]王强:《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压力》,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20]李静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9~150页。

[21]邬沧萍、侯东民编:《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22]邬沧萍、侯东民编:《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23]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北京,2011年4月28日。

[24]蔡林:《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生态经济》,2006年第6期。

[25]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北京,2011年4月28日。

[26]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北京,2011年4月28日。

[27][法]阿尔弗雷·索维著,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口研究室译:《人口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8]杨志峰、刘静能等编著:《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2~83页。

[29]杨志峰、刘静能等编著:《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30]吴春笃、石光辉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31]成伟:《毛泽东人口思想论析》,《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2]曹前发:《“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说之历史误读》,《百年潮》,2009年第12期。

[33]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编:《邓小平人口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35]顾震球、王湘江:《专访: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为世界树立榜样——访联合国人口司司长哈妮娅·兹罗特尼克》,新华社,2009年9月9日。

[36]《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70亿人口日”迟来五年》,《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

[37]胡浩、张莺:《中国致力解决人口发展五大问题》,新华社,2011年10月11日。

[38]田雪原:《中国人口政策6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