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博士生业务培养要求的几点思考

对博士生业务培养要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否开设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课程,也是衡量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基础研究水平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我校基础数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之一,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开设了多门博士专业学位课,为培养博士研究生达到“博”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两者在博士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对博士生业务培养要求的几点思考

叶绍梁[1] 廖文武 刘碧英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的培养质量直接反映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复旦大学为例,自1981年施行学位制度以来,先后有46个专业被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共招收了8届博士生375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58人,约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15%。至1989年1月,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并授予博士学位的103人。他们在学习期间能在各自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奋发学习,刻苦钻研,无论在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还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不少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后已成为本单位专业岗位或本学科专业的开拓者或骨干。从以往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应有明确的要求外,在业务上也应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在业务上应要求博士研究生做到:勤奋学习,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做出有理论意义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下面就这些要求的内涵以及怎样达到这些要求谈几点看法。

一、博士要博

1.博士要博的基本含义

博士要博就是指博士研究生在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应具有高标准。这里的博不仅是指广度,而且也包含深度;既不是漫无边际,也不是不相关联知识的堆砌。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谁也不能对已形成的人类的各种知识一览无遗。衡量某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是否达到了博,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①是否掌握了本门学科专业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②是否具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一定幅度的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③是否掌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动态及与此相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博士生具备这三方面的知识,才有别于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才会具有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比较,并可能获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的知识基础,才会获得学术上活跃新思维的契机。

2.坚持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是达到博士要博的基本途径

博士要博不是单靠做一篇学位论文就能达到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尽管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博士研究生掌握和拓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博士论文的撰写及其包含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能完全替代必要的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除了要与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分清层次并注意衔接外,更主要的是应在“博”字上下工夫。我们认为,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除规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外,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博士研究生本人原有的基础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对每位博士研究生具体落实应学习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应至少学习两门专业学位课。如果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除了统一必修的包含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专业学位课外,尚未掌握其他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补修该课程以拓宽和加深专业基础;同时还要选修与各自所攻研究方向或课题有关的课程,以利于培养博士研究生紧跟科学技术或学术发展的动向,不断调整、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地进入和占领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同一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他们在学期间各自所修课程就不一定完全相同。通过指定补修基础课和学习起点较高的专业学位课程,最终各人要达到的拓宽和加深基础以及扩大知识面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能否开设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课程,也是衡量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基础研究水平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我校基础数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之一,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开设了多门博士专业学位课,为培养博士研究生达到“博”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综合考试是衡量博士博或不博的检验手段之一

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综合考试,是检验他们是否合格,特别是检验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及牢度,即博士博或不博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考试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前面所述博士要博的三个方面。作为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方面的手段,综合考试的结果自然应当作为博士研究生能否进行论文工作或论文答辩的依据。

二、博士研究生要会做研究

1.创造性的实质及其与博士要博的关系

在知识掌握上的博(含深)与科学研究能力上的创造性表现之间的统一,无疑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在业务上高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两者在博士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知识掌握上的博(含深)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创造性的实质,就是对尚未被揭示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所谓创造能力就是解决前人和至今人类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索人类至今还未知的领域,形成新的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的东西,而不是重复已知的东西。因此,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对创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是,前人的知识即已知的东西,往往又是探索未知东西的前提。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的,量子力学是由经典力学演变而成。没有过去的经典力学,就不可能了解量子力学。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上创造能力的激发,也会促进知识构成的更新、扩展。对个人来讲,未知的东西未必也是别人未知的东西,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的需求及其追求的方式和程度。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本身常常会突破现有课程设置所体现的知识构成及其范围,对完成该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掌握新的知识的需求,推动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更新、扩展。所以,博的要求也常是“随机应变”的。

2.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其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是检验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依据

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之间不仅在研究的创造性程度上有较大差别,而且在实际的社会价值上也有重大区别。硕士学位论文虽然在选题内容上也应强调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毕竟带有训练、锻炼的性质。因此,对它的社会价值的期望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而博士学位论文能否体现出它应有的创造性程度,首先应当重视其选题的意义,应当强调其社会价值,即应当选择对学科的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或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而博士学位论文本身应以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所作的相当系统深入的创造性成果为主体,同时也应反映作者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应把鼓励和促进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的开拓创新的精神贯彻到培养的全过程

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博士指导教师特别要注重鼓励并指导自己的学生选择尽管自己不熟悉、但却有重大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不能单纯要求学生继承自己的衣钵,而是鼓励学生迅速超过自己。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一定项目的科研工作,并将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作为进行考评的一个依据。

三、培养方式不拘一格

1.在指导力量上,除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外,还应重视和发挥整个学术集体的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光靠一个教师来指导博士研究生,是不可能使博士生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信息的。所以应提倡成立由导师负责的、以博士点学术梯队为主体的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等各培养环节。指导小组成员可以包括博士研究生主修专业领域内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和相关学科的专家,他们的不同专长和学术观点,不仅有利于促进博士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宽,而且其相互的碰撞、交叉也利于激发博士研究生新的思想、观点及方法的产生。

2.在学科专业上,也可采取跨学科专业的培养方式

如我校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和著名核物理家杨福家教授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期培养博士研究生能够运用现代核物理技术来研究遗传学的能力。这对于博士研究生拓宽理论基础和知识面,培养进行多学科交叉的能力,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

3.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还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法

这种方式往往可弥补本单位培养条件的某种不足。特别是试行选派少量在校博士研究生与国外合作培养,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扩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借助国外某些有利条件,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逐步实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的途径之一。

(刊于1989年第1期)

【注释】

[1]叶绍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