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博士生培养的我见

医学博士生培养的我见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医学博士生培养更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通过5位博士生建成了国际首例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这个模型系统的建立,达到促医疗、促科研、促培养、促获奖。作为博士生导师,我以为应抓五个方面:抓严谨学风、抓研究方向、抓原始创新、抓国际比武、抓“软件”建设。医学也同样有硬件和“软件”,同样缺一不可。目前的倾向是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

2.7 医学博士生培养的我见

汤钊猷:在华东区博士生培养研讨会上的报告.2005年12月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从事肿瘤外科工作,研究肝癌37年,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8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5年。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美国外科学会名誉院士。

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在科技方面曾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当前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要重振过去的雄风,博士生培养是重要的方面。

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博士生培养是振兴中华的战略力量,是占世界科技一席之地的重要来源,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内涵,关系到出人才、出成果和促学科建设。博士生是高层次师资的重要来源,是完成相关科研的重要力量。自1984年我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22年间,共毕业32位博士,他们写出第一作者SCI论文62篇,平均每人近2篇。我们研究所在国际学术界占一席之地的份额也因此逐年提高,32位毕业博士论文中有4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图2.7-1)。在此期间,我作为第一作者,共获11项成果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我的博士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我们所获得的成果奖,平均每培养4~5位博士获一个奖。加上我所其他博士生导师的工作,我们因此获得国家“211”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从“六五”到“十五”国家攻关牵头项目,以及国家“973”、“863”课题等,由此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而医学博士生培养更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以为,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是科研,而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例如通过5位博士生建成了国际首例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这个模型系统的建立,达到促医疗、促科研、促培养、促获奖。由于用模型发现干扰素有预防肝癌转移复发作用,提高了手术生存率;由于有模型而获得“973”、“863”课题,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模型有关,因模型直接间接获奖5项、获专利2项。

img52

图2.7-1 培养的博士生中有4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指导博士生的点滴体会

我指导毕业的研究生不多,经验有限,只能讲些点滴体会。作为博士生导师,我以为应抓五个方面:抓严谨学风、抓研究方向、抓原始创新、抓国际比武、抓“软件”建设。

严谨学风是博士生培养的基础我年轻时曾自己修改多次的第一篇论文,被我国外科学创始人之一沈克非教授改得几乎一无是处。从此我也为我的学生严格改论文,从科学性、逻辑性,直到用词的准确与繁简。这里我摘录一段批语供参考:“博士论文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先是科学性(严谨、准确),但也要重视艺术性。后者如逻辑性,文字精练,文章引人入胜。题目是最重要的,要画龙点睛;摘要是最重要的部分,摘要中的结论尤其重要,要反复推敲、修改”。这篇论文后来在Proteomics发表,影响因子(IF)为5.5(图2.7-2)。所以博士论文既要严谨,又要重视表达。另一篇在Clin Cancer Res刊出,影响因子为5.6,那篇文章单是摘要我就改了半天。博士论文一定要重点突出,所谓重点一般只能有1~3个真正的创新点和新发现,切忌面面俱到、自我拔高。要学会用对比来表达。

img53

图2.7-2 为博士生改论文的批语

研究方向要紧紧抓住,不能“开无轨电车” 要拿到科研成果,达到提高疗效,达到占一席之地,绝非一二位研究生所能完成。因此,博士生选题必须在导师科研方向范围内,要符合导师研究方向的连续性,在上述原则下由博士生自己思考。鼓励从事有较大临床潜在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者。选题还必须有创新性,至少有新思路,题目不宜太大,要一点深入,兼顾高、精、尖。在广泛阅读文献基础上定题。最后通过开题论证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抓原始创新是核心 我从事肝癌研究37年完成两件半事。一是小肝癌研究,它大幅度提高了生存率,并明显提高我国学术地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它也提高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疗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是转移性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也已开始看到疗效的提高,但尚未获国家奖,所以算半件。所有上述两件半事,都带有明显的创新。再分析一下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它们也有3个共同特点:一是选题有较大潜在临床价值(肝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干扰素预防肝癌转移复发,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的优化,肝癌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基因筛选);二是多在较高影响因子SCI杂志刊出(如Nat Med IF= 30.6,Hepatology IF=9.5,Mol Cell Proteomics IF=8.5),说明有较大创新;三是均经反复修改,如Nat Med一文,题目改过3次,全文修改7~8次,补做了高转移裸鼠模型的实验,前后达年余才得以发表。关于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紧跟和填补空白;其次要有辩证思维,敢于怀疑,修正过去的常规、定律;三要有魄力和毅力,敢于冒风险,并能持之以恒;四要有明确目标,医学博士生应以提高诊疗水平、创我国特色医学为主要目标。

抓国际比武 所谓国际比武,对博士生而言,可包括向国际杂志投稿,争取在国际会议交流。我国当前博士论文的水平应有可能参加国际比武。向国际杂志投稿有助扩大我国影响,有助了解国际动态,有助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有助基本功训练,还有助提高英语水平。作为导师,应帮助选择合适的杂志。根据论文水平、专业范畴、英语水平等来选择影响因子较高者。我曾一次组织10人出席在香港召开的国际会议,大多数都能宣读论文。这样既扩大我们的影响,又使年轻学者得到“实战”的锻炼机会。

抓“软件”建设 计算机有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医学也同样有硬件和“软件”,同样缺一不可。目前的倾向是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我曾在70岁以后先后在我们研究所和其他场合讲过一些属于医学“软件”方面的题材。因为感到我这个年龄的作用应集中在做好“伯乐”,对于医学硬件,如新知识与新技能,博士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获取。而“软件”方面者未必十分重视。我讲过的题目,临床和教学相关的如:“努力做一名好医生——试论五个重视”,“博士研究生毕业往往是重要发现的前夕”,“对新研究生的希望”等等。与科研相关的如:“科研思路、选题与基金申请”,“关于临床科研的我见”,“向国际杂志投稿”,“加速实验研究的临床转化”,“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对临床的推动”等等。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如:“关于学科带头人的我见”,“论医学梯队建设”,“在世界科技领域争占一席之地”,“论技术与学术”,“加强软实力,迎接新挑战”,“机遇与基础”,“表达的艺术”等等。我以为学科带头人的素养至少有以下几个重点:爱国心和事业心,基本功,创新精神,力争第一(快),善处逆境,团结人,体魄健壮等,而这些都是长期艰苦(甚至是痛苦)磨炼的结果。

加强博士生导师的自身建设

博士生导师的自身建设是搞好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以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为人师表(医德、医风、科研道德与学风),能抓住学科方向,应有科研课题和争取经费的能力,要敢于到国际舞台比武,有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胸怀。

为人师表(医德、医风、科研道德与学风) 尽管过去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等荣誉,但我始终认为“为人师表”的自身建设是没有穷尽的,至今我还是不断努力做好自身的医德、医风、科研道德和学风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医学的博士生导师,要求要更高一些,因为医学服务对象是人。为此,医德、医风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从事科研,则科研道德和学风也同样重要。关于医德、医风与学风已有多处谈到,而科研道德也同样要为人师表。这方面有很多内涵,我想不必去讨论剽窃人家成果和弄虚作假等这样明显违反科研道德的问题,但其中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成果和别人成果的关系、自己的贡献与所指导博士生的贡献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不断推敲和探索的课题。作为我指导的博士生,其论文发表时的署名,我基本采取博士生为第一作者,我为通讯作者,我从不把自己同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我以为,这样既实事求是,又能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能抓住学科方向 我在1997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委托,曾主持编写《临床医学基础》一书。在众多的疾病中,最后选择了癌症、心血管病、呼吸系病、病毒性疾病、创伤与烧伤和牙病等为重大疾病,另外选择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作为重点,当然每一个分领域也各有其重点。所谓科研的战略方向是指能带动全局的,我国有需求的、属于学科主流和学科前沿的。对医学而言,要强调有效益,能提高诊疗水平。作为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方向一旦决定,通常要稳定10年或更长时间,以便形成特色。我们研究所在过去近40年中只有3个科研方向,即: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和肝癌的转移复发研究。平均每10年一个,但3个方向实际上是连贯的,都是一步一步为提高疗效而设计的,并最终通过创新取得成果,3个科研方向也最终分别获得国家级奖。换言之,一个国家奖的获得,在我的实践中,平均至少要10年。如果博士生导师不能紧紧抓住学科方向,或根本没有明确的学科方向,则所培养的博士生将无所适从,即使培养很多博士生也难以获得成果。

应有科研课题和争取经费的能力 这关系到能否有足够经费支持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当前医学科研在实验研究方面已深入到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方面,而这些都需要较多经费,不然研究课题难以做到起点高,难以应用最新的技术。1979年我从美国带回裸小鼠,开始实验研究。1982年我申请到第一次卫生部的6万元科研经费,建成国内第一个裸鼠人肝癌模型。应用这个模型作导向治疗研究,申请到20万元国家“六五”攻关经费。由于完成较好,又连续获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课题。以后争取到的经费日多,如连续3次获得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国家“211”工程建设基金和美国的基金等。20年来由我牵头的项目经费达数千万元,基本上建成可供研究生研究的各项平台,研究生课题也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导师争取经费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并能持之以恒,取得进展,获得成果,保持较好的信誉,而且要主动去争取。

敢于到国际舞台比武 作为博士生导师,所谓到国际舞台比武,可包括:向国际杂志投稿;参加国际会议,并争取成为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者(Invited speaker)或主席;争取成为国际杂志编委或地区主编;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并争取任职;争取主办国际会议;等等。根据2005年的检索,我曾发表182篇SCI论文(其中我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103篇),有161篇被2 331篇文献引用,其中他引1 511次。这些促进了我所SCI论文在国际上占有的份额逐年提高。我曾被邀参编11本国际专著,包括连续3版应邀编写国际抗癌联盟主编的《临床肿瘤学手册》中“肝癌章”。我先后应邀为10本国际杂志编委,其中2本任亚太区主编。我曾代表我国出任8年国际抗癌联盟理事。我曾应邀在80个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我曾担任2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分组会主席和共同主席。我曾主持5届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其与会人数包括几十个国家的千人以上。我还有幸当选为美国外科学会名誉院士(全球67人,我国2人)。为参与国际比武,在我的一生中曾付出相当精力和时间,但也欣慰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同时也为博士生培养带来较好的氛围(图2.7-3)。

img54

图2.7-3 2005年当选为美国外科学会名誉院士后致答词

有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胸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发展的规律,我则改了一个字“青出于蓝而早胜蓝”。应该说明的是,其中我作为通讯作者的62篇SCI论文,绝大多数是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完成的。在我过去的那个还没有改革开放的年代,很少有机会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能够发表的最高级别的杂志是Cancer,其影响因子仅为4左右。而近年我的博士生论文有在Nat Med,Hepatology Mol Cell Proteomics,Clin Cancer Res等高层次杂志发表的。学生超过导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不仅没有丝毫妒忌之心,反而感到无限的欣慰。

不成熟的建议

根据22年培养博士生的有限体会,我想提出两点不成熟的建议作为结语:第一,要重视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因其原创能力明显强于临床型者,科研型研究生具备长远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科研型研究生将是较理想的学科带头人的候选对象,因为国外学科带头人也多是M D+ PhD。第二,重视硕博连读,因为科研至少要5年左右才能出像样的东西,而目前3年博士毕业常是重大发现的前夕,但却功亏一篑。以上两点,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也有重要意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